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永康,劉華一△,劉 惠
(1.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 300120;2.天津市靜海縣醫院,天津 301600)
基于數據挖掘的《臨證指南醫案》治療泄瀉用藥規律分析
甘永康1,劉華一1△,劉 惠2
(1.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 300120;2.天津市靜海縣醫院,天津 301600)
目的:應用數據挖掘方法對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治療泄瀉方劑的組方規律劑進行分析、總結,以期有效指導臨床。方法:將《臨證指南醫案》中治療泄瀉的處方錄入中醫傳承輔助系統(V1.1)構建數據庫,使用軟件的數據挖掘方法,分析葉天士治療泄瀉常用的藥物、核心組合及發現新方。結果:對篩選出的72首方劑進行分析,明確處方中藥物出現的頻次,演化得到核心組合10個及新處方5個。結論:應用數據挖掘方法可以初步揭示葉天士治療泄瀉的組方用藥規律,為臨床實踐提供新思路。
泄瀉;數據挖掘;組方規律;葉天士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病證,為臨床常見病。古稱大便溏薄為泄,水樣為瀉,現在一般稱為泄瀉。歷代醫家對此病論述頗多,治療也各有特色。清代醫家葉天士診治此病,集古人之長,立法較全面,其代表作《臨證指南醫案》所載病案對泄瀉有系統的論治。為總結葉氏治療泄瀉的用藥規律,進一步指導臨床應用,本文基于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新藥設計課題組開發的中醫傳承輔助系統[1],對《臨證指南醫案》中所載治療泄瀉的方劑進行了系統分析。
1.1 處方來源
《臨證指南醫案·泄瀉》[2]中記載的處方。
1.2 處方篩選標準
自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泄瀉》中篩選出葉天士治療泄瀉的處方,包括初診方以及復診方,剔除其重復的處方。通過篩選共收集治療泄瀉的處方72首。
1.3 分析軟件
中醫傳承輔助系統(V1.1版),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楊洪軍研究員提供。
1.4 方劑的錄入與核對
將上述篩選的方劑錄入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藥物名稱參照《中國藥典》進行規范。完成錄入后,由雙人負責錄入數據的審核,以確保其準確性,為結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1.5 數據分析
通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數據分析”模塊中“方劑分析”功能,利用系統“數據查詢”功能,按中醫疾病名稱“泄瀉”提取出錄入系統的方劑72首,然后點擊相應功能按鈕進行數據分析。具體操作步驟參見相關文獻[1]。
2.1 用藥頻次
表1顯示,《臨證指南醫案·泄瀉》中治療泄瀉的72張處方包含的100味中藥,通過頻次統計,可得葉天士治療泄瀉所用藥物頻次從高到低的排序。使用頻次>5的藥物有21味。

表1 泄瀉方劑中頻次>5的藥物
2.2 基于關聯規則的泄瀉方劑組方規律分析
表2顯示,對篩選出的方劑進行組方規律分析,支持度個數設為10,置信度為0.9,得到常用藥物組合23個,并按照藥物組合出現的頻次高低進行排序。

表2 泄瀉方劑中使用頻次10次以上的組合
2.3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核心組合分析
表3顯示,以改進的互信息法[3]分析結果為基礎,選擇相關系數為10、懲罰系數為4,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4],演化出3~4味藥的核心組合共計26個。

表3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治療泄瀉的核心組合
2.4 基于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的新處方分析
表4顯示,在以上核心組合提取的基礎上,點擊“提取組合”,通過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算法有10個核心組合。利用軟件的“網絡展示”功能,可以采取網絡可視化方式,直觀地展示出藥物不同組合之間的關系。

