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記者 許方霄)自醫改提出以來,分級診療的呼聲在業內似乎就從未斷絕,甚至還有“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才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重要舉措”的言論。在各層面多年的努力推動和期待中,北京市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或將在“十三五”期間得以實現。
2014年底,前往北京市三級醫院就診的診療人次已高達11058.2萬人次,占全部診療人次的48.15%,較2010年的4946.1萬人次,增長了6112.1萬人次,增幅達123.6%。在總量相當于一年增加1528萬人次的格局下,“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為解決三級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引導居民就醫回歸基層,推動建立一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新的就醫格局和秩序,逐步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的需求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隨著醫改進程的不斷深入,2013年,北京市以醫聯體為抓手,探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一個醫聯體一般由一個三級醫院或區域醫療中心作為每個醫聯體的核心醫院,相關三級、二級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合作醫院。截至2015年12月底,北京市已成立了包括43家核心醫院、476家合作醫療機構的43個區域醫聯體。北京市醫聯體主要開展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目前已實現重病患者上轉和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患者向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回歸的趨向。二是派出專家坐診查房帶教,提高基層醫療水平。三是通過預約掛號方便患者。四是開展遠程會診及信息化建設。五是統一醫聯體內醫療質控標準。六是推進檢查結果互認“直通車”。七是醫聯體內三級醫療單位對二級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業務指導和培訓。截至2015年12月底,醫聯體內上轉患者共計158765人次,下轉患者43976人次,下級醫院醫師到大醫院進修2255人,派出專家39641人共162232人次,較好落實了專家資源下沉的要求。
針對何時才能實現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的問題,相關人士透露,北京市將在“十三五”期間,繼續以醫聯體為抓手,協調相關委辦局,不斷完善全市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通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繼續強化分級診療制度,力爭解決看病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