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421001)楊學軍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 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栽培歷史悠久,是我國常見家種大宗藥材之一。
四川江油歷史上曾是附子的主產區,民間有“世界附子在中國,中國附子在四川,四川附子在江油”的說法。但近年來種植面積不斷萎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附子種植利益可觀,各地紛紛引種,目前已形成規模的有布拖、陜西漢中、云南等地[1]。
不同栽培區的同種藥材,常會因為氣候環境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使藥效產生差異。布拖平均海拔2800m以上,年均氣溫10~l5℃。漢中產區種植歷史已有200余年,種植區主要分布在沿漢江兩岸平川區的城固、南鄭、勉縣、漢臺、洋縣、西鄉一帶,海拔1200m以下。云南是地處南方的高原臺地,日照時間長,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江油海拔約500m,江油附子在夏至前幾日采收,布拖附子要10月下旬采收,漢中附子7月中旬采收,云南附子11月采收。陜西漢中及四川西昌等地栽培過程中不修根,總產量較高,但附子個體小,加工的附子片型較小。土壤養分方面岳聰慧等發現四川江油、北川以及布拖3個栽培區的含量高于陜西勉縣、城固以及云南祿勸3個栽培區,影響生物堿含量[2]。
3.1 成分比對分析 張定堃等應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飛行時間質譜(UPLC-QTOF-MS)方法對比分析不同產地附子的化學成分差異[3]。結果表明尼奧林、卡米查林、次烏頭堿與宋果靈是區分道地江油附子與布拖附子、巍山附子的重要差異成分。蔣蕩等開展了不同產地附子中附子靈和宋果靈含量的比較,結果表明四川江油的含量最高,陜西城固的最低。舒曉燕等開展了不同栽培區附子生物堿含量的比較研究。四川江油、北川以及布拖3個栽培區附子的生物堿含量明顯高于陜西勉縣、城固以及云南祿勸3個栽培區。孫蘭等開展了HPLC法同時測定附子中6種單酯和雙酯型生物堿研究,對江油、布拖、安縣、南鄭和城固的附子進行了檢測,發現江油附子的雙酯型生物堿最低,單酯型生物堿最高。
3.2 藥理比對研究 梅超南等開展不同產地附子炮制品抗休克、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的品質評價研究。結果表面四川江油附子黑順片對維拉帕米注射液誘發的大鼠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和內毒素致小鼠死亡的保護作用最強。
3.3 綜合評價研究 張定等開展了中藥品質整合評控實踐:附子品質綜合指數。以化學成分含量為指標,江油附子的有效成分與有毒成分含量的比值最高,具有“效強毒弱”的特點,其次為漢中附子、布拖附子、巍山附子及安縣附子;以生物毒價為指標, 漢中附子、江油附子毒價相對較低,而布拖附子、巍山附子及安縣附子毒價相對較高。江油附子的品質綜合指數顯著高于其余產區附子(P<0. 05),漢中附子的品質綜合指數次之。
唐代《新修本草》認為附子以蜀道綿州(今四川綿陽市)、 龍州(今四川平武縣)出產者為佳,首次指出了江油附子的道地性。黃勤挽等開展了附子道地性形成模式的梳理與考證研究,發現唐以前多認為附子出產在四川彭山、廣漢及河南登封一帶;自唐代四川江油地區開始烏頭(附子)的種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宋代《彰明附子記》明確指出江油河西地區附子產量最大,質量最佳,而附子種源在四川平武縣較好,與現代基本吻合。在長期種植過程中,江油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栽培技術,通過兩次修根、一次打尖和多次除掉側芽,促進側根的生長,為保證江油附子優質奠定了基礎。
上述研究說明我國不同產地的附子品質存在差異,歷史對附子道地性的認識也與現代實驗分析結論基本一致。附子作為“藥中四維”之一的要藥,在中醫藥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既要加強對附子種植技術的研究,注重優良種苗選育、推廣科學種植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同時又要對道地附子進行扶持,打造和維護好道地附子品牌,實施產地認證,確保優質優價,規范流通次序,推動附子品質的整體提升,為中醫藥的振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