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普寧市人民醫院(515300)黃宏偉
痔為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系肛墊的支持結構、血管叢及動靜脈吻合支發生病理性肥大或移位而形成的團塊,尤以Ⅲ度和Ⅳ度混合痔表現最甚,臨床治療方式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外剝內扎術具有手術創面大、切口愈合時間長等缺點,臨床應用受限。而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是在痔上黏膜切除術基礎上發展而來,具有創面小、疼痛程度低、切口愈合時間短等優點[1]。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36例,效果理想,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 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所制定的《痔臨床診治指南》中關于Ⅲ、Ⅳ度混合痔判斷標準[2],按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38.3±10.5)歲;病程0.5~25年,平均病程(8.6±1.3)年。對照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37.9±11.5)歲;病程1~27年,平均病程(9.1±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外剝內扎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患者取側臥位,據痔核分布,選擇適當窗口,置入肛門鏡。據痔核選用單開環或多開環,拔出內心,暴露痔上黏膜,固定肛門鏡,完成切割、吻合,后將吻合器拔出。兩組術后第1天均給予開肛換藥、消腫止痛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療效判定標準[3]:治愈:痔消失,臨床癥狀消失;好轉:痔縮小,臨床癥狀改善;無效:痔與臨床癥狀均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處理采用軟件SPSS18.0,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卡方校驗,當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35例,好轉1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治愈25例,好轉5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兩組并發生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疼痛2例、尿潴留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3%。對照組術后疼痛5例、創面出血1例、肛緣水腫1例、尿潴留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9.343,P=0.002)。
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是傳統分段齒形結扎術與現代醫學結合的新型手術方式,較傳統外剝內扎術,具有微創、操作簡便、用時短、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因手術中對肛門功能最大限度保護,術后并發癥發率大為降低,有效避免感染。
本研究中對36例III、IV度混合痔患者開展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向鋒[3]等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III、IV度混合痔患者采用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擇性痔上黏膜切除術治療三度和四度混合痔具有安全、有效的特點,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