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許多東西,當你擁有的時候并不在意,一旦失去了會常常念想。我對在老家用的鍋灶就有這種情結,只要提及那鍋灶的事,就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
我對鍋灶最早的記憶是從每年一度的祭灶禮開始的。據說,受萬家灶火供奉的灶神,在春節這一天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呈報人間萬民的情況,所以,人間百姓總是不忘向灶神訴說心愿,希望灶神把這種愿望帶上天去,告之天上各路神仙,以求來年能獲得神靈的庇佑。于是,在每年過年時,總不忘祭灶儀式,而且也把這種儀式搞得很隆重。
對我來說,像是與身俱來一樣,自從有了認知,就有了關于灶神的記憶。每年春節一到,我便懷著對灶神的無比敬畏之心,與父輩們一起莊重地祭天、祭灶神。那陳放灶神的櫥格兩邊,寫有“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平安”的紅字幅,格外醒目,伴以爐灶蒸氣繚繞,一家老少排成一列,擺上貢品,行完磕頭禮,許上心愿,插上祭香,儀式方結束。而在所有的程序中,我們不敢大聲說話,也不敢說臟話或不吉利的話,因為長輩們說這會讓神靈不高興,所以虔誠至極。
灶火用的是干柴木屑。在灶火間,總備有一條矮長的木凳子,木凳子往往設計成可以坐兩個人。在天氣寒冷時,我特別樂意去做添柴的事,灶內的烈火把人烘得暖洋洋的。聽著噼啪的燃柴聲,看著不時冒出的火苗,脫下自己的鞋子,在灶口烘一會,把濕氣驅走,再穿上,腳底一下子似有一股熱流往上涌,舒服愜意得很。母親的姐妹們來家里做客時,一般也都不坐在客廳,總喜歡坐到灶火間,幫著一邊添柴,一邊與母親絮叨,煮一頓飯的時間里,我想那更是讓灶火所炙著的一種溫情吧。
我們皖南山區的人叫廚房為“灶下”,鍋灶叫“鍋臺”,鍋臺大多都是用磚砌起的一大一小兩口鐵鍋,大鐵鍋平時煮飯,逢年過節煮粽子、蒸糯米、燴豬肉老鴨之類;小鐵鍋專門炒菜,一年四季應時的鮮菜可口香嫩與鐵鍋的效用是分不開的。在老家,香椿炒雞蛋,泥鰍下掛面,肉燒蘿卜……這些滋味至今還難以忘懷。用鐵鍋煮飯,飯底鍋巴倒下米湯稍煮一下叫“鍋巴湯”,我每每都要盛一大碗,那味道雖不是“人參湯”,卻勝過“人參湯”,連城里人也都爭相到鄉村去吃“鍋巴湯”。
先前農家鍋灶大多數是土磚壘起的平頭灶,那灶膛一生火,濃煙嗆得主婦睜不開眼睛,甚至咳嗽不止,后來改為煙囪灶,當然現在是省柴灶。這煙囪自然就成了鄉村的一道風景,每當夕陽西下,村中炊煙裊裊升起,田間做事的人像見到時鐘那樣,開始收犁挑捅準備收工,放牛的孩子騎在牛背上,跚跚行在回家的路上,“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情景可能就是這個時間段發生的。煙囪與村莊的人丁興旺也有很大關系,據說百戶煙囪的村子就算是榜上名莊,千戶煙囪的村莊一定會出巡撫之類的大官,“人煙”之說也就在這鍋灶煙囪中形成。
離開鍋灶做飯的時光已有三十多年了,可鍋灶的記憶時不時想起來猶在眼前,仍然有著溫馨而質樸的感覺,歷久彌新。
(摘自《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