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清
試論夸美紐斯的教學徹底性原則
張夢清
教學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指導教學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1]211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闡述了其直觀性、量力性、系統性、徹底性和循序漸進性等教學原則,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教學理論。本文就其中的教學徹底性原則展開論述,力求深入發掘教學徹底性原則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夸美紐斯 大教學論 教學原則 徹底性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的第十八章開篇就指明了一個現象,“人們往往埋怨很少有人離校時受到了徹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數人所記住的只是一種外表,只是真知識的一種影子而已。”[2]93面對這一現象,夸美紐斯分析了其原因并找出了補救的辦法,即遵循教學的徹底性原則,“使每個人的心理不僅能夠明白他所學過的東西,又能對于他的知識所涉及的客觀事實作出健全的判斷。”[2]93
夸美紐斯認為,打好基礎是一門學科能夠被學生徹底掌握的前提。這里所謂的基礎,是讓學生獲得求知的欲望、基本的悟性、獨立的視角和學科的一般概念。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先引起學生的真正愛好,才能讓其渴望學習,“做法是向他們證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2]96同時,悟性的獲得也極為重要,“青年的正確教育,在使他們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便從他們的心靈本身涌出一道活流。”[2]97只有通過學生主觀的領悟,知識才有被掌握和內化的可能。
夸美紐斯還指出了一種情形,即“學校確實是教我們用別人的眼睛去看,用別人的腦筋去使自己變聰明。”[2]98因此,他強調學生必須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和考察事物本身,而不僅僅是接受別人對事物已作出的觀察。此外,打好基礎還需掌握學科的一般概念,“應當在仔細學習一門語言或藝術以前,先把它的一般概念告訴學生,使他剛一開始就能明白它的目標、限度和內部結構。”[2]96
與打好基礎相輔相成的是循序漸進這一要求,正如書中所比喻的:“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2]88教育也是一樣,按照事物本身發展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理解能力給予相應的教育。由此可見,打好基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性急更不可怠慢。
夸美紐斯認為,徹底性教學務必使學生從實質和源頭上對事物進行把握,“因為只有徹底地懂得,并且記住了的東西才能夠叫作心靈的財產。”[2]100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學生“徹底地懂得”,夸美紐斯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是“用給予理由的方法去強化一切知識”,[2]101因此,在具體講解知識點的時候,應該涉及到它的原因和實質。其次,將知識化為“心靈的財產”,還需要不斷地記憶。關于記憶的重要性,夸美紐斯強調:“記憶不應當得到休息,因為沒有一種能力比它更易活動,能夠從活動得到更好的發展。”[2]101記憶的不斷訓練和強化,在兒童身上更應該給予重視,這樣才能替可靠的進步打好基礎。
所以,在深入理解和記憶的同時要留有空間讓學生去聯想和反思,培養其發散性思維,讓知識之間融會貫通。正如夸美紐斯所說:“因為他們的眼睛將看到一個非凡的范圍,因為他們將養成一種習慣,能夠輕易地、自然地從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2]102
夸美紐斯指出:“所教學科若不常有適當的溫習與練習,教育就不能徹底。”[2]103他認為,通過教導別人的方法來復習鞏固可以將知識牢牢地記住,即通過傳授知識來鞏固知識。因為在教導別人的同時也教導了自己,并且對于所教的內容會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因此,通過小組學習,讓學生在提問、討論和指導的過程中取長補短,攜手共進將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還可以運用重述的方法對知識進行鞏固,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過后,讓學生重述,如若有錯,應替他改正,然后依次讓其他學生重述,直到人人都已明白了那節課的內容。他還指出,“先叫聰明的孩子,使愚蠢的孩子有他們做榜樣,比較易于跟上去。”[2]105
以上兩種方法可時時運用,多加練習,這樣能夠讓學生對待學習更為用心,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能夠讓學生更為徹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并由此感到愉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夸美紐斯的教學徹底性原則為我們展現了真正的教學應具備的態度、原則和方法。對于任何知識,深入而透徹的領會所帶來的將會是快樂而堅實的進步。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捷]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12).
[3]張斌賢,王晨.外國教育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8).
[4]郭余歡.中西呼應異曲同工——《學記》與《大教學論》關于教育原則論述之比較[J].新課程研究,2008(4).
本文為教育部“南京師范大學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張夢清,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