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改革等方面探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原則,并根據校企合作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提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新思路,以期為獨立學院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獨立學院 應用技術型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C-0115-03
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務,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最重要標準。根據黨的十八大關于“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有關精神,以推動獨立學院轉型發展為目標,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入手,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和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推進獨立學院的內涵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主要包含培養目標和培養途徑兩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堅持面向應用、面向實際、面向未來的辦學理念;堅持與企業共命運、同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一線的高級應用型、技術型專門化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實踐,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強調知識體系加專業技能本位,培養以具有知識面寬、專業口徑寬,較高的綜合職業素質、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就業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發展能力強,具備某一職業要求的知識與技能的本科人才為目標;培養過程注重服務面向的區域性、人才類型的技術性、專業基礎的職業性、知識和能力的復合性。
(二)培養途徑。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為以學校與社會用人單位相結合、師生與實踐勞動者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深化產學結合,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重在人才培養,建立基于共同的價值認同、利益共贏的“校中廠、廠中校”有效運行機制保障。
二、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原則
根據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內涵以及高校人才培養的規律,獨立學院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應堅持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相融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融合”的“三融合”為指導,以區域經濟建設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為導向,推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的“三結合”,在全面優化課程教學體系的基礎上,采用“適度減少理論教學學時,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倡導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通過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方式,促使專業能力與職業綜合素質培養相結合,以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提升。在構建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原則。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綱領性文件,是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和基本依據,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堅實基礎和重要保證。根據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要求,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市場導向原則。以市場需求引導專業調整與建設,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凸顯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的鮮明特色,充分反映高等技術教育的內涵特征、體現高新技術的發展要求,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構建滿足市場職業能力需求的課程體系。將產業崗位群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作為重要培養目標元素,明確培養專業實踐能力的核心課程,合理形成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課程模塊或課程群。
2.能力核心原則。突出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加大實踐教學的權重比例,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培養學生掌握所從事職業崗位需要的技能和素質。
3.差異培養原則。根據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和培養要求,與母體學校、區域內其他高校人才培養錯位發展,差異培養,形成人才培養的特色。杜絕簡單套用或沿用一、二本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避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同質化傾向。
4.個性發展原則。針對學生基礎知識不同的現狀,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提倡尊重學生個人發展。結合專業服務面向,根據市場需求、學生興趣和教學條件等教學資源,設置技術技能培養課程選修模塊,給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二)課程體系構建原則。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和落腳點。課程建設是整個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轉型發展的基點。應高度重視課程建設,以培養思想品德優良、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突出、富有創新意識、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本,正確處理好課程的專業性與普適性關系、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課程的實施主體多元關系,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構建具有本科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體系,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和各個教學環節,并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遵循以下原則:
1.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原則。構建有利于學生就業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滿足行業的職業能力需求。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優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明確培養專業實踐能力的核心課程,構建以基礎知識、職業素質培養、技術技能為核心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全面構建由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科技活動及學科競賽、創業活動和職業角色模擬演練、講座、志愿者活動等模塊構成的第二課堂教育體系,實現學生素質拓展教育。
2.實踐教學課程設置原則。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應在35%以上,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突出能力培養。通過改革與創新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優化實驗課程設置,以及增設實訓環節、校外企業行業頂崗實習,完善由課程內實踐教學環節、單獨開設的實驗實訓課程和集中性實踐環節所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掌握所從事職業崗位需要的技能和素質。
