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越
《古文字學》教學改革經驗談
董越
《古文字學》是講中國古代漢字字形的一門學問.如何引領和開啟學生學好這門深奧的學問,我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改革和創新:一、應時、應景巧妙設計每堂正課前的古文字書法作品。(二)結合我設計的書法作品和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拓片,精心講解每個古文字的構形和構意。(三)勤動手,多實踐,多積累古文字。
《古文字學》 改革和創新
《古文字學》是講中國古代漢字字形的一門學問,它和音韻學、訓詁學同屬于古代的小學。到了清代末期,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小學不再是古代經學的附庸,一門新的學科——漢語言文字學創立了。《古文字學》便是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隨著新中國大量的竹簡等出土文獻的面世,在新形勢下,我們不妨如下定義為“古文字學是釋讀先秦古文字及用古文字來記錄的文獻資料的學問。這門學問既要研究古文字的起源、性質、結構、演變以及考釋方法,又要在考釋古文字的基礎上,解讀相關的各種出土文獻,并揭示這些文獻的歷史文化的奧秘。”
《古文字學》這門課一般是大中專本科、師范本科院校的中文系或文學院在大三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我在剛剛結束的2015-2016第二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擔任了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2013級漢語言文學本科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古文字學》課的主講老師。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古文字學》的興趣呢?我在以往已經講授七年之久的這門課的基礎上,這學期又在教學方法上大膽改革,有所創新,尤其是在培養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上,大煞苦心、用心良苦。一個學期、十七周課、十七講內容,同學們從起初對這門課的憂心忡忡、懵懵懂懂到學習這門課的興致盎然、熱情高漲,我把我的這些成功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寫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應時、應景巧妙設計每堂正課前的古文字書法作品。所謂的應時、應景,指的是接合上課時的小背景、社會大背景,或者根據教學進度情況設計古文字書法作品。記得我第一節上課正是新春伊始,年味依濃,我就把春節期間常說的四字祝福語“萬事順意”用金文寫出來,看著與現代簡化漢字不同的雍容華貴的金文字體,同學們深感有趣,一開始就達到了開門紅的教學效果;“飲水思源”是位于周口師范學院大門口內東側的六號教學樓前面草叢中的一塊大石頭上的幾個大字,同學們每天上課都要從此石頭旁經過,我在第二周上課時匠心獨具用甲骨文設計并板書了這四個字,我先讓他們猜猜這些古文字是現代的什么字,根據當時的已有的古文字的知識,他們是猜不出來的,然后,我就循循善誘,啟發誘導,當我最終告訴他們答案的時候,引來了一片驚呼聲。我把學生們學習中國古文字的胃口已經吊了很高了。同學們紛紛期待老師每周課都有有趣的書法作品出現;后來我先后在黑板上用古文字書寫過我的人生格言“苦難是財富”“特立獨行”“個相如字”;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史記》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一些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俗語諺語、四字成語;清明節前夕,我把杜牧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修長圓轉的小篆,七字一句、豎行排列、分外美觀。在講到戰國文字時,我把周口市博物館一樓展廳的墻壁上的竹簡文《老子》原汁原味地摹寫下來,周口市鹿邑縣是戰國哲學家老子的故里,其《道德經》,又叫《老子》,是名揚世界、威震四海的哲學著作,周口師范學院作為老子故里這一特殊的優越的地緣優勢的地方高校,同學們對《老子》的內容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出口成誦。加上這些竹簡文作為日用的手寫體,起筆和收筆極明顯,筆畫多彎鉤,一般是起筆粗重、收筆尖細。從字形上來看,已經和后世的隸楷字體有不少相同之處,在老師的講解下,同學們辨認起來已經不那么困難。我把竹簡文和傳統文獻《老子》的版本相互對照,調動了學生學習古文字的很大熱情。很多同學告訴我說,下次去周口市博物館參觀時,他們要給他們的旅伴講解這些竹簡文,成就感和幸福感爆棚。
除了自己設計,我還把一些著名的書法家、古文字學家的書法作品寫到黑板上,比如,美術大師韓美林的書法作品“清清楚楚、糊里糊涂”、甲骨學研究的大師董作賓用甲骨文書寫的“依禮儀為安宅,棄名利如土苴”是我在講解甲骨文專題的時候引用的,也算是應時應景而寫,同學們印象深刻。
我精心設計和引用的這些用古文字書寫的書法作品由于是我順手拈來、就地取材,應時應景而作的作品當然很接地氣,同學們不覺得苦澀深奧難懂,同時,因為是我利用自己多年來學習古文字的深厚基礎,把以上這些詩詞歌賦、名言警句、成語熟語用古文字的不同字體書寫出來,同學們又覺得神秘有趣,探索這些古文字的奧秘的熱情被我的這些古文字書法作品點燃,有同學告訴我說她在每上完一次我的《古文字學》課之后,都會把我的這些作品摹寫下來然后發到她的同學和朋友的QQ群或者微信圈顯擺顯擺,那種驕傲的語氣讓我感覺到她已經很喜歡中國的古文字了。
二.結合我設計的書法作品和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拓片,精心講解每個古文字的構形和構意。
