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宗,王樹軍
(四川省丹棱縣農業局,四川 丹棱 620200)
?
水稻田減少甲烷排放的具體措施
——窄廂深溝減氮免耕
劉敬宗,王樹軍
(四川省丹棱縣農業局,四川 丹棱 620200)
摘要:進入大氣的甲烷中,有7%~17%是由稻田釋放的,水稻田中的甲烷90%是通過水稻植株釋放的。根據測算,全球每年從稻田中逸出的甲烷總量高達2500萬t以上。我國水稻田每年甲烷排放量占全球稻田甲烷排放總量的11.7%~21.7%[1]。本文研究提出水稻田控制甲烷排放的具體措施:固定廂溝,窄廂深溝,溝內淹深水,廂面無水,可使廂面土壤經常接觸空氣,有利于氧化還原電位的提高,破壞甲烷菌的生存條件,從而起到抑制甲烷的形成和排放。以稻田排放甲烷6kg/667m2,采用窄廂深溝免耕栽培技術減排50%計算,全縣8000hm2稻田將減排360t;大量增施有機肥后,只需減少2kg/667m2化肥投入,就可減少碳排放約886t,兩項合計減少碳排放1246t。
關鍵詞:水稻;窄廂深溝;減氮免耕;甲烷
環境污染、PM2.5和PM10平均濃度的不斷增加,讓市民苦不堪言。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災害使我國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如不采取對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可能減少5%~10%,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化,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范圍可能擴大,水資源短缺矛盾更加突出。大力發展低碳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據統計,我國每年淡水缺口約300~400億t。水稻是我國最大的耗水農作物,大約消耗農業用水量的70%,全國總用水量的50%,免耕栽培可以解決大水泡田而消耗的水源約35%~40%。水稻離不開水,有水有稻,田中就要釋放甲烷,甲烷濃度過大就要污染環境。
1水、稻與甲烷排放
水是影響稻田甲烷排放的決定性因子。①在水稻生長中期排水一次能使全季稻田甲烷排放量減少一半。②旱種稻田,多次排水,使全季稻田甲烷排放量降低88%,同時水稻產量不低于正常灌溉的旱種稻田。③深水灌溉、間歇灌溉和常濕稻田都能減少稻田甲烷排放。由于灌溉水的缺乏和維持水深操作的復雜,深水灌溉不是十分理想的減排方法。間歇灌溉對稻田保持幾天灌溉和幾天曬田相間隔,稻田甲烷排放有明顯的減少,可使整個季節的排放量減少42%~45%。常濕稻田是一種保持稻田中無水層但濕潤的情況,它對甲烷的排放作用最大,但操作不當,水稻有減產的可能。
經過多年的耕作,稻田中的土壤顆粒被破碎為極為細小的顆粒,彼此能夠緊實的擠壓在一起,空隙很小;長期淹水的稻田水分夾雜其中,使得空氣無處藏身,整個水田成為極度缺氧的環境。與此同時,耕作和肥料的使用,使得水田中有著豐富的有機物殘渣,并且水稻根系在生長過程中,也不斷向水田內分泌有機物。
缺氧的環境、大量的有機物和溫暖的環境,使得水稻根際土壤中產生大量厭氧型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中,就包含相當多的產甲烷菌。整個水田,就好似一個巨大的無蓋沼氣池,源源不斷將有機物分解為甲烷,并肆無忌憚地排放到大氣之中。
水稻從種至收,氣溫越來越高,每個結實穗一生中在田間保持的綠葉片數在3~4片,而主莖葉片一般在16~18片葉,主莖第1次分蘗按N-3的規律長出新蘗,新葉長出,老葉枯死,如果田中淹有大量的水源,葉片腐爛過程中極易產生氣泡(沼氣),增加碳排放。
通過改良耕種、灌溉等農業技術,使稻田始終處于浸潤狀態,來改變稻田土中缺氧環境、減少有機物殘留,可抑制產甲烷菌活動。
以水稻一生中排放甲烷6kg/667m2,采用窄廂深溝免耕栽培技術減排50%計算,全縣8000hm2稻田將減排360t。
2化肥與甲烷排放
