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2012年,江蘇省文化廳根據江蘇舞臺藝術發展中面臨的形勢和自身實際情況,站在江蘇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和全局視角,深入研究繁榮江蘇舞臺藝術的策略,采取繁榮舞臺藝術的切實有效舉措,與省財政廳聯合出臺了《關于繁榮舞臺藝術的意見》,并由省政府辦公廳轉發。隨后,江蘇舞臺藝術創作生產逐步開花結果,全省各級劇團積極性空前高漲,江蘇舞臺藝術展現出好戲連臺、姹紫嫣紅的新景象,在新政策推動下,江蘇戲曲舞臺藝術實現了全面的繁榮和發展。近三年來,江蘇著力打造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涌現出了許多優秀劇目,被業界專家譽為戲曲現代戲創作的“江蘇現象”。為了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要求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文件要求,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徐耀新教授撰寫了《江蘇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實踐與思考》,對江蘇近三年來的戲曲舞臺藝術發展及下一步工作規劃進行了回眸與前瞻。
摘要:江蘇是戲曲大省,戲曲藝術源遠流長,積淀豐厚。在戲曲現代戲方面,近三年來江蘇著力打造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涌現出了許多優秀劇目,被業界譽為“江蘇現象”,認為江蘇已成為戲曲現代戲強省。這一切源于我們對發展戲曲現代戲重要性的認識。我們認為,發展戲曲現代戲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堅守、繼承和創新,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打造“精彩江蘇”文化品牌的重要內容。近三年來我們支持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績有三個方面,分別是出臺支持繁榮舞臺藝術的政策和措施,著力打造現實主義題材精品,以及抓好兩大重點工程。上述做法,推動了江蘇戲曲現代戲在揚棄繼承、轉化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取得了明顯成績,達到了數量明顯增加、質量顯著提升、題材豐富深刻、人才集群涌現等四個方面的顯著效果。江蘇發展戲曲現代戲的經驗體會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堅持“三性”統一,打造藝術精品;二是倡導現實題材,彰顯地域特色;三是堅持就地取材培養人才,反對大腕效應;四是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此外,我們將認真制定出臺貫徹國辦《政策》文件的具體措施,進一步加大對現代戲創作的資金、智力以及戲曲生態均衡發展的扶持力度,通過大力抓好戲曲評論引領好現代戲的創作方向。
關鍵詞:文化建設;戲劇藝術;戲曲現代戲;精彩江蘇;地域特色;文化政策;生態均衡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戲曲現代戲是以現當代的社會生活為表現對象,以現代人的思想情感、審美認知、創作理念、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段所創作的戲曲。江蘇是傳統上的戲曲大省,戲曲藝術源遠流長,積淀豐厚。在戲曲現代戲方面,近三年來江蘇著力打造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涌現出了許多優秀劇目,被業界專家譽為戲曲現代戲創作的“江蘇現象”,認為江蘇已經成為戲曲現代戲強省。總結近三年江蘇發展戲曲現代戲的認識和做法,厘清形勢和任務,對于更好地推動江蘇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認知和動因:傳承基因,創造精彩
我國戲曲工作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提出了“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方針,后來發展到“兩條腿走路”,再發展到“三并舉”,體現了對現代戲創作的倡導和重視。現代戲、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都是人民所需要的。從戲曲藝術的整體發展來說,在堅持“三并舉”的前提下注重現代戲創作,是振興戲曲藝術的關鍵和方向。這既是戲曲工作本身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也是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要求,因為戲曲只有扎根于現實,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才能保持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近三年來,我們在抓戲曲現代戲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主要有三點體現:
