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俊
(江蘇省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 耳鼻咽喉科, 江蘇 無錫, 214041)
?
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在修復外耳道乳頭狀瘤手術皮膚缺損中的應用
宋俊
(江蘇省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 耳鼻咽喉科, 江蘇 無錫, 214041)
關鍵詞: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 外耳道; 乳頭狀瘤; 皮膚缺損
外耳道乳頭狀瘤多發生于外耳道外段皮膚,是外耳道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在中國南方較多見,好發于20~25歲男性[1]。本病有惡變傾向,惡變發生率2%左右。其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但范圍較廣的外耳道乳頭狀瘤術后復發率較高,且術后易發生外耳道狹窄。作者采用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海奧口腔修復膜,中美正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修復外耳道乳頭狀瘤手術后皮膚缺損,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外耳道乳頭狀瘤病例9例,均為單耳發病,其中女3例,男6例,年齡16~55歲。
1.2手術方法
患者術前檢查無手術禁忌證,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阻滯麻醉。手術步驟:局麻成功后,在耳屏與耳輪腳間行耳道切口,撐開外耳道口。看清腫瘤范圍后,顯微鏡下沿外耳道乳頭狀瘤瘤體外1~2 mm徹底切除瘤體及基底部分,電凝止血,測量外耳道皮膚缺損的面積及形狀,選擇規格及型號適宜的口腔修復膜(常用規格有2 cm×2.5 cm、3 cm×4 cm等;常用型號有A型,厚度0.10~0.29 mm;B型,厚度0.30~0.69 mm等)進行修剪,覆蓋在皮膚缺損處,靠外側部分與皮膚縫合,靠近鼓膜部分邊緣則置于外耳道皮膚之下,用小碘仿紗條填塞外耳道。耳道口常規加壓包扎。術后1周拆線。術后15 d取出外耳道內碘仿紗條,常規外耳道換藥。
2結果
術后隨訪9例患者,術后15 d取出外耳道內碘仿紗條發現口腔修復膜呈白色,較軟,表面光滑有偽膜,修復膜邊緣軟組織有不同程度反應性水腫,無炎性化膿滲出。3~4 周后修復膜基底面開始出現黏膜上皮化,周圍軟組織與修復膜結合部位的反應性水腫消退,修復膜略有收縮。3個月后植入的修復膜完全上皮化,呈粉紅色,肉眼不易區分其與周圍正常組織的。繼續觀察6個月~1年,外耳道無腫脹、疤痕攣縮及狹窄,無乳頭狀瘤復發。
3討論
外耳道乳頭狀瘤為臨床多發病,目前認為HPV感染、慢性炎癥刺激和宿主的免疫力降低是其主要致病因素[2]。瘤體多數基底較廣,生長于表皮層,不侵及皮下組織。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外耳道為彎曲S形腔道,手術視野小,暴露不佳,出血多時視野更不清晰,不易準確切除。如切除范圍過小,會因為切除不徹底而復發,但切除皮膚過多又容易導致外耳道狹窄。有學者[3-4]研究了耳前帶蒂皮瓣和游離皮瓣修復外耳道乳頭狀瘤術后缺損,但取皮瓣過程有創傷,植入耳前皮瓣較厚、較大,術中需磨除部分骨性外耳道,手術創傷大,有加重術后外耳道狹窄可能。
本科使用的海奧口腔修復膜,其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經過處理后保留細胞外基質-真皮支架和基底膜,基底膜有利于修復膜的上皮化,真皮面有利于宿主細胞長入和快速血管化[5],且組織相容性好,在體內能完全降解。作者體會如下: ① 顯微鏡下充分暴露腫物,準確切除,可減少術后復發; ② 不需要取皮瓣及磨去外耳道骨質,手術時間短,創傷明顯減小; ③ 手術過程中,將修復膜準確地貼附在移植床上,展平,外側縫合固定,內側置于皮膚下方,適度加壓,有利于修復膜存活; ④ 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膜組織相容性好,易于周圍上皮爬行,對皮膚缺損修復效果好; ⑤ 術后外耳道不易發生外耳道狹窄及瘢痕攣縮。
參考文獻
[1]李添應. 耳鼻咽喉頭頸腫瘤學[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7: 40-40.
[2]夏明玉, 朱文元, 陸錦玉, 等. 外耳道乳頭狀瘤人乳頭瘤病毒DNA的研究[J]. 中華皮膚科雜志, 1994, 42(6): 349-350.
[3]徐允良. 耳前轉移皮瓣在修復外耳道乳頭狀瘤缺損中的應用[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08, 7(10): 119-119.
[4]趙波, 王家東. 游離皮瓣在外耳道乳頭狀瘤切除術中的意義[J].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3, 27(10): 349-351.
[5]Rub in P A, Fay A M, Remulla H D, et al. Ophthalmic plastic applications of acellular dermal allografts[J]. Ophthalmology, 1999, 106(11): 2091-2097.
中圖分類號:R 7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7-152-02
DOI:10.7619/jcmp.201607049
收稿日期: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