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
“教育”的詞源學辨析
胡鵬
內容摘要:“教育”一詞是現代教育領域中使用最為廣泛的關鍵概念,但對它的解釋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誤導著教育實踐,所以很有必要對其進行詞源學的考證,只有這樣才能對教育有一個更明晰的理解并指導實踐。本文重點以“教育”的漢語詞源學分析為重點,追其源、溯其始,然后再輔以“教育”的英語詞源分析,并作簡略的中西比較,從而進一步探討出中西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根本性差異。
關鍵詞:“教育” 詞源學分析中西對比
在我國典籍《中庸》中最早對“教育”作出命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同樣在西方,從古希臘到近代的學者和理論家們如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夸美紐斯、盧梭等都是特別強調教育對于整個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即便人們經常使用“教育”這概念,但對它的解釋亦是眾說紛云,莫衷一是,所以很有必要對其進行詞源學的考證,以知其源流,察其原義。亞里士多德就曾明確指出:“我們如果對任何事務,對政治或其他各問題,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發生的端緒,我們就可以獲得最明朗的認識。[1]
1.“教”的漢語詞源學分析

漢語中的“教”字是多音字,其音分別為j i ao(陽平)、j i ao(去聲)。動詞“教”(j i ao陽平)的主要意思是“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別人”,這個意義是由“教”的本義“指導”“教導”所引申出來的。如《左傳》里說“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意思是說,要傳授給他所不知道的,要撫恤給他所不足的東西。又如“十三教汝織”(《玉臺新詠》中也是應用的“傳授”這個引申意。后來,“教”又由“傳授”義進一步引申出“使令”義,有“使”、“令”、“讓”的意思。如王昌齡《出塞》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里的“但使”和“不教”是對語,“不教”就有“不能使”、“不能讓”的意思。又如“教我先威眾”(《史記·陳涉世家》);“曲罷能教善才服”(白居易《琵琶行》)等都是此意。
動詞“教”(j i ao去聲),會意,從爻從子從攴(pu)。從甲骨文字形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根教鞭(攴);左下方是一個“子”字,象一個小孩,“子”上是“爻”,表示鞭打的痕跡;整個字形“教”是會意一個人手持教鞭在教導小孩。金文、小篆沿承了甲骨文字形,結構基本一致。楷書的字形左邊訛變成了“孝”字,變成了形聲字。因此“教”(j i ao去聲)本義為“教育、指導”,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說文解字》),是說“教”字的本義就是是者施教,下者效仿。這個意義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又如《禮記·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韓愈《師說》之“擇師而教”等都是取其“教育”“教導”之本義。而作為名詞“教”(j i ao去聲)又由“教導”的本義引申出來特指某種學術派別,如鄭玄《六藝論》里說:“虙羲作十言之教”這里的“教”字就是指某種學術派別。后由此又引申指“宗教”,如《新唐書·后妃傳》里說:“佛、老異方教也”,這里的“教”便有宗教義。
2.“育”的漢語詞源學分析

“育”,會意,從云(變形),從肉。“云”,從二從厶。“二”指“再”、“復”。“厶”指“自我”。“二”與“厶”聯合起來表示“自我復制”、“自我繁殖”。其甲骨文字形像婦女生孩子——上為“母”及頭上的裝飾,下為倒著的“子”,同時這里也可以看出我國古代人民對育字的一些認識:婦女們所育的這個倒立的“子”,帶有不順不孝之意,意味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兒童必須接受長輩們的管教與指導,使兒童從不順不孝的“倒立”更正過來,以便適應社會生活。所能從詞源看“育”的本義是婦女生子,有生育之意,如“育,生也”(《廣雅》);“至如今不育”(《國語·晉語》)等,皆取其本義。后來“育”衍生出撫養和教育之義。如《管子·牧民》里說“養桑麻,育六畜”,這里的“養”,“育”是對文,都是“養活”、“養育”的意思。《說文解字》里說:“育,養子使作善也。”“育”就是生育養子的意思,現在仍有些方言里把“生孩子”說為“養孩子”。后來,“育”進一步衍生出培植、管教、訓練活動之義,如在《孟子·告子下》中有“尊賢育才,以彰有德”,意思是說要尊敬賢人,培養人才,表彰有德者。又比如現在漢語中的育蠶、育苗、育種、封山育林等詞;教育中的德育、體育、美育、智育等都是此義。“育”字的詞源與演變,如果粗概起來可如下圖所示:

3.“教育”的漢語詞源學分析
“教育”一詞由“教”與“育”二字組合而成。從現代漢語標準構詞法來說,“教育”一詞是一個并列關系的復合式合成詞,也就是說可以相互釋義。最早將這兩個字合在一起作“教育”來使用的是《孟子·盡心篇》:“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但這里的“教育”和我們今天現代漢語中的“教育”還不是一個意思。先輩們最初多只是將“教”與“育”二字連用,其本義主要指“教”或“育”,意義可并列,以達到相互佐證的效果,而不是把它們合在一起作為一個通用詞來獨立使用。
直到宋代,才有人第二次將“教”和“育”二字合在一起使用,其出自《靖康傳信錄》:“自敘素蒙道君教育,擢用于國家艱危之中,得效犬馬之力”。這里的“教育”與我們現今所使用的現代漢語中的“教育”在意義上更加趨同,但在語用上卻還有一定的差別。到了明清以后,“教育”一詞的現代性意義逐漸被國人所認識,逐漸成為了通用名詞,這與我國在明清之際逐漸興起的“西學東漸”的潮流有關,來華大量傳教士帶來了西方新教育理念。特別在甲午戰爭以后,借助日本這個媒介,國人開始大量引介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論著作,日文中有的“教育”和“教育學”等詞便直接被引用過來。正是在這種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推動下,現代意義的“教育”一詞頻頻使用,逐漸代替了先前使用的“教”和“育”的單音詞,這才與我們現今所使用的現代漢語中的“教育”一詞意義基本一致。
1.“教育”的英語詞源學分析
2.從詞源學分析的角度看中西“教育”理念的區別
由上對“教育”的中西詞源學分析可知,“對教育的最初理解或人性假設有顯著的分野,導致其后中西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上存有根本性差異。”[2]
西方國家把教育的本質理解成是把孩童內在的天賦與智慧通過適當的教育方式、方法引導出來的一個過程。因此,西方教育主張兒童身心的自由發展,強調主動的自我改進式的教育理念。從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起,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再到近代的夸美紐斯,盧梭,直至現代的杜威都一直建續著這樣的教育理念,并使之積極運用于教育實踐,對整個西方的教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當下,這也極大的沖擊著當下我國的教育改革。
而可作為對照來看來的是,正如《說文解字》中的釋義:“育,養子使作善也”,我國歷代將育人的行為看作是長輩或師者向兒童傳授或灌輸知識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讓兒童從正、從善、從眾,以適應社會生活與道德秩序,兒童相對來說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把教育在一開始就定位于“上所施下所效”和“養子使作善也”,這種“監管”式的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走向和整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我國當下進行教育改革時所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4,178.
[2]肖川,胡樂樂.“教育”概念的詞源考古與現代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0,03:3-12.
(作者介紹:胡鵬,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