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茂 葛獻英 楊玲 范永賓/文
北京市石景山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人類腸胃炎的革蘭氏陰性、嗜鹽病原菌,通常寄生于海產品中,會引發食物中毒。海鮮餐館是食物中毒的高發場所,尤其是生食海產品,如果處置不當,可能導致群發性食物中毒事件。2015年9月,有19名患者先后因腹瀉到石景山區某醫院就診,且均有到該區某海鮮餐廳就餐的經歷,初步懷疑為食物中毒。對此,石景山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高度重視,啟動應急預案,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指揮事件應對處置,同時上報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及石景山區政府,各相關單位快速反應,密切配合,妥善解決了此次突發事件。
2015年9月11日22∶30 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接到該區某醫院傳染科接診的3例腹瀉患者疑似食物中毒的通報。值班人員立即上報該區食藥監管局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小組辦公室主任帶領應急執法人員第一時間趕到。
22∶40 為查明事故原因,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與區疾控中心專業人員到達腹瀉患者所在醫院對患者進行調查。據初步了解,這3例患者均于9月10日晚在石景山區某海鮮餐廳就餐。同時,另一組應急執法人員前往事發餐廳開展了現場檢查,疾控部門開展了流行病調查和抽驗。調查過程中,石景山區另一家醫院又報告稱,該院接診2名相同病例患者。
23∶15 執法人員前往該醫院進行患者調查。當晚,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將初查報告按時報送北京市食藥監管局及石景山區政府。
9月14日 石景山區兩家醫院又分別陸續接診了10例和4例腹瀉患者,這些患者也曾經在該區之前就發生過疑似食物中毒的同一家海鮮餐廳就餐。執法人員對這兩家醫院進行了現場檢查,對患者、醫生開展了調查。石景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分別于9月11日和9月14日晚對事發餐廳的食物、原料、環境、工具進行檢測。
經過對此次食物中毒事故事發餐廳的現場檢查,執法人員認為,當事人購進涉及此次事故的食材后,在烹制過程中,由于沒有專業計時器和專業的溫度計,操作的廚師只能憑經驗烹制,不能確保食材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被滅殺,并且當事人將烹制后的花蛤、文蛤放在加工間的操作臺上,同時,當事人將未烹制的生花蛤、文蛤同時也放置于加工間操作臺上,當事人未做到生熟分開,導致交叉感染。
石景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當事人之后的熟文蛤及海鮮加工間的清洗池進行檢測,出具的檢驗報告2015SP0081-1-5、2015SP0082-1-15,分別都檢測出含有副溶血性弧菌。
石景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患者人群分布情況調查、臨床癥狀統計、就餐與發病統計、可疑餐飲與發病潛伏期計算、可疑食品調查、衛生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結果,最終得出結論:根據《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WP/T81-1996),結合19名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實驗室檢驗結果及現場衛生學調查結果,判斷該起事件是由事發餐廳自助餐引起的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為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食品為花蛤(文蛤),不排除其他海鮮食品致病的可能性。
此次食物中毒事故事發餐廳于2015年9月10日到9月13日,將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品在其自助海鮮餐廳中對外銷售,對前來就餐的顧客每人收取128元餐費,導致有19名顧客食物中毒情況發生。據石景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2015SP0084-1-3顯示,19名食物中毒的顧客便樣中,檢測出含有副溶血性弧菌。該公司經營的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品,屬于經營者禁止經營的食品,獲違法所得2432元。這些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9號,下同)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屬于經營禁止經營的食品。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條第(二)項的規定,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決定對當事人給予5萬元罰款并處沒收違法所得2432元處罰。同時沒收生熟海鮮盛器2個;中號盒子2個;帶漏孔中號盒子2個;蒸屜2個;塑料盒5個。鑒于當事人的違法行為并非主觀故意,且積極采取改正等措施,未從重處罰。
在反應速度上, 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接到輿情信息通報后,按照相關負責人指示,立即會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現場調查工作。當晚,應急組成員分別去醫院和事發餐廳進行了調查,分別向患者、醫生了解情況,對餐廳現場檢查取證,對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疑似食品及其原料進行封存;封存被污染的實用工具及用具,并責令進行清洗消毒;責令事發餐館停止經營海鮮;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抽樣檢驗;調查中毒原因并追根溯源,調取供貨單位信息;做好現場勘驗、記錄、拍照和錄像,并將調查結果在最短時間反饋給相關負責人。此外,該區食藥監管局及時將經領導審核后的案件調查情況分別向北京市食藥監管局應急處和區政府進行了匯報,并持續近一個月的日報。