首先,發展戲曲現代戲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堅守、繼承和創新。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傳承著中華民族活態的文化基因。如果說,在中國有哪一種藝術樣式是全民的,體現了最為廣泛的審美趣味和欣賞口味,成為從宮廷到文苑再到市井直至鄉村的一致愛好的對象,那就是戲曲。中華大地凡有人居處皆有戲曲,民間年節慶典、酬神許愿、紅白喜事都與戲曲藝術有關,年畫、剪紙、刺繡、瓷器等幾乎所有民間丁藝都把戲曲內容作為重要載體,從上古神話到二十四史再到現當代生活都成為戲曲創作的題材。戲曲承載著如此眾多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遺傳密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審美情趣乃至文化性格。發展戲曲現代戲必須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積淀的基礎上,必須堅持傳達虛實相生、形神兼備、時空轉換等傳統戲曲美學精髓,因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堅守;發展戲曲現代戲更要將傳統形式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彰顯朝氣蓬勃、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充滿強大的現實主義力量,因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繼承和創新。
其次,發展戲曲現代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戲曲同樣如此,自古以來體現的是正向的道德導向和價值評判標準,將諸如崇高精神、愛國情懷、善良人性、優良品格和傳統美德等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轉化為舞臺形象,宣示和傳播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戲曲現代戲注重現實題材創作,通過創新拓展戲曲生命空間.相比于傳統戲曲,更能滿足廣大城鄉觀眾對于戲曲藝術的觀賞需求,更有利于發揮戲曲的涵養化育功能。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鑒古,即抓好傳統經典戲曲的傳承和傳統歷史題材的創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同時,更要厚今,即更要關注當下、關照現實,發出與時俱進的時代最強音,發揮戲曲現代戲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發展戲曲現代戲是打造“精彩江蘇”文化品牌的重要內容。
文化事業是傳承創造精彩的事業,文化傳承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中精華、精粹、精彩的大力弘揚,文化傳播也要傳播演繹精彩,文化的創新創造更是要創造精彩。2015年6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正式將省文化廳提出的打造“精彩江蘇”文化品牌的意見寫進了《關于推動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的意見》。江蘇戲曲藝術底蘊豐厚、精彩紛呈,是“百戲之祖”昆曲的發源地,有錫劇、揚劇、淮劇、淮海戲、滑稽戲、柳琴戲、江蘇梆子、海門山歌、蘇劇、丹劇、泗洲戲等10多個發源于江蘇本省的地方戲種,以及發源于兄弟省市、流傳到江蘇的滬劇、黃梅戲、越劇、呂劇等地方戲種。文化藝術的創新力是“精彩江蘇”的基本內涵之一,戲曲現代戲基于傳統戲曲的創造性發展最能體現江蘇文化藝術的創新力。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戲曲現代戲精品,對于打造“精彩江蘇”文化品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現階段,推進“精彩江蘇”的工作重點之一是首先形成“精彩江蘇”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包括現代戲在內的江蘇戲曲一直是江蘇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角,每年有許多江蘇省內院團受邀到境外演出并取得良好效果,對于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精彩江蘇”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二、做法和成績:出臺切實措施,推動繁榮發展
近三年,我們以上述認識為動因,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曲工作方針和思路,采取切實措施,支持不同劇種、不同流派競相發展,主要做法有三個方面:
