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劉俊超
?
企業信用風險視角下的關聯企業財務合并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劉俊超
摘 要:近年來,為有效對抗經濟下行帶來的風險,金融機構普遍上移目標客戶群,客戶群從單一中小企業調整至多家關聯的大中型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模式從原來以單一的中小企業為主逐漸演變為以多家關聯企業聯合評價為主。針對關聯企業、關聯交易及資金往來的財務合并規范性評價的探索日益迫切。本文介紹了量化分析關聯企業財務合并規范性,旨在解決現存的實際問題和提升多家關聯企業聯合評價的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信用調查 關聯企業 量化分析 財務合并
1.1信用調查人員自行合并關聯企業財務標準未統一
1.1.1同年度關聯企業合并財務報表左右不平衡
信用調查人員在合并關聯企業財務報表時,選擇剔除資產方向多的關聯項目或選擇剔除負債方向多的關聯項,往往取決于個人的偏好,造成同一張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違背會計準則。
1.1.2跨年度關聯企業合并財務報表前后不一致
本年度的關聯企業合并資產負債表期初余額不等于上年度的期末余額;除了與上述關聯項剔除口徑跨年度不統一外,單家企業原始資產負債表本身也存在本年度初期余額與上年度期末余額不一致的現象,在此基礎上自行合并的資產負債表有基本邏輯錯誤。
1.2關聯企業關聯項風險評價的重要性關注不足
關聯企業客戶固有的經營特征為多行業涉足、多區域布局、企業間關聯項頻繁多變;信用調查人員往往選擇資信可識別且成長性好的單家企業進行風險識別,而其他關聯企業不再充分調查;近年來,金融機構對關聯企業關聯項的風險識別與分析的關注與日俱增,為有效管理關聯企業風險,急需探索關聯企業信用風險評估的標準化方法。雖然金融機構管理層已關注關聯項風險,但苦于配套方法體系的缺乏,信用調查人員在調查期間消耗巨大精力但質量效果不盡人意。
1.3關聯企業信用調查效率有待提升
1.3.1關聯企業信用調查成本高
信用調查人員調查多家關聯企業所消耗的時間成本和財務成本遠高于單家企業,關聯企業客戶往往遍布全國各地,除了差旅費用消耗外,每家關聯企業均涉及信用調查人員收集近兩年及當期的財務報表和明細賬,信用調查報告的撰寫通常要求信用調查人員先完成單家企業的財務報表分析,然后再形成合并財務報表;信用調查人員單就規范性財務報表合并而言,就已耗費大部分時間,若遇到關聯企業財務不規范現象,往往付出更多的時間去完成財務分析和財務報表的合并,而市場上大多數關聯企業客戶群存在財務報表不規范現象,雙重因素疊加使信用調查人員在合并財務報表方面陷入既想努力調查全部關聯企業又要權衡成本的尷尬局面。
1.3.2關聯企業財務合并評價耗時長
除了信用調查人員在調查階段耗時外,信用審批人員在關聯企業聯合評價方面,針對多家關聯企業復雜頻繁的關聯項處理方法與信用調查人員的意見分歧大,往往反復溝通交流,且每個信用審批人員的理解與交流存在認識性差異,同一份報告不同人員的對關聯項處理的邏輯和方法不同,不利于溝通效率的提升。
方案1:所有關聯企業全部聯合評價,該方案有利于關聯企業進行風險識別與分析,但不利于降低操作成本和效率提升。
方案2:僅將部分關聯企業進行聯合評價,其他部分關聯企業進行信用調查信息披露,實際上為平衡風險與成本效率的折中方案,折中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能夠解決現有關聯企業聯合評價的弊端,但因為折中方案自身的“折中性”涉及關聯企業聯合評價及關聯項處理的常見的耗時多操作復雜的問題未根本解決,關聯企業信用風險聯合評價水平停留在“折中性”上,定性多定量少。
綜合上述兩類方案,不難發現,只要能夠解決信用調查的成本和效率問題,即使全部關聯企業聯合評價也不再成為難題;在平衡風險與成本效率的權衡上,風險為剛性,成本效率為柔性。
3.1原理及邏輯
情景1:當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注:Δ流動資產和Δ流動負債表示擬剔除處理的關聯項),則關聯項剔除后的合并資產負債表資產端減去Δ流動資產,負債端設置其他流動負債(具體數為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科目作為過渡調整項目,如圖1所示。

圖1 關聯企業財務合并原理圖
情景2:當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則,關聯項剔除后的合并資產負債表資產端減去Δ流動資產,負債端設置其他流動負債(具體數為Δ流動負債-Δ流動資產)科目作為過渡調整項目。
情景3:當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則關聯項剔除后的合并資產負債表資產減去Δ流動資產,負債端不再設置過渡調整科目。
綜上,鑒于市場化程度高的關聯企業財務自身普遍存在的不規范現象,即情景1和2的現象多,為滿足關聯企業聯合評價的財務規范性需求,信用調查人員通常需要核實相關財務報表科目,由于并非所有關聯企業相關的財務報表科目均能有效核實其規范性,本文通過設置誤差容忍度(未核實的科目時點性余額/同期已核實的總資產時點性余額)這一指標來量化評價。
比如,2014年12月31日,某企業總資產余額為1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科目余額為40萬元已核實、無形資產科目余額10萬元已核實、貨幣資金資產科目余額10萬元已核實、應收賬款20萬元已核實和存貨10萬元余額已核實,上述已核實的科目余額為90萬元,占總資產余額的90%,而未核實的科目余額為其他應收款10萬元由于企業財務管理凌亂而無法核實,即未核實的科目(其他應收款)余額為10萬元,誤差容忍度為10%,可接受。
3.2固化公式有效性檢驗
為保證固有的公式符合量化分析的原理和邏輯,本文通過情景分析的方式驗證三種情景設置的有效性,驗證的核心為固有公式設置與資產負債率的關系,即通過固有公式剔除關聯項后的關聯企業合并報表的資產負債率變化趨勢可量化監控,具體驗證結果如下:
情景1:當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則,關聯項剔除后的合并資產負債表資產端減去Δ流動資產,負債端設置其他流動負債科目減少項過渡調整(具體數為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致使合并后的資產盡量減少而不增加,不會因合并而虛增資產,合并后的負債增加量可量化評價,合并后的資產負債率量化控制。
