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劉國容
(1.四川省甘孜州農牧局農技土肥站,四川 康定 626000;2.四川省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四川 瀘定 626100)
?
得榮縣產業扶貧現狀及對策分析
張鵬1,劉國容2
(1.四川省甘孜州農牧局農技土肥站,四川 康定 626000;2.四川省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四川 瀘定 626100)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扶貧開發做出新的部署,至2020年所有貧困縣要全部摘帽。得榮縣地處甘孜州西南部,獨特的地理形成了大陸性干熱河谷氣候。2016年得榮縣12個摘帽村涉及貧困戶數146戶,766人,普遍存在交通條件差、土地資源有限、人畜飲水困難、畜圈等基礎設施薄弱以及先天外部發展環境(市場)差等現象。筆者通過對得榮縣貧困村的實地走訪,對得榮縣產業扶貧現狀有一定的了解,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一些簡要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扶貧;得榮; 現狀 ;對策
1引言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由于發展不平衡,目前全國貧困人口規模仍然很大,貧困問題十分突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扶貧開發作出新的部署,到2020年,全國7000多萬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貧困縣要全部摘帽,時間十分緊迫,任務相當繁重。
絕大多數貧困地區都地處偏遠山區,生態環境脆弱,遠離都市,工業薄弱,群眾知識文化水平低,產業發展幾乎全部依賴第一產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牧業種養水平,對貧困山區扶貧開發工作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努力奮斗,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的脫貧之路最后必將實現。
2農牧業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得榮縣屬四川省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處川滇交界處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中部,屬金沙江干旱河谷區。2015年,得榮縣轄區面積2916km2,下轄2鎮10鄉共127個村,2個社區,245個自然村,截止2015年底,得榮縣總人口26209人,人口密度為8.99人/km2。經統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9億元,較上年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5億元,增長47.5%;縣級公共財政收入完成 3118萬元,增長2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130萬元,增長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655元,增長8.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5950元,增長16.8%。
全縣耕地面積共計3769.63hm2,其中灌溉水田54.37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5%;水澆地1644.93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3.6%;旱地面積2070.33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4.9%;耕地最多的鄉是白松,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5.76%,其次是八日鄉,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3.56%;貢波鄉最少,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79% 。
2014年全面完成7個鄉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基礎信息收集工作,全縣農機總動力達3.15萬KW,完成農作物播面3186.67hm2,糧食總產量達1.16萬t,完成畜種改良4275頭,各類牲畜年末存欄7.12萬(頭、只、匹),牲畜總增、出欄、商品率分別達43%、44%、27%,肉類總產量達1993t,奶產量達1123t,實現牧業產值1億元。全縣釀酒葡萄掛果面積84.2hm2,產量達812t,產值648萬元。
3發展特色農牧業的優劣勢分析
3.1產業發展優勢
3.1.1組織得力,領導重視根據省、州要求及得榮縣2016年計劃脫貧任務,得榮縣高度重視扶貧攻堅工作,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安排、親自部署,結合得榮縣農業產業發展實際,組織技術力量認真編制了《得榮縣2016年農業產業扶貧工作計劃及貧困村產業扶貧規劃》。根據甘孜州農業畜牧局要求,得榮縣組織專業技術力量編制了《2016年得榮縣柑橘特色農業基地低產改造實施方案》、《2016年得榮縣釀酒葡萄特色農業基地低產園改造實施方案》、《2016年得榮縣蘋果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16年得榮縣蔬菜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16年得榮縣大櫻桃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等5個實施方案。