(一)出臺支持繁榮舞臺藝術的政策和措施
2012年,江蘇省文化廳聯合省財政廳制定出臺了《關于繁榮舞臺藝術的意見》,提出了繁榮舞臺藝術的指導思想、基本目標和重要舉措,有效激發了全省舞臺藝術創作的積極性。省級財政對舞臺藝術的投入由原來的每年6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每年4000萬元,專門用于包括戲曲現代戲在內的舞臺藝術劇目創作和優秀劇目展演、惠民演出等活動,為舞臺藝術發展繁榮提供了有力的財政保障。全省各地相繼出臺配套政策,在政策和財力上向舞臺藝術尤其是能夠體現當地特色、具有當地文化價值的戲曲現代戲傾斜,形成了全省上下貫通、左右協同、競相發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著力打造現實主義題材精品
近三年,江蘇在舞臺藝術創作中,自覺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主心骨,以提高創作能力為根本,把現實題材作為舞臺藝術創作的主攻方向。在評選省舞臺藝術重點投入劇目時,對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給予特別關注,打造更多現實主義題材的舞臺藝術精品。2013年,由江蘇省文化廳組織策劃,省話劇團和南京市話劇團聯合演出的現實題材話劇《楓樹林》,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喜獲文華大獎。該劇以一批好村官群像作為生活原型,展現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塑造了向南這一基層村官的感人形象,具有鮮明的藝術性、深刻的思想性和江蘇地方色彩。全劇沒有一句空洞的政治說教,但一心為公、帶領村民擺脫貧困建設小康的好村官形象卻栩栩如生,令人可信可敬。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表演、燈光、舞美、音樂堪稱一流。它雖然不屬于戲曲現代戲,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對現實主義題材的重視。在戲曲現代戲領域,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江蘇本省參加過省級以上重大藝術活動的作品共有21部,其中,依據當代現實題材創作的劇目共有12部,占比達到57.1%。不乏諸如淮劇《小鎮》、揚劇《花旦當家》等融合體現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
(三)抓好兩大重點工程
一是抓好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對包括戲曲現代戲在內的具有良好基礎的舞臺藝術作品進行資助式投入。近三年來,共評選出精品工程重點資助項目14個,除去話劇、舞劇、兒童劇等舞臺藝術類別,先后有7個戲曲類項目獲重點資助,推出了5部戲曲現代戲精品劇目,占全部重點資助項目的35.7%,占獲重點資助的戲曲類項目的比重更是達到了71.4%。
二是抓好江蘇省藝術創作源頭工程,從劇本和作者兩個創作源頭人手,開展江蘇省戲劇文學獎評選工作。每年評出一批優秀劇本,并積極推動獲獎作品投排。目前,江蘇每年新創劇本有70至80部,每年有10多部獲獎作品能搬上舞臺,為江蘇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源泉。
上述做法,推動江蘇戲曲現代戲在揚棄繼承、轉化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取得了明顯成績,總結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數量明顯增加
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中,江蘇全省搬上舞臺的戲曲現代戲新劇目有40余部,比前三年增加近50%,數量上升并呈現井噴態勢。參加過省級以上重大藝術活動的劇目有21部,分別是淮劇《小鎮》《半車老師》《雞村蛋事》《菜籽花開》《血戰劉老莊》,揚劇《花旦當家》《完節堂1937》,滑稽戲《探親公寓》《雁過留聲》《全家福》,錫劇《楊家碾坊》《夕照青果巷》《二泉映月·隨想曲》《繁漪》,淮海戲《鄉村好人》《秋月》,柳琴戲《鴨鳴湖畔》《古城拉魂》,越劇《丁香》,呂劇《沒掀開的紅蓋頭》,梆子戲《扁擔巷》。特別是在縣級層面,現代戲創作也出現了活躍局面,張家港、鹽都、漣水、沭陽等地的劇團推出了諸如《楊家碾坊》《菜籽花開》《雞村蛋事》和《鄉村好人》等一批優秀的現代戲作品。地方劇種的覆蓋也更加均衡,上述21部劇目,涵蓋錫劇、揚劇、淮劇、滑稽戲、淮海戲、越劇、柳琴戲、呂劇等多種地方戲曲類型,其中淮劇5部,錫劇4部,滑稽戲3部,揚劇、淮海戲和柳琴戲各2部,梆子、越劇和呂劇各1部,既重點突出淮劇、錫劇和滑稽戲等戲種,又平衡發展淮海戲、柳琴戲等其他戲種。
(二)質量顯著提升