在行政控制方面,9月11日和14日,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先后兩次對此次食物中毒事故的事發餐廳采取了食品安全行政控制措施,要求其停止經營所有海鮮類產品。9月15日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對石景山區腸道門診上報的“北京市癥狀監測早期預警監測系統”病例開展搜索,未發現其他相關病例。石景山區疾控中心10月13日給該區食藥監管局送達《關于王某等19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調查報告》。該區食藥監管局綜合疾控中心出具了調查報告及事發餐廳現場檢查情況、病人、醫生的調查情況和此次食物中毒事故的初報、續報,完成此次食物中毒調查終結報告,并于當天對事發餐廳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
在輿情監測方面,9月11日起,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應急小組設專人進行輿情監測,關注媒體報道副溶血性弧菌引發食物中毒的相關信息,并持續進行專項輿情監測和分析研判工作;每天都保持著與區衛計委及疾控中心的溝通聯系,跟蹤了解事件調查進展情況;關注媒體,未發現食物中毒的報道;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藥品安全事件防范應對規程》的有關規定,迅速發出警示信息,第一時間向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負責人作了報告,同時向市食藥監管局應急處和區相關監管部門進行了預警通報;發出預警信息后,持續輿情上報14期。他們還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召開研討會,疾控中心每兩日進行一次信息篩選和技術統計,分析事件發展情況,預測輿情發展趨勢。
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成立以來一起典型突發事件。事件發生后,該區食藥監管局及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局領導指揮處置工作,在事件應對的每一個關鍵階段,及時作出決定性的決策部署,保證了事件處置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有力有序進行。其間,主管領導每天關注事件進展情況,多次與衛計委溝通協調,并就事件發展趨勢,安排部署應對工作。整體來看,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在此次事件處置過程中,工作思路清晰,應對措施得當,反應十分迅速,應急處置能力得到了實戰檢驗,這與一直以來的努力是分不開的。2014年,該區食藥監管局制定了《食品藥品安全事件防范處置規程》,選取77名執法干部,分11組,組成應急調查控制組,應急隊員全部保持通訊暢通,保證能夠在第一時間到位。在值班室準備了充足的執法文書、取證設備及快檢裝備,在司機班準備了足夠的執法車輛。每組隊員中至少一名司機,至少一名食品相關科室的執法精英,確保完成任務。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還抽調了36名執法人員組成6個演練小組,開展了食物中毒事故調查處理全過程應急演練,考核食物中毒的調查思路、調查處理程序、調查處理內容,通過演練調查處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全過程,全面檢驗全局執法人員對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置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應急處置流程的熟悉程度,檢驗執法隊員在食物中毒事故調查處理過程中的信息溝通和調查協作情況,為應對突發事件發生鍛煉了隊伍。
從此次事件的成功應對中,石景山區食藥監管局監管人員又總結出了三點經驗。
一是持續提高食品安全意識,仍是目前監管的重點。從監管方面來看,法律制度和各部門的協調還需要不斷完善,要建立消費者監督機制,加強執法力度,廣泛宣傳,定期開展食藥安全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地、進軍營、進機關的活動。企業應樹立第一責任人意識,持續改進工藝流程、嚴格按照規定執行制度、嚴格人員準入。消費者也應學習掌握鑒別食品質量的方法。
二是要建立較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應圍繞5個主要環節:應急信息收集、應急預防準備、應急演習、損害控制處理以及事后恢復。因此,需要建立應急計劃系統、應急訓練系統、應急感應系統、應急指揮中心(包括決策者與智囊、應急處理小組和應急處理專家)、應急監測系統和應急資源管理系統。事故發生前的管理活動要努力將事故化解在爆發前;事故發生中的管理活動要注意將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事故發生后的管理活動重在恢復原狀,吸取教訓。應明確應急機制中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主觀上故意瞞報、不作為、隱瞞信息等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
三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就是評價食品中有關危害成分或者危害物質的毒性以及相應的風險程度。這就需要利用足夠的毒理學資料確認這些成分或物質的安全劑量。食品安全性評價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監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是以對不安全食品的立法、清除市場上的不安全食品和負責部門認可項目的事實作為基礎的。這些傳統的做法缺乏預防性手段,應建立一些評價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爆發的新方法,同時加強對與食品有關的化學、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關技術等危險因素的評價,并在實踐中加以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