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漫談
鐘麗
內容摘要:情感教育在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據了主要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究竟是什么促使了情感教育重要性的不斷攀升呢?本文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情感教育
目前,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工作,已經不僅僅是關于祖國語言的教育活動了,它要求更多地融入“情感教育”,將祖國民族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將人性中美好的、閃光的、優秀的,具有深刻底蘊的情感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教師重新定位,把學習的主陣地交還給學生,教師僅作為教學情境的創設人,將真摯深厚的情感滲透到具體知識點中,再現書本知識的原始生命力,引導學生從語文學習中找到樂趣,陶冶性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情感教育”在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已經占據了主要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究竟是什么促使了“情感教育”重要性的不斷攀升呢?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認識:
1.社會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交流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受到了重大的沖擊。網絡的發明、發展、運用,在加速現代社會信息交流、傳遞速度的同時,無形中也將人們的活動圈子縮小了。人的交流被濃縮成了一臺計算機,一個移動終端,在這樣的模式下,人和人的交流不再需要f acet of ace,不需要聲音、姿態,不需要表情,任何一種感情的表達在這里都顯得簡單而容易。
網絡世界里,傷心不需要語言,不需要皺眉、眼淚,只需要鍵入“_”,就足以表達了,發出的人無論傷心與否,都能輕易地在屏幕上表達這樣的情感。我們的情感被程序化、快餐化了,思維被簡單化、模式化了。人的情感失去了被陶冶、升華的土壤,語言表達能力不再需要被鍛煉,知識的獲取也簡單而容易,你想要知道什么,Googl e、度娘隨時提供解答。我們的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下,也變得冷漠而呆滯了。他們缺少對知識的渴望,缺少對生命的熱情。
2.家庭因素
職業學校的多數學生缺乏情感知識,EQ普遍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多數學生都嚴重地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影響。通過對任教期間學情的觀察分析,可以將學生家庭情況及對學生EQ造成的影響列舉為如下三類:
(1)單親家庭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影響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學生,普遍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情感方面呈現出冷漠或暴躁的傾向。究其原因:一是父母雙方因離異,給孩子造成了心靈上的創傷,溺愛成為了多數家長彌補創傷的首選方式;二是父母離異后,對孩子漠不關心,不理不問,更甚者將其遺棄給老人,造成孩子從小就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下成長,缺乏情感交流的良好環境;三是父母離異后,仍頻繁地因經濟或其他問題爭吵,孩子從小就身處這樣的環境,更多地是看見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惡劣景象。
(2)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
現代社會的生存壓力,導致了家長工作壓力的增大。十五、六歲孩子的父母,上有老要養,下有小待育,這中間的壓力不言而喻。于是一部分家長忙于為生存而奔波,忽略了對孩子身心的教育、關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缺少與父母的良性溝通,父母成為了經濟來源的代名詞,情感的溝通就這樣被經濟沖淡了。
(3)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低,處理孩子的教育問題簡單粗暴,打罵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情感同樣也是匱乏的。
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多數職業學校的學生情感匱乏,缺乏主動感受、關心身邊人或事物的意識,缺乏對親情的感受力,缺乏對生命的熱情。因此,在目前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已經占據了主要地位,起到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那么,“情感教育”是什么,教師又應該在“情感教育”這個過程中扮演怎樣一個角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情感是人腦對事物與人的需要、觀點之間的反映。“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的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事實上,也能將語言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一種積極、愉悅的情感氛圍中,使語文教學也成為一方樂土。進入職業學校以后,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為陶冶學生的性情,激發學生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情。
人固為己學,人亦為他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會將喜歡、崇拜某一教師的心情轉移到對其所任教的課程上,并顯示出高度的學習熱情。這就使人想到《尚書大傳·大戰》中的話:“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與他有關的人或物。那么,作為實施情感教育的主體--教師,又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呢?教師首先要動情,動情于職業,動情于課文,動情于言表,動情于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架起主客體之間情感教育的橋梁。情之起于愛,教師只有真誠地熱愛并賞識學生,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本身也會因此得到滋養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和活力。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就意味著要選擇一種樂觀、賞識、內心寧靜,有激情的生活方式,并將其傾注于教育事業中,對學生、對任教學科充滿真摯的喜愛,真誠地賞識學生才能喚起學生對學習、對知識、對集體、對祖國的愛。只有自身樂觀、內心寧靜、能賞識、具有極強使命感、對生活、事業有激情的教師,才能動情并移情于學生。今天的語文教師只有一桶水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我們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斷更新“多桶水”,從而成功地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呢?
“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要達到這種狀態,教師必須根據課文的中心,創設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一)用導語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教師就要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圍中。為此,教師要研究課文,要研究學生興趣的關鍵點,并以此作為誘發學生情感的突破口,為學生學習課文做好情感上的鋪墊。
(二)借助音樂創設情境
音樂是開啟人感情閘門的鑰匙。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感情與悅耳動聽的韻律聯系起來,盡可能地將文章中的“情”轉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韻律”,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學習王劍冰的《絕版的周莊》,我們就可選用與文章意境相似的樂曲《夢里水鄉》,用它那柔美的旋律,撥動學生的心弦,喚起他們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引領他們去領略享有“中國第一水鄉”美譽的江南古鎮——周莊的美景。
(三)用科技手段創設情境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教學這些文章時,要想讓學生理解作者之“情”,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創設一個恰當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入文本之“境”。
(四)通過有感情朗讀創設情境
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引發學生的審美情感。教師只有在朗讀時投入真情,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漣漪,使其產生求知的渴望。
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語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劇本等,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語文教師要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導情,以便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
教師的情感能感染學生。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要用評價激發學生的情感。課堂上,不管是“正面”的評價還是“反面”的評價,我們都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關心、公平。這樣,即使評價是一種表情、一個手勢,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綜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在了課堂教學的各個層面。因此,現階段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更多地體現為對學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培養,建立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體系。
作者單位:(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