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潔, 王 婧, 吳 凡
(陜西省安康市中醫醫院 神經外科, 陜西 安康, 725000)
?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血腫清除術后持續顱內壓監測及護理
劉潔, 王婧, 吳凡
(陜西省安康市中醫醫院 神經外科, 陜西 安康, 725000)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 血腫清除術; 顱內壓監測; 護理
重型顱腦損傷(SHI)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由于患者昏迷時間長、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SHI病死率高達30%~50%[1]。顱內壓(ICP)持續增高是SHI致死的主要原因[2]。利用ICP測量儀對ICP進行連續監測記錄,是診斷顱內高壓最直接、迅速、準確、客觀的方法,可在病情發生變化時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提高救治水平。研究[3]表明,ICP動態監測也是指導臨床治療、評估預后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觀察了采用ICP監測并實施相應護理措施的SHI患者的預后,并與未監測ICP患者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5年6月陜西省安康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SHI患者76例設為觀察組。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齡23~76歲,中位年齡51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3分8例,4~5分14例,6~8分54例。另選2013年以前收治的術中未植入ICP監測的SHI患者7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齡22~78歲,中位年齡50歲;GCS評分:3分6例,4~5分11例,6~8分53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病情及主治醫師臨床經驗進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監測ICP并采取相應護理措施,根據ICP變化情況調節脫水劑給藥方案。
1.2.1ICP監測:采用SOPHYSA公司生產的PSO-3000 ICP監護儀,于血腫清除術中在硬膜下或右額前角側腦室內放置ICP監測儀感應器。ICP監護儀與感應器連接后,調零并測試儀器性能。術后持續監測至患者病情穩定。
1.2.2護理: ① 常規護理:所有患者術后6 h內去枕平臥,無禁忌癥患者在6 h后可抬高床頭30°,以促進腦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降低ICP。所有患者均吸氧,保持血氧飽和度在96%~100%,并進行24 h持續心電監護,監測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壓、瞳孔等。術后2~3 d每4 h測量患者體溫,避免因體溫升高,增加腦耗氧量,從而加重腦水腫,升高ICP。若患者體溫<38.5℃,進行物理降溫;>38.5℃,遵醫囑予以藥物降溫。觀察患者排泄情況,對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密切注意尿液引流情況,以防引流管受壓、反折,尿管每2周更換1次,尿袋每周更換1次,避免引起泌尿系統感染。對于便秘患者,遵醫囑給予開塞露或鼻飼大黃粉。ICP平穩的患者,可于術后48 h在護理人員引導下開始四肢被動活動,病情穩定后,可在??迫藛T指導及協助下進行功能鍛煉。② 管道護理:妥善固定ICP監測系統,探頭成功置入后,將暴露在外的光導纖二次固定于頭皮敷料上,避免光導纖維扭曲、反折、拖拉。對于術后留置腦室外引流管的患者,應嚴格執行腦室外引流護理規程,隨時觀察引流量,保持引流通暢。光纖探頭和腦室外引流導管留置時間一般不能超過7 d,拔管前1天先行夾閉引流管,若未出現ICP異常增高可協助醫生拔管。③ 數值監測:若ICP在正常范圍,原則上不進行降顱壓藥物治療;若ICP為15~25 mmHg,遵醫囑給予脫水藥物,同時觀察患者尿量及電解質情況,對于留置腦室外引流管患者,可應用間斷引流來降低ICP;若ICP>25 mmHg,可聯合應用脫水藥物和腦脊液引流。若引流后ICP短暫下降后即回升,則可能發生顱內再出血,應告知醫生復查CT。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傷后6個月采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評價2組預后,分為良好、中殘、重殘、植物生存、死亡。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顱內壓變化情況
觀察組76例患者術后均出現不同程度ICP增高,及時脫水治療或腦脊液引流后,恢復良好。3例患者在監測過程中ICP突然升高,立即行頭顱CT檢查,發現腦內二次出血,再次行血腫清除術。
2.22組預后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顱內感染2例(2.86%),腦內再次出血3例(4.29%),急性腦腫脹1例(1.43%);觀察組顱內感染3例(3.95%),腦內再次出血3例(3.95%),急性腦腫脹1例(1.32%),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傷后6個月,根據GOS計分,對照組預后良好17例(24.29%)、中殘19例(27.14%)、重殘21例(30.00%)、植物生存7例(10.00%)、死亡6例(8.57%);觀察組預后良好37例(48.68%)、中殘25例(32.89%)、重殘8例(10.53%)、植物生存4例(5.26%)、死亡2例(2.63%),觀察組預后良好例數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
