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前不久,一名27歲川崎病女性患者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接受了小切口冠脈搭橋手術,恢復良好,現已出院。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理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醫生首次報道。目前認為,川崎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血管炎,日后不會復發,但心臟相關后遺癥要在多年以后才會出現,所以有必要定期進行心臟檢查。若出現冠狀動脈左主干高度閉塞、多支血管高度閉塞、左前降支高度閉塞等符合冠脈搭橋指征的病變,或重度瓣膜關閉不全,且內科治療無效時,可行冠脈搭橋術或瓣膜手術。
該患者10余年前曾在北京友誼醫院診斷為川崎病伴冠狀動脈受累,當時予以對癥治療后,癥狀好轉,無明顯不適。此后接受了北京友誼醫院的長期隨訪及后續治療。此間,患者可耐受游泳等運動。2015年10月,復查冠脈CTA結果顯示:右側冠狀動脈中段及左前降支近段部分管腔瘤樣擴張。
2016年9月初,患者自覺前胸上部疼痛不適,靜息狀態下也可出現疼痛,且可持續半小時,為行進一步診治,9月7日就診于北京友誼醫院心臟外科。入院后,冠脈造影明確診斷為川崎病導致的2支冠狀動脈瘤擴張,瘤樣擴張前嚴重狹窄。9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心外科為患者成功實施了小切口、全動脈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手術順利,術后恢復良好。
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冠狀動脈受累的川崎病患者將會得到診斷。該病人的主刀醫師北京友誼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張永認為,年輕病人最好選擇小切口及全動脈化心臟搭橋手術。他提醒川崎病患者,如果冠狀動脈沒有受累,一般就很少再出現問題。如果冠狀動脈已經出現問題,要定期復查,出現明顯的心臟缺血、冠脈有大的動脈瘤,嚴重的狹窄甚至閉塞,就需要外科搭橋手術。因為這類病人一般比較年輕甚至在兒童期就需要搭橋,橋血管材料盡量選擇在動脈,以期更好的遠期結果;有條件的醫院應該做微創小切口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