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應用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000)
我國是世界上聾人群體最多的國家,為促進社會文明的改革發展,自黨的十八后,國家加強了對聾人高校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1],使得聾人大學生群體數量近年來逐年得到持續增加。而提高聾人受教育程度,根本目的還是提升他們綜合素養,使其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市場人才競爭,因具備更多資質條件更能被主流社會充分吸納,將來更好的生存生活。但從聾人大學生近年回歸社會現狀來看,形勢并不樂觀。主要是心理素質差,抗壓能力弱,面臨社會各種環境因素挑戰,顯現的無從適應,最后選擇放棄就業,成為無業游民的啃老一族。例如某裝潢藝術設計專業的一位聾人大學生,畢業后如愿以償被一家廣告公司錄用做設計代表,工作待遇條件都非常不錯。但遺憾的是沒做幾月由于承受不了與健聽人無法暢通交流的內心苦悶,便選擇了離開,這也就無法談及回歸主流社會,更有駁與特殊高校的教育事業目標。因此,本人作為一名聾人高校的輔導員,覺得自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主動探討如何通過對聾人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路徑,實現培養他們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目標,能夠包容社會對他們的歧視眼光,以及適應殘酷的現實生存環境,而表現出無畏,努力工作,回歸主流社會。
在提出通過思政教育促進聾人大學生回歸主流社會前,有必要查擺出目前阻礙聾人大學生在回歸社會實現就業的心理障礙問題及導致原因。經梳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些聾人大學生,對就業環境與形勢了解的不夠充分,盲目樂觀認為上了大學,好似未來生活就進入了“保險箱”。有的甚至在擇業上憧憬自己將來當老師、教授、設計師等等體面的工作,對就業收入也表現出過高的期望值,一旦在殘酷現實中實現不了時,心理易受到極大傷害,逃避消極對待賦閑在家。
由于先天缺陷,長期生活中聾人群體狹窄的社交圈里,一旦他們處在聾聽社會環境中,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性。面對就業,遲遲不敢面對挑戰,害怕與健全人溝通交際,對工作聯絡不積極不主動,依賴學校與家長。加之社會還存有歧視,特別是求職受挫幾次后,心理落差大,更加產生退縮心理。
即使就業了,但當其在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常會理解為是被健聽人再欺負,易發生沖突,給企業也造成很大的困擾,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就業需求。一些用工單位在錄用一段時間后,因難于管理表示有不再聘用的想法,最終導致聾人大學生失業。
因此,鑒于上述聾人大學生存有的心理問題,作為他們的輔導員,有必要通過思想教育手段,著重打造他們強大的內心,去承受和包容社會各種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擁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本人對聾人大學生部分群體小范圍調查,結果顯示有91.2%的人信仰共產主義;有96.3%的人知道“中國夢”;有87.2%的人認為應該倡導愛國主義教育等等;由此可見,聾人大學生也跟普通大學生一樣,從總體上講,政治熱情高,思想健康,而注入式地“大道理”教育方式無法有效激發興趣。因此,應積極轉變服務理念,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貫穿于聾人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大力發展咨詢教育模式,采取一對一平等溝通方式[2],以解決他們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從細、微、小處入手,特別要把國家相關殘疾人的政策宣講到每一個個體上,便其明白懂曉。
輔導員要為每一個聾人大學生設置“量身定置”的檔案內容,并詳細記錄他們的個人特質,爾后結合平常的“動態”思想波段,同時攜手社會家庭和學校及專業課老師創造多管齊下教育合力,實施分批次的個性化特色化思政教育,從而積極疏導他們內心存有的各種心理疾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幫助聾人大學生建立自信,凡事不要總從自己與健康人的差別角度考慮,正確認識、理解和寬容社會環境,犯錯時要學會自我歸因并主動與他人溝通解除誤會。
輔導老師要通過特定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和鼓勵聾人大學生積極參加如:攝影、舞蹈、畫展等大賽活動,創造他們與同齡健聽人群的競技PK,贏利自尊的同時,改變他們內心存有的自卑心理,還可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也還要積極與校外一些社團組織聯絡,比如:志愿者活動,義務勞動,生活體驗等此類的自我體驗形式活動,幫助他們及早融入社會,減少對社會的畏懼感、排斥感,以心理承受力,從而提高社會生存能力。
總之,作為聾人大學生的輔導員,積極探索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除了培養他們擁有優良的思政品質外,還須側重培養他們同時具備一個健康的心理素質,方可提升其回歸主流社會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