3討論
ICP是指顱腔內容物對顱腔壁的壓力。ICP升高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致一系列的病生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腦血流量減少[4]。腦血流量減少將導致腦組織缺氧,進而反過來加重腦水腫,使ICP進一步升高,嚴重者可能形成腦疝,影響呼吸中樞[5]。
SHI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危重癥之一,SHI患者行血腫清除術后由于顱內血液循環通路的重建、腦水腫等,ICP易升高[6]。故SHI患者血腫清除術后持續行ICP監測,能夠及時掌握病情變化,并進行有效處理。研究[7]表明,神經外科危重癥患者血腫清除術后實施ICP監測是診斷顱內高壓最準確、及時、客觀的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此外,監測ICP還能為脫水劑的應用提供依據,避免經驗用藥的盲目性。牛素桃等[8]在SHI血腫微創清除術后行動態ICP監測,根據術后72 h的ICP數據,及時了解術后腦水腫、顱內再出血等并發癥情況,改善患者預后。劉芬蓮等[9]對SHI術后患者進行持續ICP監測,降低了致殘率、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ICP監測要求實施標準護理措施,護理人員應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從基礎護理、ICP管道護理、數值監測等方面落實護理工作[10]。當ICP≥20 mmHg時,應排查是否由發熱、呼吸道阻塞等顱外因素引起[11]。若ICP仍持續性上升,并伴隨GCS評分下降,應立即通知醫生做頭顱CT檢查,并根據ICP變化情況、GCS評分、CT診斷等情況,綜合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傊?,通過動態監測,在ICP增高但尚未出現臨床癥狀時,及時進行治療及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娟. 重癥顱腦損傷手術后氣管切開1例的護理體會[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27): 148-148.
[2]Chesnut R, Videtta W, Vespa P, et al.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and Rationale for Monitoring[J]. Neurocrit Care, 2014, 21(S2): 64-84.
[3]Zhao HX, Liao Y, Xu D, et al. The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predicting re-operation using salvage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fter craniotomy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mass lesions[J]. BMC Surg, 2015, 15: 111.
[4]劉巍峰. 顱內壓增高病人護理技術[J]. 中國傷殘醫學, 2013, 21(12): 255-256.
[5]封菲, 丁美萍. . 創傷性腦水腫的發生機制及研究進展[J]. 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3, 13(6): 472-474.
[6]Alali A S, Fowler R A, Mainprize T G, et al.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s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Traum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J]. J Neurotrauma, 2013, 30(20): 1737-1746.
[7]韋林燕, 莫喜萍, 劉清清. 顱內壓監測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與護理[J]. 中華護理教育, 2013, 10(1): 27-28. .
[8]牛素桃, 張俊海, 盧敏, 等. 重型顱腦損傷腦內血腫微創清除術后持續動態顱內壓監測的護理[J]. 護理研究, 2011, 25(4): 341-342.
[9]劉芬蓮, 翁潔清, 李曉敏. 重型顱腦損傷術后患者持續顱內壓監測的護理體會[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5, 32(3): 46-48.
[10]Nagi M, Kaur S. Nursing Management of a Patient with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A Review[J]. Research & Reviews: A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4, 4(2): 19-23. .
[11]陶燕平, 王子榃.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持續顱內壓監測的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12): 1102-1103.
中圖分類號:R 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8-154-02
DOI:10.7619/jcmp.201608052
基金項目:中國高校醫學期刊臨床專項資金(11524332)
收稿日期: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