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安 齊東梅/文
北京市房山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接7月上)
進貨渠道與經營主體類型對應性強從化妝品進貨渠道分布情況來看,房山區市場在售化妝品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化妝品進貨渠道集中,美容美發店更愿意選擇“品牌代理商”的進貨渠道,超市則更愿意選擇“批發市場”的進貨渠道。二是進貨渠道監管難度大,各類化妝品批發市場魚龍混雜、商戶集中、產品多樣,是化妝品監管的難點和盲區。即使監管部門短時間加大對該類渠道的監管力度,違法違規化妝品仍會在監管期過后“死灰復燃”,重新流入流通環節。
批發市場是京郊化妝品市場的主要風險來源 2015年以來,房山區針對化妝品經營主體的違法行為立案查處7起,被罰企業中,3家為淘寶商戶,2家為專營店,商超和便利店各1家。對7家企業的進貨渠道進行調查,1家商超的化妝品來源為總部配送,1家專營店的化妝品來源為品牌代理商,1家淘寶商戶的化妝品來源為海外購進,其余4家均為批發市場供貨。可以看出,2015年化妝品違法違規行為的類型主要體現在經營未經批準的進口化妝品、特殊用途化妝品和過期化妝品。此外,發生違法違規行為的經營主體類型集中在淘寶商戶和專營店。問題產品的來源以批發市場為主。從主體類型來看,互聯網經營主體已經成為化妝品經營環節的主要薄弱點,監管部門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來加強對該類主體的監管。從產品來源看,批發市場是該區化妝品市場的主要風險來源,化妝品經營者的進貨驗收意識和風險防控能力仍然有待加強。
針對化妝品行業現狀,業內各環節及監管部門可從整合進貨渠道、差異監管、分類監管、全程監管、推動行業自律,加強從業人員培訓等方面入手,控制化妝品風險,營造化妝品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大環境。
整合進貨渠道優質資源,實行進貨渠道鏈式管理 作為化妝品行業“生產”與“消費”環節的中間紐帶,安全可靠的進貨渠道有利于提升整個化妝品行業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監管部門應整合優質的進貨渠道資源,注重進貨渠道質量,幫助經營主體考察各類型進貨渠道的實力、服務、管理等方面,保障經營主體建立強大的營銷鏈。同時,針對化妝品市場進貨渠道的多樣性,且區域跨度較大的特點,監管部門應設立跨區域聯合檢查機制,集中力量對“批發市場”“品牌代理商”等進貨渠道進行“鏈”式全面排查,排除風險和安全隱患。
合理部署監管資源,實施差異化監管 面對龐大的市場和有限的監管力量,有必要依據風險情況,對經營主體實施差異化監管。針對化妝品立案查處情況、企業類型分布特點,以及進貨渠道分布特點,將互聯網經營主體、從批發市場購進產品的企業,以及從事“品牌代理商”“批發市場”等業務的供應商和其供應產品作為重點監管對象。
落實化妝品相關法律法規,實現化妝品科學分類監管 完善化妝品相關的法規標準,落實各項規定,積極執行提升化妝品質量安全的措施,完善購進化妝品索證、索票制度,要整頓特殊用途化妝品市場秩序,加大對制假、售假、違法銷售海外化妝品等不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建立有序、自律的化妝品市場。同時,實現化妝品科學的分類監管,監管部門應從法律規章和技術規范的層面進行全面梳理,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化妝品審評審批制度和運行機制,完善審批與檢測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化妝品審批、注冊、生產許可管理,提高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規范生產流通行為。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生產流通環節全程監管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FRID技術等,建立和完善化妝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對化妝品入市的各個環節實施全程可追溯監管,確保當任何環節發現產品質量問題時,供應鏈上參與者都能夠迅速做出反應。
完善企業信用制度,推動化妝品行業自律 未來將建立化妝品生產經營企業安全信用檔案,記錄并公開許可頒發、日常監督檢查結果、監督抽驗結果等情況。監管者可以根據化妝品安全信用檔案,對有不良行為記錄的化妝品生產經營者進行約談和增加監督檢查頻次。
發揮政府服務職能,強化從業人員培訓力度 化妝品監管部門應與企業加強溝通,充分履行服務職能,針對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開展法律法規知識講解,提高生產企業的法律意識,引導企業加強自律;針對化妝品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法規知識的現狀,監管部門應定期組織化妝品從業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辨識能力和風險防控意識。
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管局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處
北京市保健品化妝品技術審評中心《首都食品與醫藥》雜志社
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