劉 悅 邱鵬程
淺談網絡背景下的ESP教學模式
劉悅邱鵬程
ESP全稱為EnglishforSpecial Purpose,即專門用途英語,包括旅游英語、財經英語、工程英語等1。它和EGP(EnglishforGeneral Purposes,公共英語)不同作,EGP作為ESP基礎,其教學重點是講解英語語言的普遍現象和一般規律,訓練他們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語言技能。而ESP教學目的更為明確具體,即要求學生逐步形成以英語進行專業交流的能力。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探索ESP教學模式,但近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并不明顯。我國各高職高專和大學都開設ESP課程,前者大都開設秘書英語、護士英語、旅游英語、會展英語等,為就業做好準備;而大學ESP英語主要指專業英語,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指具有某行業特點,但對專業知識要求不是很高的ESP英語,例如商務英語、醫學英語、經貿英語等,此類課程通常由大學英語教師開設;另一種是指具有較強專業性的ESP英語,主要由專業課教師講授,例如科技英語、法律英語生物英語等。我國目前的ESP教學效果不佳,造成此局面的根本原因有一下幾方面:
1、受教師英語能力或專業知識的制約
目前我國從事ESP教學的教師主要由英語能力較強的專業課教師或外語教師擔任。這兩個師資來源均存在不同問題,英語教師的知識儲備單一,主要為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或語言文學知識,其本身不具備相關專業課的知識和實踐經驗;而專業課教師課教師外語能力有限,普遍采用語法翻譯,且其主要精力會投入在其專業課的教學及研究上,對于英語教學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基于以上原因,我國ESP教學效果并不明顯。
2、受ESP教材建設不足的限制
我國ESP教學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規范,有些是學校將專業書籍翻譯后的自編教材,質量良蕎不齊,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深淺不一。同時,大部分教材以理論知識為主,忽視了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練習的設置多是EGP模式的,不能體現ESP教學的實際應用性,教材與專業課程實踐嚴重脫節,無法做到語言和專業相結合的交際能力的培養。
3、受ESP教學方法滯后的影響
ESP教學方法嚴重滯后。目前我國ESP常見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詞匯講解、解釋語句和翻譯段落。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實踐性,自主性很難體現,學生學習興趣也大大降低。
針對以上的不足,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該如何克服,建立有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但當前研究的重點。ESP網絡教學模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
針對ESP教學師資力量不合理的問題,不論何種教學模式,首先應該培養訓練一直英語能力強,專業知識過硬的ESP教師隊伍。但這樣的培訓實施難度較大,耗時較長,而網絡教學模式可以提供一個非常合理的解決途徑。
2、創建ESP語料庫
語料庫的建設在現代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其作用在專業ESP英語的教學中尤為重要。
ESP語料庫的建設主要體現在專業詞匯的研究和教學方面,需要擷取大量的專業文獻。語料庫的內容選取應該有針對性,學生通過檢索分析可以得到該語料在語言環境中的使用情況,其主要來源應該是真實的語言環境,其內容需要貼近學生專業,且盡可能的涵蓋整個行業所涉及的到詞匯、語句,語篇等,這些專業詞匯不論對學生還是老師來說,都能夠提供極大地幫助。
3、利用網絡資源,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
網絡的優勢在于其本身具有極豐富的資源,通過網絡資源的搜集查詢更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建設工作開展。同時,網絡更是為教師及學生之間的溝通和成果共享帶來了便利。
另外,在對網絡資源的利用和查詢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可以自主利用網絡進行信息的搜索和整理,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的教學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成為知識的構建者。
網絡的豐富資源以及靈活性,更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難度,靈活的掌握學習進度,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真正的英語專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實現ESP的最終教學目標,即英語實用能力的培養。
總的來說,在當今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提高自身素質,已成為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教師應首先提高自身素質,及時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的綜合素質,實現教書育人。
(作者單位:長春建筑學院)
本研究為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基于語料庫的ESP教學研究----以土木工程英語為例”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合同號: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7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