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 鄭璐璐 楊丹丹/文
過敏性疾病在過去幾十年中發病率顯著上升,成為全球關注的公眾衛生問題,世界變態反應組織公布的30 個國家過敏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些國家約12 億的總人口中,約有22%(2.6 億人)患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結膜炎、濕疹、食物過敏、藥物過敏和嚴重過敏反應等。過敏性疾病已極大地影響了兒童和成年人的生活質量,嚴重全身過敏反應甚至危及生命。在過敏性疾病中組胺起到了主導作用,因此抗組胺治療為過敏性疾病治療的關鍵,抗過敏藥物主要指的就是抗組胺藥物,隨著藥品研發水平的不斷提升,抗組胺藥也經歷了一代代的發展。
自從1910 年Dale 和laidlaw 發現了過敏反應與組胺的關系后,抗組胺H1受體藥物在臨床上得以廣泛使用。傳統的抗組胺藥常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3 ~6小時)的特點,但需每日多次服用。目前,常用的傳統抗組胺代表藥有苯海拉明、撲爾敏、賽庚定、異丙嗪、酮替芬等。這些藥物對H1受體具有高選擇性,在低濃度時能競爭性阻斷組胺與H1受體的結合及其活性,產生抗組胺作用。由于這些藥物能透過血腦屏障,易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副作用,如產生幻覺、嗜睡鎮靜等,其抗膽堿作用可能導致黏膜干燥,瞳孔散大,所以駕駛員、高空作業者、機械操作者等應慎用或禁用,賽庚定則明確說明青光眼患者禁用。由于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人們逐漸放棄將其作為長期治療過敏的藥物,而轉向于其他副作用小,作用時間長的抗組胺藥物。
自從1985 年特非那定在美國批準使用,并很快成為臨床上常用的抗過敏藥物后,不斷有新的此類藥品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等被投入到臨床中使用。該類藥物因其基本無鎮靜及抗膽堿作用、既可阻滯組胺H1受體也能影響其他炎性介質的釋放,以及起效快、作用時間長、服用更方便等優點,一度成為抗過敏首選藥物。但在長期的臨床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第二代抗組胺藥具有心臟毒性的副作用。1986 ~1996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17 個國家對第二代抗組胺藥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發現,應用氯雷他定的患者有106 例出現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13 例出現猝死;西替利嗪有19 例出現心律失常,2 例出現猝死,并且特非那定和阿司米唑已被美國藥品管理部門否定,臨床上應用也逐漸減少。因此,減少心臟毒性副作用也成為新一代抗組胺藥亟需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在我國新上市的抗組胺藥物主要有奧洛他定、富馬酸盧帕他定等。奧洛他定作為一種新型的相對選擇性高的組胺H1受體拮抗劑,既能夠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又對組胺H1受體具有選擇性高、療效強的拮抗作用,并對白三烯、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過敏性化學介質的產生和釋放顯示出抑制作用,對速激肽釋放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也有抑制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蕁麻疹、濕疹性皮炎、皮膚瘙癢癥、尋常性銀屑病和多形性滲出性紅斑等。
富馬酸盧帕他定則于2013 年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在國內上市,是具有雙重作用機制的藥物。首先,它是長效、無鎮靜作用的H1組胺受體拮抗劑之外還具有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作用。作為唯一一個具有抗組胺和血小板拮抗活化因子雙重作用的抗過敏藥物,富馬酸盧帕他定可在過敏癥發生的不同環節抑制過敏反應,較其他抗組胺藥具有一定的療效優勢,可望成為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一線藥物。
目前,以奧洛他定、富馬酸盧帕他定為代表的新型抗組胺藥,因其無嗜睡和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且作用時間長、服用方便(一天一次或二次,一次一片)等優點,逐漸被醫生和廣大過敏癥患者所接受,成為治療過敏綜合癥令人矚目的骨干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