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穎
應用型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探索
張玉穎
外語實踐教學體系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探索,包括創新教學理念,強調以人為本;改進評價方法,以素質教育為主;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結合,側重策略分析。
大學英語應用型院校課程改革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我國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與基本要求,對構建個性化大學英語課程綜合體系、滿足社會和學生的雙重需要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結合高校人才培養實踐,創新人才應具備三個基本素質:廣博與專精結合的知識儲備、批判精神與自由發展的個性、較強的探究能力。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要靠教學活動來實現,高校教師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學校在不斷改善師資深造和進修培訓條件,積極拓寬國際化交流交往平臺,擴大教師知識視野,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對西方文化和教學理念加以借鑒,以學生為主體搞好教學活動。大學英語是一門跨學期、跨院系的基礎學科,其課程的指導思想是注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聽說能力,其內容從單一的學科取向到跨學科的交叉融合,體現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網絡化自主學習相結合,促進創新思維的產生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學校通過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措施來增強大學人才培養的職能,回應社會對大學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從而達到教育改革的目標。
任何科學的成果都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和考核制度來進行制約,在及時了解教學執行效果的基礎上合理調整,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幫助最終實現教學的既定目標。大學英語教學分成聽說和讀寫兩門課,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堅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測試體系以考查語言應用能力為重點,借鑒四、六級考試形式,聽力占分值35%,翻譯與寫作各占15%,閱讀占35%,題型主要側重能力考核。而以吉林工商學院為例,平時成績占期末成績的30%,聽說成績占20%,由此可見強調課堂表現和平時的作業成績,加大考核力度,避免了使考試成為教學指揮棒的負而效應,也使教師能更好、更客觀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提倡以素質教育為主,提高基礎階段語言學習的效率,注重聽、說、讀、寫、譯各項語言技能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如課堂的互動、回答問題、小組交流討論、完成作業等,這些活動要求用明辨思維進行思考,評價體現了人文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得以提升,使評價更具有指導意義和實際意義。
新形勢下此類院校大學外語課程改革策略分析依據以下幾個原則:
1.教學手段多樣性。大學英語課堂學生來自不同省份和地區,其中有一部分來自內蒙古、寧夏、甘肅、貴州、云南、江西等邊遠省份,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差別很大。學生普遍反映聽力口語對話能力較差,缺乏對外國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他們雖然有學習的熱情,但缺乏自主性;雖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收效不很理想。通過策略分析,得知學生自我激勵總體策略水平較高,有制訂計劃、選擇方法等意識,但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能力稍差,因此建議授課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手段靈活多樣。
2.注意培養協作性。在對母語依賴、孤立詞匯和聯想詞匯策略進行分析后發現,四級成績與前兩項呈負相關,與聯想詞匯呈正相關,這說明有些學生,尤其是基礎較差者,在英語學習中過多依賴母語,孤立地記憶詞匯,影響了英語成績的提高,因此建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設計各種場景和話題,讓學生組織對話、進行演講、做小組討論,采用聯想詞匯策略,利用上下文和其他語言知識記憶單詞。
3.擅長激勵式。通過調查發現,進入大學一年后,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學習策略意識,但水平較低,需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并能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克服焦慮情緒,鼓勵自己,及時調整好狀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會制訂計劃,選擇方法,合理安排時間;鼓勵和教會學生使用聯想詞匯擴大詞匯量,減少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布置各種課外和網絡自主學習任務,營造出互助、合作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主動進行聽說口語練習,同時加強基礎知識培訓,提高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通過率。
項目:本論文是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研究成果,批準號為:GH150587.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