3.職業技能、職業素質課程設置原則。注重職業技能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除設置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和創新創業類公共選修課程以及素質拓展教育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以提升學生的科技興趣、人文素養、學習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精神外,還可結合專業服務面向,根據市場需求和學生興趣設置技術技能培養課程供選修,以掌握職業崗位技能,增強崗位就業能力。
4.課程體系對接原則。課程體系及其內容的設置,與相關行業企業崗位群需要充分對接,突出技術應用和工程技術教育。按照行業、企業標準、校地(校企、校際)合作要求,優化課程內容,進一步減少理論學時,盡可能減少課程門數,改變課程分割過細和簡單拼湊的狀況,避免課程間的脫節和不必要的重復。教學內容體現先進性和應用性,將最新、最先進的知識信息和區域經濟行業、企業最需要的知識納入課程體系,開設行業、專業技能課程,聘請行業(企業)專家主講,實現課堂知識與企業技能的無縫對接。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教育部關于完善本科學校設置工作的指導性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為主要形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制度。建立校企合作規劃、合作治理、合作培養的機制,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行業、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全過程,將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生產服務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相融合。深入分析產業和企業對人才的能力素質和知識結構要求,科學設計知識、技術和實踐深度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备鶕撘庖?,可以將新時代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理解為:建立行業對接、人才共育、過程共管、合作共贏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機制,將行業企業技術及職業標準融入學校教學體系,努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
根據校企合作的基本要求以及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在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校企合作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雙主體”型的人才培養機制。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應從學科導向轉向社會行業需求導向,探索突出學校和企業“雙主體”性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學校和企業,教育與產業一體化管理,學校與相關企業(或行業)單位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共同開展教學建設、共同研究人才培養規律、共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人才共育、校企共贏”的良性局面。學校發揮理論教學研究優勢、企業(行業)提供實踐教學訓練,使專業培養方向與企業需求高度契合、學校培養規格與企業用人標準高度契合。
為此,可聘請企業專家型的高管擔任各二級學院的主要領導,探索產教一體化管理方式,各二級學院與相關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師資共建、實訓基地建設等工作。
(二)兩個“雙元性”的教學模式。以兩個“雙元性”的主體為對象,即學生既是學校學生又是企業員工,教師既是學校教師又是企業工程師,開展課程模式改革。在改革中充分尊重學生、教師的雙重身份,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激發兩者的本位身份,保障教與學的基本質量;另一方面激發兩者的第二身份,促進教與學的實踐性、能動性。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優化課程結構,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強化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模塊化教學,突出技術技能培養特色,建立校企共同培養、專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協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的培養機制,進一步形成鮮明的教學特色。
為此,學??梢酝ㄟ^建立校外企業實訓基地,使學生和教師參與到企業真實的實踐中,理論指導實踐;建立校內科技園區,引企入校,使學生和教師隨時隨地參與實踐,實踐反作用于理論。無論是校外還是校內實訓,學生和教師均應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雙重身份,積極思考,主動實踐,提高能力,做出貢獻。
(三)職業資格標準和技術技能規格相結合實踐教學平臺。根據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實踐教學方面構建以區域主要產業的崗位技術技能培養為主線,職業資格標準和技術技能規格相結合,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注重創造與創新精神的課程內實踐教學環節、單獨開設的實驗實訓(下轉第131頁)(上接第116頁)課程和集中性實踐環節“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以綜合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校內實踐教學資源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生產(或社會實踐)相結合;通識教育實踐、專業教育實踐和綜合教育實踐相配合;認識實踐、實驗與工藝技能實踐、專業綜合技能實踐、職業頂崗實踐相銜接的應用技術型實踐教學模式構建。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安排,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工藝技能、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專業設計與操作能力、應用科學研究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
在此環節,掌握職業資格標準和技術技能規格是關鍵,應深入企業開展實地調研,通過查閱行業年鑒等開展文獻調研,盡可能地獲取準確的資料,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提供導向。
(四)實際項目進課堂的課程教學模式。校企合作的課程教學強調專業課運用真實任務,真實案例教學的覆蓋率達到100%,主干專業課程用人單位的參與率達到100%。因此,應著力于在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引進實際工程項目、為青年教師和學生搭建平臺,使學生能真正參與到實際工程訓練,將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師生共同參與實際工程項目,也能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節約企業科研成本或生產成本,有助于實現深度的產教融合。甚至待學校的科研水平、科研條件具備時,可將研究機構引入學校,組建研究機構工程師、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工程項目研究團隊。
【參考文獻】
[1]陳小虎,楊祥.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14個基本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3(1)
[2]葛宏翔,劉越,龐宇.獨立學院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現狀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5)
[3]陳小虎.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定位、使命、路徑和方法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4(1)
[4]戴泉晨.獨立學院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中的探索[J].時代教育,2014(19)
[5]王玉豐.中國新建本科院校的興起、困境與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6]宮新軍.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J].人民論壇,2011(37)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包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專項課題“獨立學院轉型發展本科職業教育的路徑研究”(DSBD14YB30);2014年度廣西高??茖W研究項目“企業文化與獨立學院文化的融合研究”(YB2014613)
【作者簡介】楊鮮麗(1978— ),女,陜西華陰人,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發展規劃與評估中心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學。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