表4 用于新方聚類的核心組合

圖1 新方的核心組合藥物網絡圖示
表5顯示,表4中的核心組合經過進一步聚類可以得到5個新處方。

表5 基于熵層次聚類的治療泄瀉新處方

圖2 治療泄瀉病新方藥物網絡
泄瀉是一種常見的脾胃腸病證,以便次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則瀉如水樣為主要特征,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較為多見。關于其病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指出:“濕勝則濡泄。”葉天士結合自身的臨床經驗,進一步提出“泄瀉,注下癥也。經云:濕多成五泄,曰飧、曰溏,曰鶩,曰濡,曰滑。飧泄之完谷不化,濕兼風也;溏泄之腸垢污積,濕兼熱也;鶩溏之澄清溺白,濕兼寒也;濡泄之身重軟弱,濕自勝也;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這種以證定候的辨證診斷方法簡潔明了,對指導泄瀉的臨證診治有一定啟示,故對其組方規律進行研究。
數據挖掘是一種在中醫藥研究中有著重要作用的研究方法,可以避免傳統分析方法中以藥物使用頻次為基礎而僅限于顯性經驗發現的弊端。我們采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新藥設計課題組開發的“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為工具。該系統采用改進的互信息法、復雜系統熵聚類、無監督的熵層次聚類等無監督數據挖掘方法,實現了對藥物之間關聯性的定量描述、核心組合演化與提取、新處方發現等功能,并已在肺癰[1]、失眠[5]、虛勞[6]等疾病的組方規律研究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本文錄入《臨證指南醫案》中收載的治療泄瀉的處方72首,涉及藥物100味,利用此軟件集成的數據挖掘方法,分析得到治療泄瀉的常用藥物21味,常用組合23個。基于互信息法提取出的藥對及關聯系數,演化出10個核心組合,通過軟件集成的熵層次聚類方法進一步演化出5個候選新方。
通過對治療泄瀉藥物的頻次分析可以看出,在使用頻率最多的前5味藥中,3味為健脾祛濕藥,其余2味分別為淡滲利濕藥和苦溫燥濕藥。從藥物性味來看,甘、苦、辛味以及性平、溫藥的使用頻率高于其他藥味的藥物,高頻藥物的藥性則以甘淡、苦溫者為多。這與左安龍等[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同時,通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分析也得出治療泄瀉的常用藥物組合,其中白術、茯苓、陳皮、人參健脾除濕,木香、厚樸、大腹皮理氣除滿,菟絲子、補骨脂、益智仁溫補腎陽,白芍藥、木瓜、烏梅舒肝柔肝,這些組合多數為治療泄瀉經驗方中的主要藥物或治療大法的體現,如參苓白術散、藿香正氣散、痛瀉要方、四神丸等。
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數據挖掘方法,我們也得到治療泄瀉的5個新處方。方1由茯苓、黃芩、石膏、柴胡組成,主要對應葉天士所謂“五泄”中濕兼熱之溏泄,其中茯苓健脾祛濕,柴胡升陽止瀉,黃芩、石膏清熱燥濕,同葛根芩連湯之義。方2由菟絲子、白芍、厚樸、補骨脂、白術組成,適合五泄中“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的滑泄,菟絲子、補骨脂溫補腎氣,厚樸化濕除滿。關于白芍與白術的搭配,朱丹溪則指出“與白術同用則補氣,治腹中痛下利者必炒”。方3由益智仁、木瓜、煨姜、黃連組成,應用于寒熱錯雜型泄瀉,其中煨姜辛溫暖中;黃連苦寒泄熱,寒熱并用,辛開苦降,取張仲景瀉心湯之意;益智仁主入脾腎,溫脾兼能止瀉;木瓜胃酸入肝,和胃又可化濕,體現了葉天士脾胃分治的用藥特點。方4由陳皮、厚樸、干姜、菟絲子、補骨脂組成,主要針對五泄中的“鶩溏”,其便澄清溺白,濕兼寒也。葉天士又云:“鶩溏便清溺白,中有硬物,選用理中治中。”干姜溫運中焦,陳皮、厚樸理氣健脾,菟絲子、補骨脂溫腎助脾,與理中湯有異曲同工之妙。方5由炙甘草、澤瀉、厚樸、人參、大腹皮組成,適用于五泄中的“飧泄”,其主要病機為“飧泄之完谷不化,濕兼風也”,人參與炙甘草益氣健脾,澤瀉利水滲濕,厚樸與大腹皮理氣除滿,祛濕的同時尤其重視氣機的調節,體現的治法與其病機十分吻合。經過分析,所得新方組成簡練,作用靶向明確,同時體現了葉天士治療泄瀉時辨五泄用藥的特點,其結果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驗證。
[1]李健,盧朋,唐仕歡,等.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治療肺癰方劑組方規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2:254-257.
[2]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459-477.
[3]楊洪軍,趙亞麗,唐仕歡,等.基于熵方法分析中風病方劑中藥物之間的關聯度[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9: 706-709.
[4]唐仕歡,陳建新,楊洪軍,等.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方法的中藥新藥處方發現研究思路[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9,2:225-228.
[5]葛玉蓮,馮學功.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治療失眠經方組方規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22:4-7.
[6]劉超,王志宏,季旭明,等.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治療虛勞方劑組方規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7:1-4.
[7]左安龍.泄瀉病治法理論與統計分析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0.
Analysis on Composition Principles of Prescriptions for Diarrhea in Lin Zheng Zhi Nan Yi An by Using Date Excavation
GAN Yong-kang1,LIU Hua-yi1△,LIU Hui2
(1.Tianji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Tianjin 300120,China; 2.The Jinghai County Hospital,Tianjin Jinghai 301600,China;)
Objective: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ystem(TCMIS)to analyze the composing principles for diarrhea in Lin Zheng Zhi Nan Yi An for the purpose of directing clinical medication for the better.Method: The prescriptions used for diarrhea in Lin Zheng Zhi Nan Yi An were collected and inputted into the TCMIS.By using the software integration of the data-mining,composing principles were analyzed.Result: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72 cases of prescriptions,the frequency of each herb included in the database was computed,10 core combinations and 5 new prescriptions were mined from the database.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data-mining could preliminarily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principles of Ye Tian-shi’s experience of treating diarrhea and provide a new thinking for clinical practice.
Diarrhea;data-mining;Composition principle; Ye Tian-shi
R289.1
A
1006-3250(2016)01-0115-02
2014-06-26
甘永康(1989-),男,山東德州人,住院醫師,從事中醫藥脾胃病的臨床與研究。
△通訊作者:劉華一,主任醫師,教授,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脾胃病的臨床與研究,Tel:022-27285222,E-mail:159003698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