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東/本刊記者
今天,輸液已經成為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一根小小的針頭加一根細長的塑料管或者一個針筒就可以將藥物輸送到人體,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在感嘆現代醫學發達的同時,人們對注射器的發明過程卻知之甚少。誰最先想到用注射器把藥物輸入到人體?為什么要發明注射器?在它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將講講關于注射器的故事。
正如幾千年前人們就渴望“千里江陵一日還”,渴望千里眼順風耳,而后人如愿以償發明出各種交通工具、手機等先進設備,關于注射器,前人也曾有過美好的設想。在幾個世紀以前,人們多是通過口服藥物來治病。但有些藥物通過消化系統時就被吸收了,不能直達病灶而起效,或起效太慢。如果有些病人處在昏迷狀態,或是患有嘔吐病癥,就很難讓他們將藥吞下。能否通過體外注射來治療疾病這樣大膽的假設已經存在于人們的潛意識里,所以在注射器發明之前就已經有人嘗試想讓藥物通過皮膚進入人體來治療疾病。極少數醫生曾用動物膀胱制成靜脈注射工具,用中空的樹枝插入人體,嘗試輸血。這種方法雖然挽救過一些生命,卻帶來許多致命的并發癥,1670年巴黎議會禁止輸血,動物膀胱注射的技術就絕跡了。到了19世紀初期,制藥技術發展起來,為了把藥物送入體內,人們嘗試過用木鉤子、柳葉刀等沾有藥物的器具,刺穿皮膚以將藥物送入體內。這些方法容易造成皮膚感染,且疼痛感強烈,慢慢也被人們遺棄了。
據醫學史書記載,注射器出現的最初形態是灌腸器。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寫于公元219年)《陽明全篇》中寫道:“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在此書的“豬膽汁方”一文中又明確指出:“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陳醋少許,以灌谷道(肛門)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關于“灌谷道”的方法,他寫道:“以小竹管……內入谷道中。”也就是說張仲景在3世紀就已經想到通過一根管子,將藥物注射到體內,用以提高治療效果,這就是注射器的雛形。
英國人雷恩在1657年第一次進行了人體試驗。他用羽毛和狗的膀胱制成了注射器的代用品,把藥注入人的體內。但是現代醫學意義上的注射器的發明者是來自法國的查爾斯·普拉瓦茲和蘇格蘭的亞歷山大·伍德。其實,早在他們之前,針筒就已經出現,針頭也已經由愛爾蘭醫生弗朗西斯·賴恩發明出來了。發明注射器的時機已經相當成熟,但遲遲沒有人踏出第一步。直到1853年,普拉瓦茲和亞歷山大才第一次將針筒和針頭組合到一起。一般人們認為法國的普拉瓦茲是注射器的發明者,他于1853年監制了注射器的生產,白銀制作,容量只有1毫升,有一根有螺紋的活塞棒來助推藥物。而亞歷山大卻是使這一新工具廣泛應用的助推者。
任何發明都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在一次次的實驗中,發明者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生命。注射器發明的背后就隱藏著一個令人惋惜的悲劇。亞歷山大使用注射器向病人皮下注射嗎啡來治療睡眠障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天陪在亞歷山大身邊的妻子將使用方法熟記于心,一次她本想為自己注射嗎啡來治療睡眠障礙,卻因缺乏操作經驗而注射過量,不治身亡。妻子的離世使亞歷山大一度消沉,懷疑這項發明。但幾年后,亞歷山大痛定思痛,仔細研究了注射器,并為它加上了刻度,而且換上了更細的針頭。避免了注射過量的現象發生,也算是對亡妻的悼念。這一系列的改良很快得到推廣,成為醫學史上一次大的飛越。
注射器在醫學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后人對注射器逐步進行了完善。之前的制作材料是比較昂貴的白銀,且透明度不好。之后發明出玻璃制作的注射器,透明度良好且造價相對較低。但玻璃注射器也存在明顯的缺點:易碎,不便于運輸,不能回收利用。20世紀50年代,注射器的發展迎來了另一個春天。塑料工業的飛速發展,為注射的發展注入了新元素。1956年,新西蘭醫生科林·默多克發明了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不僅秉承了傳統玻璃注射器透明、惰性的優點,而且還具有不易損壞、便于運輸、造價低廉、易于回收等特點,安全性更是玻璃注射器望塵莫及的。此后新型注射器開始規模化生產,逐漸成為醫生們的首選。之后有人對針頭進行逐漸改良,針頭被做的越來越細,現在甚至細如毛發,大大降低了病人的陣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