在情景1的情況下,企業合并后的資產負債率
=(負債-Δ流動負債-其他流動負債)/(資產-Δ流動資產)
=(負債-Δ流動負債+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資產-Δ流動資產)
=(負債 +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假設企業后的資產負債率=B,則B =(負債+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設A=負債/資產,
則A-B=負債/資產-(負債+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負債*資產-負債*Δ流動資產-負債*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資產-負債)*(-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因為企業資產負債率通常為0-100%,故(資產-負債)*(-Δ流動資產)<0,因為Δ流動資產極限值為資產,故(資產-Δ流動資產)>0
所以,A-B<0,即A
說明合并后的企業資產負債率與合并前具有可比性,可有效量化控制合并后的企業資產負率,企業的資產負率變化趨勢可通過Δ流動資產的量監控,比如,Δ流動資產/資產的比值監控,Δ流動資產絕對值監控等。
故,情景1符合邏輯設置的有效性。
情景2:當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則關聯項剔除后的合并資產負債表資產端減去Δ流動資產,負債端設置其他流動負債(具體數為Δ流動負債-Δ流動資產)科目作為過渡科目增加項過渡調整;致使合并后的資產盡量減少而不增加,合并后的負債盡量增加而不減少,合并后的資產負債率量化控制。
情景2情況下,企業合并后的資產負債率
=(負債-Δ流動負債+其他流動負債)/(資產-Δ流動資產)
=(負債-Δ流動負債+Δ流動負債-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負債 -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假設企業后的資產負債率=B,則B=(負債 -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設A=負債/資產,
則A-B=負債/資產-(負債-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負債*資產-負債*Δ流動資產-負債*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資產-負債)*Δ流動資產/(資產-Δ流動資產)
因為企業資產負債率通常為0-100%,故(資產-負債)*Δ流動資產>0,因為Δ流動資產極限值為資產,故資產-Δ流動資產>0
所以,A-B>0,即A> B
說明合并后的企業資產負債率與合并前具有可比性;合并后的資產負債率可量化控制。
故,情景2符合邏輯設置的有效性。
情況3:當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則,關聯項剔除后的合并資產負債表資產和負債兩端同時減去Δ流動資產,未必要再設置其他流動負債科目(具體數為Δ流動資產-Δ流動負債=0)過渡;說明企業財務規范性充足。
故情景3完全符合邏輯設置的有效性。
3.3量化分析模板設計思路
思路1:先加法后減法
先將單家企業的財務報表簡單匯總形成匯總財務報表,然后再剔除重復計算部分,即關聯項,最終形成“一致對外”的資產和負債,即,合并后的財務報表不再存在合并主體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往來,公式示例如下:
單家企業A財務報表+單家企業B財務報表+單家企業C財務報表+…-關聯項A-關聯項B-關聯項C-…=匯總財務報表-關聯項=合并后的財務報表。
思路2:先減法后加法
先將單家企業的財務報表與擬合并的其它單家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關聯項的剔除,形成單家“一致對外”的資產和負債,然后再將剔除后的各個單家財務數據匯總,最終形成“一致對外”的資產和負債,即合并后的財務報表不再存在合并主體之間的相關關聯和往來, 公式示例如下:
(單家企業A財務報表-關聯項A)+(單家企業B財務報表-關聯項B)+(單家企業C財務報表-關聯項C)+…=合并后的財務報表。
理論上,思路1和思路2殊途同歸,均達到預期目的,本文考慮采用思路2的理念設計關聯企業財務合并報表量化分析模板,金融機構在實務操作中可結合具體的模板樣本嵌入計算程序進一步自動化控制。
關聯企業財務合并量化分析法,有效解決了風險與成本效率的平衡性問題,隨著金融機構人員及業務規模的持續擴大,標準化的方法體系建設在解決風險與效率的平衡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受限于資源稟賦的影響,單靠規模擴張的增長極限日益逼近,人員和業務規模增長的邊際效應不斷下降;唯有節約成本和提升效率的內涵式增長,才能彌補資源約束的不足,從金融機構普遍采用的集約化運營模式或集中作業模式角度來看,未來關聯企業財務合并的標準化方法建設,勢必在解決整體效率提升方面起到實質性作用,比如,平安集團的后臺運營集中和招商銀行的信貸作業集約化建設等。
參考文獻
[1] 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辦公室編.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2] (美)羅斯(Rose,P.S.),(美)赫金斯(Hudgins,S.C.)著,劉園譯.商業銀行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3]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劉俊超(1978-),男,河南洛陽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碩士,經濟師,主要從事商業銀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1(b)-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