我國年化肥用量已經達到5000多萬t,占世界總用量的30%以上,但利用率僅為3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資源浪費的同時還造成環境污染。化肥的使用中又以化學氮肥的使用量最大,不管是氨態氮還是銨態氮、硝態氮都是增加碳排放的主要原因。因此,發展低碳、生態、高效、循環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節本增效、農民節支增收的有效措施,也是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減少面源污染、保證生態安全的關鍵所在。
據研究,農業每減少1kg化肥投入,相當于減排3.69kg。以丹棱縣為例,按減少化學氮肥2kg/667m2,則要減少碳排放約886t。
3減少甲烷排放的具體措施
丹棱縣農業技術人員從1996年開始系統研究水稻免耕栽培技術,20年的研究結論證明:窄廂深溝、減氮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是減少水稻田排放甲烷、保護自然環境的有效措施。
3.1前作收獲
由于采取的免耕栽培,因此前作宜采取齊泥收割,特別是機收的小麥、油菜之類,秸稈的處理辦法一是采取粉碎還田,二是送有機肥廠作原料生產有機肥,三是送工廠生產紙張如小麥秸稈,四還可采取過腹還田,加工成豬飼料,總之不能就地焚燒,以免污染環境。
3.2固定廂溝
田的四周離田邊1m寬的位置開始開一條圍溝,然后依田塊大小而定,約隔3m寬開一條廂溝,溝寬20cm,溝深20cm,做到溝溝暢通,灌排順暢。每年前作收后及時清理、培補廂溝,保證溝內深淺一致,無障礙物。
3.3施除草劑
根據田中的雜草類型選擇合適的除草劑進行噴霧除草。杜邦農得時是品質穩定、效果良好、深受歡迎的水稻除草劑。殺草譜廣,有效防除水稻各種闊葉雜草及莎草科雜草;杜邦農得時被雜草根部和葉片吸收轉到雜草各個部位,有效阻止敏感雜草生長機能,致使雜草幼嫩組織過早發黃抑制葉部生長,從而殺除雜草。針對一年生及多年生闊葉雜草、一年生及多年莎草特效,對稗草有強烈抑制作用。適用多種水稻田,包括直播田、秧田及移栽田、拋秧田;施藥方法靈活,毒土、噴霧、潑澆等方法均可。
3.4淹水
施用除草劑后24~36h,可放水浸田,廂溝淹滿,廂面花花水,浸透全田。
3.5施足底肥
放水浸透全田后方可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減氮增磷鉀,施用有機質含量大于45%的有機肥100kg/667m2,根據農戶的實際產量水平,品種的需肥特性和農戶的常年施肥習慣,合理配施化學氮磷鉀肥,化肥總量上至少減少化學氮肥2kg,將有機肥、無機肥充分混勻分廂定量,來回撒施于廂面,施肥時,廂面一定要保持淺水2~3cm。
3.6栽秧
本田施肥后即可栽秧,最好是頭天下午施肥,次日上午栽秧(拋秧、丟秧)。根據品種特性來確定每667m2栽的窩數,一般不得少于1萬窩,不超過2萬窩。用種量0.5~1.0kg/667m2。
3.7栽后管理
3.7.1水分管理始終保持廂溝淹滿水,廂面土體濕潤,早晨稻株葉尖吐水正常;直到排水曬田,根據當時天氣情況,曬田7~10d,直到“面泛白根土裂縫,葉片泛黃且直立”后復水,水稻揚花結束,散籽1周后就可全田排水,以利發展秋作,利用自然降水,干干濕濕壯籽。
3.7.2施肥底肥充足的情況下,基本上不再施肥,但在水稻進入幼穗分化期4期以前,為了形成大穗,可適當補施1次化肥,以施用尿素4kg/667m2為宜,揚花初期可葉面噴施速樂硼肥,灌漿初期可噴施磷酸二氫鉀肥。
3.7.3病蟲防治一是對二化螟要實行“狠治一代,挑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二是必須要預防葉瘟、頸瘟,尤其是頸瘟必須在抽穗1%時用預防劑預防1次,隔7d再用頸瘟治療劑治療1次。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稻飛虱、粘蟲、稻曲病也不可麻痹大意,一旦發現發生,要及時治早治了。
3.8收獲
九成黃熟時趁晴天及時收割,收后及時晾曬,不管是機收還是人工收獲,要盡量減少拋撒滴漏,做到顆粒歸倉。
參考文獻:
[1]鄭武.廣州地區水稻田甲烷排放量測定[J].廣州環境科學,2000(9):33.
[2]王玲.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進展[J].土壤與環境,2002,11(2):161.
[3]王步軍.稻田甲烷排放研究進展與成果[J].作物雜志,1996 (6):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