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鵬/文
2015 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到560 億元,預計2018 年這一數值將達到1283 億元。在蓬勃發展的表象之下卻隱藏著大面積的虧損。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15 年全國4000 余家生鮮電商只有1%盈利。業內人士分析,這主要與大部分生鮮電商自建冷鏈而使成本增加有關。面對廣闊市場,生鮮電商似乎只有做好冷鏈物流,才能游向想象中的“藍海”。
生鮮冷鏈物流缺少參考標準
歷經幾個階段的發展,在一個個商家的新生或者滅亡中,生鮮電商的龐大市場是眾人都能看到的,但同時,與眾多參與者的熱情相比,生鮮電商這碗飯并不容易吃。目前,我國每年約有4 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但超過20%的產品由于冷凍不到位,在運輸過程中被浪費。2015 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調查顯示,46%的生鮮電商企業未提供冷鏈物流服務,72%的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服務商未能提供完整的冷鏈物流設備,冷鏈物流服務不完善。這導致食品物流成本約占到食品總成本的70%,遠遠高于國際標準。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無視消費者健康安全,僅以減少物流成本為目的,不注重生鮮電商冷鏈物流的標準行規的建立。在國家層面上,目前僅《水產品的冷鏈物流服務規范》這一國家標準已完成,并已試點與實施,關于生鮮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容器及包裝規格等暫無參考標準。
成本居高不下致冷鏈建設不足
目前,生鮮冷鏈物流成本比普通商品高出1 ~2 倍,冷鏈成本占銷售額的25%~40%,這是橫亙于生鮮電商面前的一道難關。生鮮電商要做大做強,所有生鮮商品即產即銷是不太現實的,必須要有一定量的存儲,而在生鮮商品的存儲上,不同的生鮮對存儲的條件是不一樣的。如:水果蔬菜應該以冷藏為主,而魚肉更多的是冷凍存儲。不同生鮮的存儲條件,要求整個倉儲必須分門別類地構建適用于各種生鮮的存放區域,如果存儲不當,會導致商品變質,這是普通庫房無法做到的。而且,生鮮商品一般不會退貨,這也是對生鮮電商的一個考驗。
物流不暢導致用戶體驗不佳
一方面,以第三方配送為主的模式雖然壓縮了物流支出,但很難對商品進行品質的全程把關。網購消費者對生鮮的品質要求相對較高,一旦對生鮮的品質不滿,或者遠不如網頁描述的好,就有了不愉快的購物體驗,就有可能使電商平臺失去用戶。另一方面,通過普通第三方物流配送的生鮮商品,到達客戶手中的時間太長,難以令消費者滿意。一些有配送要求的生鮮商品因為配送條件或受區域的限制,而導致用戶無法購買,只能“望生鮮而卻步”。這些都會導致用戶體驗不佳。此外,種種延誤也會使部分用戶對生鮮電商的貨源供應心存疑慮,擔心所購食品本來就不是安全優質商品。
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商能力有限
直接暴露于常溫環境中的生鮮產品極易腐爛變質,而僅有25%的生鮮電商冷鏈物流外包服務商能提供四類冷鏈物流設備,由此可看出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商能力遠遠不足。一方面可表現在冷鏈物流資源、基礎設施提供不足上。以生鮮產品冷鏈的流通率和冷藏運輸率為例,美國的冷庫容量約為中國的2倍,而人均冷庫容量更是比中國多出8 倍。而我國在冷鏈物流技術完全應用全程低溫控制的推廣上更是乏力。另一方面表現在生鮮產品冷鏈物流覆蓋范圍不足,冷鏈物流配送范圍有限。生鮮電商企業提供的冷鏈物流服務主要集中在我國中南、華東、華北等地,對于我國西部、西南等地而言,因較其他地區存在地勢險峻、交通不發達、人口分散以及網絡購物意識弱等問題而不得不增加物流成本,所以冷鏈物流配送服務多集中在就近的產地及消費地,而不是偏遠地區。
生鮮電商的發展瓶頸眾多,是否就說明生鮮電商沒有發展前景?雖然涉及的問題很多,但生鮮電商跟很多產業一樣,發展僅僅是時間問題。究竟如何做大做強生鮮電商?筆者認為,應從六個方面入手。
規范完善冷鏈物流行業標準
筆者認為,建立健全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標準體系有四個要點。一是規范不同種類生鮮產品冷鏈物流的作業流程、適宜的加工環境溫度、冷藏與運輸溫度、包裝材料與規格標準;二是確定冷鏈物流斷鏈最大時間限制,如生鮮產品從冷庫到冷藏車之間的裝卸搬運時間限制;三是確定不同冷鏈物流設備的低溫持續時間和低溫范圍,分析同一低溫、同一時間范圍內不同冷鏈物流設備的單位成本,并提供在不同配送范圍內冷鏈物流設備選擇的參考;四是確定不同生鮮產品質量檢驗標準,推進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質量管理體系(ISO)等專業認證制度,保障產品質量。
需要更多的財稅支持
在財稅方面,各地財稅部門要落實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和國家已出臺的扶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政府應及時研究物流企業增值稅抵扣不充分的解決方案,對納稅額增長特別突出的冷鏈物流企業,由當地政府從該企業當年稅收增量中給予適當獎勵;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享受農業企業同等優惠政策和財稅支持優惠政策。同時,各級財政應每年安排冷鏈物流專項促進資金,用于補助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要加大對生鮮農產品冷鏈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冷鏈物流企業開展合作,創新金融方式,推廣倉單質押等新型物流金融產品。