近三年,江蘇推出的戲曲現代戲劇目的質量水準相比過去有顯著提升,特別是獲省級以上獎項的劇目,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方面均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以淮劇《小鎮》為例,生動地講述了一個以誠信聞名的千年小鎮,因一位老企業家懸賞500萬元尋找多年前救助過自己的鎮里人而掀起波瀾,故事曲折起伏,情節引人人勝,地域特色鮮明。該劇直面人性脆弱,警醒世人,有著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反映了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如何促使中華優秀傳統道德基因傳承修復的時代課題,是一部“通達人性、拷問靈魂”的作品。再以揚劇《花旦當家》為例,該劇聚焦于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融人諸多創新元素,講述了年輕花旦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帶領村民一起保護古戲臺的故事。該劇輕喜劇的風格,很好地反映了當下農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同時以感動人心的藝術形式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城鎮化進程中要做到“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指示精神。再如錫劇《楊家碾坊》,該劇根據沈從文小說《三三》改編,在戲曲美學方面展現出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是一部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學價值的優秀作品;在反映戲曲與人的心靈的關系方面,清晰地呈現出劇中人物的心靈軌跡,觀眾在觀看過程中能夠與劇中人物的靈魂進行深入交流,感受夢想的偉大力量,契合了中國夢的時代主題。上述三臺劇目在江蘇省第二屆文華獎評選中獲評大獎,并同時入選江蘇省文化廳舞臺藝術重點投入劇目。我們正在按照“高原”出“高峰”的目標,對這三臺劇目進行進一的步重點打磨。
(三)題材豐富深刻
近三年來,江蘇戲曲創作努力關照當下、關照現實,著力突出當代現實題材作品。文化遺產保護、大學生就業、新農村建設、農民工感情生活、空巢老人以及社會誠信等在當下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均在現代戲創作中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在劇目呈現上,不儀僅滿足于對“平民故事”的演繹,而是更多地從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和反省,并將視角“由外轉內”,直指人的內心,對人性的多面性、復雜性進行大膽而深刻地剖析。以滑稽戲《探親公寓》為例,用城市人與外來務工者從對立到融合的過程作為承載全部情節的綱目,情感飽滿、立意高遠,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人文情懷。該劇在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評選中榮登榜首,在江蘇省第二屆文華獎評選中獲評大獎,并同時入選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再以泗陽縣淮海劇團的淮海戲創作《鄉村好人》為例,講述的是淮北平原上的趙家莊擴種草莓喜獲豐收,但歷經波折最終皆大歡喜的故事。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演出沒有一刻冷場,觀眾贊其“鄉而不俗土而不粗”“好多地方都能找到自己或是身邊人的影子”。該劇曾人選2013年度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并榮獲第二屆江蘇文華獎·文華優秀劇目獎。類似的例子還有漣水縣淮劇團的淮劇《雞村蛋事》,講述的是大學生常瑩瑩為了解決雞村蛋事,毅然回村當村官,反映了一位具有獨特性格和智慧的“80后”知識青年幫助鄉民養雞致富的動人故事。該劇曾入選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并榮獲第六屆江蘇省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等近10項獎項。
(四)人才集群涌現
一大批新創現代戲搬上城鄉舞臺,帶動一批人才競相涌現,許多年輕新秀嶄露頭角,為戲曲院團特別是基層院團發展奠定了新的人才基礎。2013年和2015年,江蘇共有四位演員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其中就包括在淮劇《小鎮》中飾演“朱文軒”的陳明礦和在錫劇《楊家碾坊》中飾演“三三”的董紅。以鎮江為例,過去是江蘇舞臺藝術的洼地,長年沒有大戲上演,戲曲編創演出隊伍作鳥獸散,近三年通過打造《花旦當家》和《完節堂1937》這兩部優秀現代戲作品,重新集聚了一支集導演、演員、舞美、音樂等眾多專業人員在內的優秀戲曲隊伍,諸如在《花旦當家》中扮演小花旦一角的龔莉莉等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得以快速成長。江蘇還擁有一支包括陸倫章、羅周、陳明、徐新華、袁連成、楊蓉等知名編劇在內的近百人的專業戲劇編劇隊伍,一批50歲以上的編劇已經成熟,一批40歲左右的編劇正在成長,還有一批二三十歲的年輕編劇緊迫而上,形成了老、中、青三級梯隊。近年來江蘇先后推出的一批優秀現代戲,絕大多數都出自于本省作者之手。此外,江蘇還集聚了諸如導演王友禮、俞克平、蔣宏貴、王咸俊,舞美師盛小鷹,燈光師朱維生、楊慶錦,音樂家吳小平等一批優秀戲曲專業人才。
