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燕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農牧局,四川 會東 615200)
?
水稻鉆心蟲的識別與防治技術
郭成燕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農牧局,四川 會東 615200)
摘要:在水稻生產中,由于農戶缺乏對害蟲種類、發生條件、為害特點的了解,導致防蟲治蟲效果不佳,從而影響水稻產量。為避免在以后的生產中出現診斷失誤,本文對直接造成水稻減產的蟲害的區別和防治技術進行一些歸納總結,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識別和防治水稻鉆心蟲的依據。
關鍵詞:水稻;鉆心蟲; 識別; 防治
會東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經統計2015年種植水稻5736hm2,產量47572t,單產553kg/667m2,明顯低于往年556kg/667m2的平均單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農戶對水稻害蟲的發生不夠了解,防治上也沒有引起重視,從而造成減產。現對直接造成水稻減產的鉆心蟲的相關知識做一個簡要介紹,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識別和防治依據。
水稻的害蟲有13種,如大螟、二化螟、三化螟、臺灣稻螟、稻縱卷葉螟、直紋稻弄蝶、稻螟蛉、稻飛虱、葉蟬、稻薊馬等,但直接造成水稻減產的害蟲主要是水稻鉆心蟲(水稻鉆蛀型害蟲的總稱),他們分別是大螟、二化螟和三化螟。從昆蟲學角度上來講,大螟屬夜蛾科,二化螟和三化螟屬螟蛾科;從其成蟲體型上來區分的話,大螟的體型較二化螟、三化螟的體型“粗壯”,而二化螟、三化螟體型相對則比較 “苗條”;從其分布來說,我縣稻區以二化螟、三化螟最為常見。因此,現就二化螟、三化螟的為害癥狀、生活習性、發生規律以及防治方法做一簡要介紹。
1二化螟
二化螟屬鱗翅目,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形態。
1.1為害特點
水稻從秧田期至成熟期均可遭到二化螟的為害。為害初期,初孵幼蟲群集在葉鞘內側蛀食,葉鞘外面出現水漬狀黃斑,后期葉鞘枯黃,葉片漸死,表現為枯鞘;2齡以后幼蟲開始蛀入稻莖取食為害,被蛀莖稈劍葉尖端變黃,嚴重的心葉枯黃而死(枯心苗),受害莖上有圓形蛀孔,孔外常有大量蟲糞;幼蟲鉆蛀稻株后,因被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時期的不同而表現各異:分蘗期造成枯鞘和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和白穗;灌漿成熟期造成蟲傷株,秕粒增多,遇大風易折倒;同一卵塊孵化的不同幼蟲或同一幼蟲的轉株為害常在田間造成枯心團、白穗群。幼蟲常群集為害,1根稻稈中常有多頭幼蟲,多者可達數10頭,稈內蟲糞較多。
1.2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潛伏于稻叢基部及雜草中,夜間活動,趨光性強。羽化后當晚或第2d即可交尾產卵。雌蛾喜在葉色濃綠、葉片寬大、莖稈粗壯、高大的稻株上產卵。卵多產于葉片表面距葉尖3~7cm處,也可產在葉鞘上。以水稻分蘗期和孕穗期產卵較多;返青期、拔節期及抽穗灌漿期產卵較少。
蟻螟(初孵幼蟲)孵出后,一般沿稻葉向下爬行或吐絲下垂,從心葉、葉鞘縫隙或葉鞘外蛀入,先群集在葉鞘內取食內壁組織,2齡以后幼蟲開始蛀入稻莖取食為害。幼蟲有轉株為害的習性,在食料不足或水稻生長受阻時,頻繁轉株,加重為害。幼蟲老熟后多在受害作物莖稈內(部分枯葉內側)結薄繭化蛹。
二化螟為寡食性害蟲,寄主植物包括水稻和茭白。
1.3發生規律
二化螟在我縣1年發生2~3代,以4~6齡幼蟲在稻樁、稻草、茭白及稻田周圍、田埂上的雜草莖稈中越冬,但由于二化螟越冬環境復雜,越冬幼蟲化蛹、羽化時間不整齊。因此羽化時間常持續2個月左右,形成多次發蛾高峰,造成世代重疊現象,給預測和防治工作帶來了困難。
2三化螟
三化螟屬鱗翅目,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發育形態。
2.1為害特點
三化螟的為害癥狀基本上與二化螟和大螟相同,幼蟲鉆蛀為害也可造成枯心苗、枯孕穗、白穗、蟲傷株及相應的枯心團、白穗群,但不會造成枯鞘。
三化螟幼蟲有2個為害特點與其他螟蟲不同:一是幼蟲只取食莖稈內壁、葉鞘白嫩組織,穗苞內花粉及柱頭,基本不取食含葉綠素部分;二是幼蟲喜單頭為害,一般每頭幼蟲獨占1株水稻分蘗,蛀入后先在葉鞘和莖節間適當部位做“環狀切斷”,把大部分維管束咬斷,切口整齊,稱為“斷環”。
幼蟲為害發生在苗期和分蘗期,造成水稻心葉受害,失水縱卷,稍褪綠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蔥管,稱作假枯心。把卷縮的心葉抽出,可見斷面整齊,后假枯心變黃死去成為枯心苗,但其他葉片仍為青綠色。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蛀入,咬斷穗頸,造成白穗。這種白穗容易拔起,但劍葉枯鞘不枯黃,剝開枯鞘,穗莖上有環狀整齊的斷痕,剝開穗莖,莖內有蟲屑、蟲糞較少,青白干爽。
受害稻株蛀孔小,孔處無蟲糞,莖內有白色細粒蟲糞,易與大螟和二化螟為害造成的枯心苗區別。
2.2生活習性
成蟲白天潛伏于稻叢基部,夜間活動,趨光性強。成蟲多在傍晚羽化,羽化雌蛾在當天即可交尾產卵。卵塊多產于葉片或葉鞘表面,成蟲對產卵場所的選擇習性與二化螟相似。
幼蟲孵化后,多數爬至葉尖,吐絲下垂隨風飄散至附近稻株上分散蛀入為害。從同一卵塊孵出的幼蟲都在附近稻株為害,形成田間“枯心團”或“白穗群”。幼蟲有轉株為害的習性,一生可轉株1~3次,以3~4齡幼蟲轉株較常見,轉株方式因蟲齡而異,2~3齡幼蟲多以“裸體”在株外活動;而3~4齡幼蟲則多背負葉囊或莖囊,幼蟲藏于其中,或伸出頭爬行或浮游于水面,找到新株后,將葉囊固定于葉鞘上,進而蛀入稻莖。被害的稻株,多為1株1頭幼蟲。幼蟲老熟后,下移至稻莖基部化蛹。