第三方物流企業仍是破局關鍵
2015 年1 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等10 部門共同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冷鏈運輸物流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升冷鏈運輸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冷鏈運輸物流標準化體系,加強和改善行業監管。《意見》指出,今后我國將大力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鼓勵冷鏈運輸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重組、協作聯盟等方式做大做強。鼓勵和支持各類農產品生產加工、冷鏈物流、商貿流通企業等改造和建設一批適應現代流通和消費需求的冷凍、冷藏和保鮮倉庫。
在具體操作中,應加強第三方物流共同配送及社區點設立。冷鏈物流成本較高,加強共同配送可相應降低成本,也意味著加強企業間的合作。例如多個物流公司共用同一冷庫和制冷設備,不同物流公司可將同一區域的物流訂單統一送貨,并在同一區域共用一個網點等,這樣可降低倉儲成本、縮短投資回收期,也可提高冷藏車裝載率、節省冷鏈物流處理空間和人力資源。共同配送能夠提高冷鏈物流作業的效率,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可以節省大量資金、設備、土地和人力等。
推廣全程冷鏈技術和理念
推廣全程冷鏈物流體系理念和技術,應用冷鏈物流信息技術,是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應用生鮮產品產后預冷、初加工、儲存保鮮和低溫運輸技術,建設生鮮產品專用冷庫和低溫分揀中心,推廣相應的冷鏈物流信息技術,加強與下游物流鏈的冷鏈對接,促進生鮮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實現生鮮產品全程冷鏈物流,確保生鮮產品的物流速度、效率和質量安全。如:加強應用定位系統(GPS)、溫度實時監控系統、自動識別設備、射頻識別技術、溫濕度紅外遙感等先進信息技術,實現訂單從存儲、包裝、運輸等環節全程監控溫度、時間、位置,達到生鮮產品從產地到需求點全程質量可追溯;開發適于手機訂購生鮮產品的軟件系統,可以隨時隨地下訂單并了解訂單物流狀態等。也可在訂單量多的高檔社區、公司等地設置含低溫儲藏功能的電子菜箱,用戶憑手機收到的二維電子憑證或密碼驗證取貨。
有關部門和教育機構應采取多種方式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委托行業協會或相關專業研究機構,對冷藏加工企業的機房和設備管理人員、操作人員進行培訓,做到持證上崗。
加強與上游供應商之間的緊密合作
生鮮電商為了保證貨源的穩定和冷鏈物流的高效流暢,必須突破農村組織化和農產品供應的障礙,達到整個供應鏈上下游的和諧統一。受目前我國國情所限,大多數生鮮產品的生產商都是分散的獨立農戶,而消費者都集中在城市,形成了“小生產,大流通”的生產與消費相互分離的問題,這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如要解決供應鏈上游過于分散的問題,必須加強農民合作組織、農業協會、農場基地和農產品加工企業這些上游供應商的相互合作,實現區域性農產品的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無公害產地等質量認證,實現農產品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
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體系中的各個環節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特別需要供應鏈上下游之間配套協調。一套完整的冷鏈包括產地加工型冷庫、城市經營性冷庫、批發零售冷庫、冷藏運輸車輛、冷藏運輸飛機、特殊的監測裝備和人員配備,技術更涉及到自動化冷庫技術和庫房管理系統、真空預冷技術、無損檢測與商品化處理技術、運輸車溫度自動控制技術等先進技術。在整條冷鏈中,任一環節的疏忽都將造成斷鏈,并最終影響國民餐桌上的安全。
建立反應快速的售后服務體系
目前的生鮮電商賣的不僅僅是產品,還有服務。生鮮電商最大的痛點是交付,而交付最大的成本就是信任缺失。做生鮮電商最重要的是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所以生鮮電商需要建立一個反應快速的售后服務體系,當客戶對接到的生鮮產品存在疑問,應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并解決問題。
在“互聯網+農業”政策的積極推動下,生鮮電商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大潮流。生鮮電商要想走得更久更遠,必須要有戰略性眼光,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在互聯網經濟的潮流中,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