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青
試論文學素養的內涵與古詩積累的意義
武小青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古詩文化遺產。這種遺產語言凝練,意蘊豐厚,具有審美教育功能,在學生人格的塑造、語言的感悟、想象力的發展以及文化的豐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學素養 詩歌積累 意義
一.文學素養的內涵
文學。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
素養。素養,謂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宋 陸游《上殿札子》:“氣不素養,臨事惶遽。”《后漢書·劉表傳》:“越有所素養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眾來。”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素養與素質同義,這一說有待商榷吧)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
二.基于中職學生文學素養提升的古詩積累意義。
1.積累古詩是提升文學素養的有效方式。詩歌高度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它富于想象,語言精煉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特點決定著詩歌在文學中的地位.“詩歌是人類的母語”,它是一種語言文化最精華的體現,也是最能體現語言“文學性”的一種樣式。它融入進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以來形成的價值取向、審美尺度和行為方式。由此可見,詩歌再次成為中學語文新教改的一個重點是不足為奇的。而詩歌教學在承載著這巨大責任的同時,也體現著自身巨大的價值。《教育學大辭典》中說,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內容之一,旨在訓練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閱讀詩歌時,能領會詩的意境,把握詩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的精煉優美的語言,初步具有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從《教育大辭典》中對詩歌教學性質、內容和要求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詩歌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意識,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展現其內心的“獨特性”,還能使學生觸摸到本民族文化發展的脈絡,提高自身審美情趣。林語堂先生說:中國的詩歌既有廣泛性,又有深刻性,而且特別重意尚神,這相當于一種宗教情緒,對于移情陶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化修養,詩歌教學是不可忽視的內容之一。
2.積累古詩是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浸染著書香的民族,不僅諸如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故事流傳至今,還有“腹有詩書氣自華”、“人不讀書,其猶夜行”等讓世人耳熟能詳的關于讀書的名言。建設書香社會,積累經典文化,有利于掃滌社會上的浮躁之氣,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創造能力。古詩詞是語言文字的精華,而語言文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軟實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衡量標志之一,國民閱讀力作為文化軟實力的基石,不僅反映出社會的精神面貌,也直接關系到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強弱。實現中國夢,需要公民素質的極大提高,公民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社會閱讀的普及、書香社會的建設。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是“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要“運用”,首先就要學習與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運用可言。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丟棄了最有效的傳統方法———背誦積累。許多老師進行古詩詞的時候,或是“越殂代庖”的解析,或是“現代技術”放映,或是“以練代讀式”,或是“自主閱讀”放羊。這種教學方式嚴重阻礙著學生對古詩詞的大量積累。學生時代是人生記憶的最黃金的時代,抓住了學生記憶力超強的生理與心理特征,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改革繁冗陳舊教學方式,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有效舉措。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中職學生文學素養提升的古詩積累策略研究》(GS[2016]GHB107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