埃及的圣書文、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另外一種說法是美洲的瑪雅文)和中國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字,而且,這四大古文字都起源于原始記事方法,尤其是圖畫和契刻。都屬于表意文字。但是,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其他的古文字都消失了,只有中國的古文字流傳下來了。中國的古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流傳至今的表意文字。現代漢字和古代漢字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古代漢字發展到現代漢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其字形結構的發展是有很多規律可循的,比如:象形性減弱,符號性增強,結構上有簡化和繁化現象,造字方式上象形、會意、指事字減少,形聲字增加等等。研究隱藏在漢字外部和內部發展的規律甚或是考釋古文字都離不開對一個一個的單個古文字的掌握。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對單個古文字的掌握。
古文字階段的漢字象形性強,造字理據明顯,學生們看著我在黑板上寫的古文字書法作品,本來已經很好奇了,加上我對這些字從古至今字形演變的分析,同學們更是驚奇,原來中國的每一個漢字都那么神奇!比如,我在第二周講“飲水思源”的“飲”時,我告訴同學們飲最早的甲骨文字形是個會意字,取象人伸長脖子張口伸舌去喝酒壇子里面的酒,會喝酒、喝之意。董作賓《殷歷譜》:“象人俯首吐舌,捧尊就飲之形”,金文字體是西周金文所從之舌形已訛變為從“今”,并與“人”形分離,“人”形也因“舌”形而變為從張口形的欠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以飲音近于今,而到舌形又與今字形似,故篆文遂偽從今耳”。小篆的字形的構形是個音義形聲字,隸定為飲,后來的簡化字是飲,是重造簡化而來,屬于義義結構。
在講到金文的時候,有一個古代祭祀常用的彝字,就是今天的少數民族彝族的彝,同學們不知其形其義,我就把彝的古文字寫到黑板上,告訴他們古文字形有下列,在甲骨文中,“彝”是祭祀動詞。《合集》32360:“甲戌卜,乙亥王其彝于大乙宗。”(甲戌這一天占卜,乙亥這天商王在祖廟中彝祭太乙嗎?)“彝”是古代青銅祭器的通稱。《說文》:“彝,宗廟常器也。”魚尊:“魚乍(作)父庚彝。”免卣:“用乍(作)尊彝。”中山王方壺:“擇燕吉金,鑄為彝壺。”《左傳·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從構形方式上說,彝是個會意字,從、從。會雙手進獻被砍掉頭顱的反縛雙手的俘馘之意,本義是屠殺俘虜作為犧牲而獻祭祖宗。金文“彝”字或贅加“口”旁繁化,或贅加“彳”或“亍”旁繁化,或省去“”旁,反縛兩手的“”變作“糸”。戰國文字“彝”字所從的“糸”或繁化作“絲”,中間部分訛變作“米”,遂為《說文》纂文所本,隸變作“彝”。
還有一個同學問我周字是什么造字方式?我就結合周口師范學院的“周”字告訴,他們“周”初作,本為象形字,但構形不明。有學者認為像方格縱橫、刻畫文采之形,為“彫”之初文;或曰字像界劃分明之農田,其中小點像禾稼之形。《說文》訓為“密也”,義即周匝、周密。諸說均迂曲難信。甲骨文中用為方國名,金文中即指姬周。《說文》分析“周”字字形為“從用、口”,“口”至西周時始附加,可能是用來專表姬周的區別性義符,字初作,后省四點作,為后世文字所本。商、周文字中“周”均不從“用”,所謂從“用”乃始于春秋戰國間的訛變。文獻周義存在著一個圍繞著“周密”義衍變的引申脈絡,由周密義引申出緊密、親密義,亦引申指周匝、普遍義,由周匝義引申環繞義,由環繞義引申出四周義,由四周義引申出周邊義。古人認為思維邏輯嚴密的人一般口才也好,所以從用從口會意,比如文獻上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名句。周口師范學院的校徽周的設計很巧妙地利用了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故事,把深厚的文化寓于文字之中,中間的鑰匙代表的學問。
三.勤動手,多實踐,多積累古文字。古文字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想學好古文字,不能眼高手低,還要多動手,多寫多畫古文字,通過多種途徑認識古文字,積累古文字。為此,我要求同學們課余時間廣開眼界,廣泛搜集古文字。在我的要求下,有的同學在參觀旅游景區的時候,把那些書于匾額楹聯的榜書或把刻寫在石頭上的石刻文字或刻寫在碑刻上的石碑文字,拍成照片,自己認不出來的就發給我,然后由我給大家在上課的時候給同學們講解。經過一個學期的積累,同學們認識的古文字越來越多。學習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德高為師,學高為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個好的老師不只是給學生很多魚,不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還要傳授給學生捕魚和掌握一門知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一個好的老師要能開啟和引領學生學習一門學問的興趣和智慧,我經過一個學期的時間學習《古文字學》這門深奧的課程,甚至有同學在我的啟蒙和帶動下產生了考研考博繼續深造的想法。看到同學們的這些喜人的成績和變化,我自己也特別有成就感,在這里不煩贅述以求教于方家。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7]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8]韓美林.天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作者介紹:董越,河南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文字學,文字學,漢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