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基于理解的教學設計淺談
李婷
“理解“在不同領域所包含的意義不同,本文主要討論在英語教學中怎樣在理解的基礎上制定教學設計,包括教學設計遵循的原則,例如連接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和交互性原則,以及教學設計的程序,即前期計劃、設計執行、反饋評估等三大步驟。
理解教學設計原則程序
認知心理學的核心主張是理解即建構一個有關概念、任務或現象的內在心智表征或心智程序,并且這種心智結構越復雜,理解就越有可能發生及深入。當知識與學科中的主要概念和原則相聯系,并圍繞著這些概念和原則進行結構化組織時,理解性學習就可能產生及被促進。在教學中,理解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基于某一話題深度思考其內在含義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即理解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心理認知過程,是基于破譯結果擴充語言認知結構、重構語言意義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理解是學習者在新的學習情景中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實現對現有學習任務的系列化深層思考活動,目的在于通過理解新知識,在新舊知識和技能間建立關聯性,以擴充認知結構,釋放解決問題的潛能,最終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理解的英語教學設計具有以下四個原則:
1.關聯性原則中理解是理解者運用與理解主題相關的知識圖式,通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擴展理解者心智結構的過程。英語教師在設計理解教學時,既要設計一些有助于意義建構的心智活動,又要設計一些有有助于知識應用的外顯活動。
2.情境性原則。知識存在于具體化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才能被真正理解。教師在設計英語理解教學時,首先要告知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場景,然后通過設計相關情景,將學生所學知識置于相關情境之中,以提高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3.反饋性原則。理解是師生間進行的一場反饋性活動,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為理解者創設一種良好、和諧、寬松的理解氛圍;理解者要在教師的促進下,感悟理解主題,發現理解規律,形成自我理解的認知結構,再將理解效果反饋給教師;教師予以評價,并對學生的理解活動予以科學調適。
4.交互性原則。從語言認知角度看,理解是理解者借助先前知識對現有理解話題的積極認知過程。從社會互動角度看,理解發生在一定的共同體中,是理解者與其他理解成員的交互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英語理解教學時,要設計協商結果,如討論、問答、探討等,以促進師生、生生間的多元交流。
1.前期計劃
前期計劃包括分析學習者理解需要、設計理解生成性論題、編寫理解目標、細化理解內容等。分析學習者理解需求,依據單元教學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提出理解需求。設計生成性論題,如話題論題、詞匯論題、功能論題、語法論題等。編寫理解目標,從宏觀層面來看,預期理解目標有淺層和深層兩種。淺層理解目標編寫內容設計學生對本單元程序性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深層理解目標涉及學生對本單元程序性知識的實際運用。從微觀上來看,預期理解目標可以劃分為文化目標和語言目標。
2.設計執行
設計執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基于師生基于理解內容,借助各種理解活動,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等動態化方式,促進理解生成、實現理解目標。英語教學中的理解活動也有淺層理解活動和深層理解活動。這兩類活動應由淺入深,活動內容由易到難。設計深層理解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將本單元學習的事實性語言知識轉換為一種語言實際應用技能。
3.反饋評價
反饋評價是教師對學生理解表現的科學評估,以及對基于評估結果所反饋的學生理解問題而做的后續性理解缺陷彌補。評價有淺層和深層兩種方式,淺層評價側重于對本單元事實性知識的評量,評價方式采用課堂觀察、復述、小組探討、交談等。深層評價則側重于對本單元程序性知識應用技能的評量,評價方式采用課堂觀察、師生訪談、標準化測試以及問卷調查等。由于學生的理解存在差異,教師在評價學生理解表現時,應區別對待。對基礎好的學生側重于深層評價;對基礎差的學生側重于用淺層評價。評價結束后,教師將評價信息反饋給學生并鼓勵學生自我反思。教師基于預期理解目標和學生實際表現之間的差距,可設計一套可供選擇并有一定針對性的補充學習材料和強化練習,彌補學生理解缺陷,確保每個學生實現理解目標,完成意義建構。
不同領域對“理解”有不同闡釋,在實際教學中理解教學設計有助學生思維的發展,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應用過程中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的到充分的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