鹽城素有“現代戲之鄉”的美譽,戲劇創作在江蘇全省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是江蘇編劇力量最強的地區,成為“全國現代戲創作基地”,形成戲劇創作的“鹽城現象”。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27屆年會上受到表彰的3部江蘇優秀戲曲現代戲作品淮劇《小鎮》、揚劇《花旦當家》和錫劇《楊家碾坊》,雖然分別由鹽城、鎮江和蘇州地區劇團演出,但編劇都來自于鹽城。近年來,鹽城現代戲創作的良好氛圍正逐漸蔓延擴展至江蘇其他地區,其先進的經驗和做法也正在不斷被其他地區學習和借鑒。江蘇全省的戲曲現代戲創作氛圍日益活躍,創作數量和水平都有顯著提升,并帶動了江蘇戲曲人才的集群涌現。
三、回眸與前瞻:堅持正確方向,繼續克難攻堅
回顧近年來的江蘇戲曲現代戲創作,認真思考總結江蘇發展戲曲現代戲的歷程,我們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體會:
(一)堅持“三性”統一,打造藝術精品
舞臺藝術精品之所以稱之為“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實現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重點要把握好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關系。思想性是前提,藝術性是關鍵,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是對高質量高水平藝術產品的基本要求。強調思想性在于抓好選題,突出現實主義題材,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心骨,突出體現時代精神;強調藝術性在于抓好藝術作品的本體特征,不以思想性取代藝術性,而是以藝術影響人、熏陶人、感染人;強調觀賞性,就是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前提下,多重維度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使戲曲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具備票房價值,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者的有機統一。
(二)倡導現實題材,彰顯地域特色
倡導現實題材,不是簡單回到過去的那種單一的樣板戲方式,而是要提倡表達內容的現實多樣性、表現形式的豐富多彩性。一方面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不同層次的藝術院團,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現實題材,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另一方面鼓勵他們立足江蘇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展示優秀的傳統文化,創作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戲劇藝術作品來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堅持就地取材培養人才,反對大腕效應
人才是戲曲事業發展的基礎。只有把人才培養放在突出位置,戲曲創作才能持久發展。不僅要抓好戲曲現代戲的創作,更要抓好戲曲人才隊伍特別是演員隊伍的建設。外請大腕演員固然能提升劇目的藝術水準和欣賞效果,但往往不利于劇目的常態化演出,不利于劇團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打造戲曲現代戲精品時尤其要注重就地取材培養人才,要能夠讓新人出得來、留得住,從而實現戲曲創作的可持續發展,甚至由精品佳作打磨提升為傳世經典。近三年來,江蘇推出的現代戲作品沒有邀請一名外省大腕演員出演,而是大力培養江蘇本土的演員,僅在導演、舞美、燈光等方面借助了一定的外部力量,那是請高人指點,出學費、請導師,目的還是為了帶動和培育本土隊伍。
(四)突出重點,帶動全局
戲曲現代戲創作要出精品,需要突出重點,集中投入,重點打磨,發揮其典型帶動和示范作用,以“點”的突破帶動“面”上的工作。為遴選有提升和發展潛力的劇目,從2013年開始,江蘇每年選擇3至5臺,采取項目制投入模式,或由省文化廳擔任出品人,進行財政投入,或由省文化廳與地方政府合作,省文化廳給予每臺戲200萬元至400萬元的財政資助,進行重點打造。2013年和2014年,江蘇省文化廳簽訂的重點劇目共有8臺,其中一半是戲曲現代戲,均已取得良好成績。2015年,江蘇省文化廳已經或即將與包括現代淮劇《小鎮》在內的5部作品簽約。通過抓重點劇目,發揮政策的引領和激勵作用,充分調動各地藝術院團,其中包括許多縣級院團的積極性,推動各級藝術院團和各類藝術作品的創作生產,形成全省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帶動全省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全面繁榮。