三化螟是單食性害蟲,只為害水稻和野生稻。
2.3發生規律
三化螟在我縣1年發生在2~3代,以老熟幼蟲在稻樁內越冬。越冬幼蟲在次年春季氣溫回升到16℃以上時,陸續化蛹、羽化。經縣植保部門多年來的觀察統計,三化螟為害僅占整個螟蟲為害的10%左右。
3防治方法
二化螟和三化螟發生和為害特點基本上相同,因此在防治方法上也是大同小異,主要采取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防、避、治相結合的防治策略。在掌握害蟲發生期、發生量和發生程度的基礎上,合理施用化學農藥,有條件的還可選用抗蟲抗病能力強的水稻品種。
3.1農業防治
3.1.1消滅越冬蟲源我縣水稻均采用低茬收割,機割田稻茬在入冬前耕翻種植或淺旋耕焚燒稻茬,碎稈還田。春前清理田間稻草,鏟除田邊和溝邊茭白、雜草集中銷毀,未銷毀的稻草用藥劑封垛,以減少蟲源,破壞螟蟲越冬場所,降低螟蟲越冬成活率。
3.1.2更新水稻品種壓縮和淘汰在我縣常年種植的易感害蟲和易感稻瘟病的品種(合系22-2、合系24、合系39等常規稻),采用抗病抗蟲能力強的楚粳28、楚粳26、云粳19、云粳29、云粳30等品種,以減少化學防治壓力。
3.1.3肥床旱育與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螟蟲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較輕。
3.1.4淹水滅蛹二化螟初孵幼蟲危害水稻葉鞘,因此遲熟冬作田、草子留種田在化蛹期淹水3.5~6.5cm深,可將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蟲老熟期放干田水,讓幼蟲鉆入根內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d,可將大部分蛹淹死,殺蟲效果可達90%以上。
3.1.5適期遲播,栽培避螟全面推廣水稻輕型栽培技術,可適當推遲水稻播種期,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開一代螟蟲產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減輕一代螟蟲的發生量和發生基數,達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3.2化學防治
3.2.1藥劑防治原則①堅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壓低基數為目標,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顯;二代以控制危害為目標,保產奪豐收。②掌握蟲情,保證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藥。③選準藥劑,保證防效。藥劑防治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選擇藥劑,盡量減少用藥次數和用量,做到輪換用藥,減緩抗藥性,選擇低毒和生物農藥。④正確施藥,發揮藥效。
3.2.2螟蟲孵化規律根據當地農業部門蟲情測報情況,掌握好施藥時期,在二化螟卵孵化高峰前2~3d(經多年來預測,總結分析我縣水稻螟蟲第1次高峰期一般在7月17~20日之間),以后每隔7d進入1次孵化高峰期,連續發生3個世代。或在初見枯鞘時,正值低齡幼蟲期(1~2齡)進行防治。
3.2.3具體防治方法根據2015年我縣農牧局植保站預測,我縣螟蟲孵化始盛期為7月20日,卵塊孵化高峰期為7月25日,卵塊孵化盛末期7月30日。因此,各片區按螟蟲孵化高峰期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結合水稻稻瘟病用藥,在螟蟲孵化第1個孵化高峰期前,按667m2用75%豐登三環唑40g(或40%富士一號80mL)+30%阿維殺蟲單40g(或杜邦康寬5mL)對水30kg對螟蟲進行一次性防治;間隔5~7d(即第二個高峰期前)施第2次藥,第2次用藥按667m2用21.2%加米熱收80g(或40%稻瘟靈80mL)+25%阿維三唑磷100mL+標正(冠苗)丙環唑300g/L對水30kg,對穗頸瘟、螟蟲、稻曲病進行綜合防治;第3次發生高峰期前:按667m2用20%的川化三環唑100g或(2%春雷霉素80mL)+30%阿維殺蟲單40g+標正(冠苗)丙環300g/L+70%百農思吡蟲啉20g+磷酸二氫鉀100g對水30kg,對螟蟲、穗頸瘟、稻飛虱、稻曲病進行綜合防治。
3.2.4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技巧正確選擇農藥,注意藥劑的合理復配,對準水稻基部噴藥,藥后田間保持3~5cm的水層。用水量要足:不少于30kg/667m2。早晚施藥:上午9點前,下午5點后用藥。注意天氣預報,用藥4h內遇雨需要重新施藥。注意掌握在害蟲鉆心前及時用藥。
參考文獻:
[1]侯茂林,韓永強,王錫鋒,等.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問答[J].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叢書,2013(1):78-86.
[2]林日金.水稻二化螟的發生與防治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07(6):51-52.
[3]曾曉楠,聶乾忠.湖南水稻二化螟的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0):94-95.
[4]王萬友.二化螟種群動態分析及改進防治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01(4):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