當前,盡管江蘇戲曲現代戲發展態勢良好,但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從實際工作和調研情況來看,還存在諸如部分劇種瀕臨消亡、有的院團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許多基層院團生存困難等問題。特別是在過去一段時期,一些地區對縣級劇團采取了一刀切的撤銷做法,使得江蘇戲曲發展的優厚基礎遭到了一定的削弱。江蘇戲曲現代戲發展面臨的問題,同我國其他地區和傳統戲曲領域中所面臨的問題是基本相同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事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為振興戲曲藝術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為振興戲曲藝術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下一步,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根據《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要求,認真制定出臺貫徹《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文件的具體措施,進一步加大對現代戲創作的資金扶持力度,對現代戲創作的智力扶持力度,以及對戲曲生態均衡發展的扶持力度,通過抓好戲曲評論引領現代戲創作方向,在規范戲曲評獎工作、抓好督察督導工作、提高觀眾鑒賞水平等方面狠抓落實,更好地推動江蘇戲曲現代戲的傳承發展,從而繼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精彩江蘇”文化品牌,譜寫好中國夢的江蘇篇章作出積極的貢獻。
后記:2015年9月19日,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27屆年會在江蘇鹽城召開。10月13日,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在蘇州出席中國昆曲藝術節開幕式后,就江蘇戲曲工作開展專題調研并召開調研座談會。在這前后兩次會議上,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徐耀新就江蘇近三年戲曲現代戲創作工作應邀作主題發言,江蘇戲曲特別是現代戲創作得到了董偉副部長和全國專家的充分肯定。值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一周年和黨中央召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進奢之際,《中國文化報》根據徐耀新同志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年會和董部長調研座談會上的發言內容,于10月21日發表了題為《江蘇戲曲現代戲創作的實踐與思考》的署名文章。
文章發表后,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學勇,文化部副部長董偉,江蘇省副省長曹衛星等部省領導對江蘇戲曲工作及徐耀新同志的署名文章作出密集批示。
10月21日,雒樹剛部長和董偉副部長分別對徐耀新同志的文章作出重要批示。董偉副部長批示:“江蘇省對戲曲現代戲創作認識高、措施實、效果好。希望總結經驗、再接再厲、再創佳績。報請樹剛同志閱示。”雒樹剛部長批示:“贊成董偉同志意見,耀新同志文章有思考、有做法、有經驗、有體會,比較全面反映了江蘇戲曲工作。可請藝術司總結江蘇抓戲曲工作的做法和經驗。”
10月30日,曹衛星副省長批示:“請耀新同志按照文化部領導批示精神,認真總結,完善舉措,著力出精品、出人才,推動戲曲創作邁上新臺階。報李省長閱示。”
11月5日,李學勇省長對江蘇戲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曲工作方針,大力推進戲曲創作與繁榮發展,涌現出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其中戲曲現代戲創作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全省文化系統為此付出了辛勤努力,省文化廳很好地發揮了統籌協調和推動作用。在新的發展階段,各地各部門和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做好戲曲保護、傳承、發展各項工作,推出更多藝術精湛、群眾喜愛的戲曲精品,為推動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作出積極貢獻。”
四位領導的重要批示是對近三年江蘇舞臺藝術工作特別是戲曲創作的高度肯定,江蘇的做法和經驗相繼得到了領導、專家、媒體和觀眾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