按照《得榮縣2016年農業產業扶貧方案》的建設要求,全縣擬建生產基地13個,涉及馬鈴薯、玉米、青稞、油菜、蕎麥、小麥、釀酒葡萄、核桃、毛桃、中蜂養殖等產業,分布于全縣12個鄉鎮。
3.1.2優越的產地環境,適宜發展特色綠色產品得榮縣因其地形和地理位置形成了大陸性干熱河谷氣候,有著“西部太陽谷”的美稱。其基本特征是:氣候干燥,雨雪偏少,雨季集中,光照充足,輻射強烈,光能資源豐富,能見度好,天空晴朗,氣溫較高,蒸發量大,冬春氣溫偏低,云量少,溫度較小,日溫差大,夏秋降水偏多,伏旱不突出,降雨分布不均,干雨季分明,雨熱同季。全年四季不分明,有“四季如春,日炎如夏,稍陰如秋,一雨成冬”等特征。氣候垂直變化突出, 境內日照不均,高山地帶年時照時數可達2100h以上,峽谷地帶則僅有1500h左右。全年常年平均日照時數大約2000h。東西向的谷地較南北向谷地日照長,氣溫也高;而海拔高的地區較河谷帶日照長,氣溫卻偏低。 得榮縣遠離污染,良好的光熱條件、立體的氣候分布、純凈的水土資源,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具有先天優勢,農產品具有“綠色、有機、無污染”的顯著特征,特別適合發展特色綠色產品。
3.1.3技術力量支持規范化栽培得榮縣屬于老、少、邊、窮地區,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農牧業產業是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得榮縣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縣農牧局中高級職稱專家組及各鄉鎮農技人員、各駐村第一書記共同構成了雄厚的技術支持力量,充分發揮特長優勢,助力得榮縣產業發展標準化、規范化。
3.1.4旅游資源豐富,助力產業發展得榮縣擁有大香格里拉旅游經濟圈及亞丁旅游經濟圈疊加的區位優勢,境內坐擁金沙江第一灣、翁甲神山、嘎金雪山景區、下擁景區等風景名勝。2014年,累計接待游客3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66億元。圍繞建設瓦卡4A景區目標,加快實施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風貌改造和“鄉村酒店”示范戶建設,傾力打造藏鄉田園風情小鎮。積極推出“太陽谷觀光游”、“傳統村落體驗游”、“川滇驛站深度游”等特色精品旅游項目,以旅游帶動其他產業同步發展。
3.2產業發展劣勢
3.2.1農牧業基礎脆弱,生產成本高得榮地理氣候特殊,高山峽谷灌溉條件差,產業發展受制于“水”和“路”。由于土壤肥力差,生產投入不足,鼓勵措施不到位,得榮特色農產品雖然品質優良但不豐產,加之交通條件不好,運輸成本高,導致農牧業生產成本較高。
3.2.2農牧民受教育程度低,種養觀念亟待轉變,增收壓力大得榮地處四川甘孜藏區,民眾信奉藏傳佛教,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新觀念、新思想和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弱,發展意識淡薄,加之宗教信仰,牧業出欄問題難以解決,新科技、新技術投入產出較少,脫貧增收壓力大。
3.2.3優勢品牌發展緩慢,市場對接艱難釀酒葡萄是得榮縣的一大優勢產業,但發展過程緩慢,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葡萄種植過程中修枝和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問題;二是葡萄成熟時間和廠家收購時間的問題;三是鳥類對葡萄的破壞問題;四是市場銷售情況和價格問題;五是遵循小酒莊帶動大產業,大品牌,助推得榮縣釀酒葡萄產業良性發展。得榮農產品長期處在“小而全”、“零而散”的狀態,“一背簍背不完,一卡車裝不完”,產業布局不合理,全縣農牧產業的資源分散,市場核心競爭力不足,招商引資開拓市場工作亟待加強。
4發展農牧業產業扶貧的主要對策
得榮全縣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共64個村,貧困人口5091人,2016年12個摘帽村涉及貧困戶數146戶、766人。各村多數為移民新村,普遍存在交通條件差、土地資源有限、人畜飲水困難、畜圈等基礎設施薄弱以及先天外部發展環境(市場)差等現狀。“貧在路上、困在水上”是得榮縣貧困村最真實的寫照。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各個貧困村的情況不一樣,有各自的發展需求。因此,應結合各個貧困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扶貧方案,并對扶貧方案進行細化和修改,以便滿足群眾的需求。
4.1存在的問題
4.1.1因方案編制時間緊、任務重,少數村級規劃亟待優化在調查中發現,有少許村級規劃與貧困村的實際情況不符,因時間原因未能完全掌握各個貧困村的實際情況,對農牧民的實際發展訴求了解得不夠全面,一些扶貧方案需進一步調整。比如曲雅貢鄉扎葉村為移民新村,村民遷入新居,但是相配套的土地資源卻還并未平整好,發展產業尚不可行。
4.1.2統籌聯動、資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強縣級扶貧工作相關部門協作力度不夠,應成立“精準扶貧聯合工作組”,全面了解制約農牧民發展的外部因素,結合當地的外部發展環境,在扶貧過程中農牧科技局、扶貧移民局、國土資源局、交通局以及水務局等部門應加強銜接,進行詳細交流,制定出一套完整高效且可行的扶貧方案,協同推進扶貧工作。松麥鎮約日村就為缺水缺路的典型。
4.1.3科技支撐不足,農業增效緩慢,種養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應開展更多更好的種養技術培訓,制定出科學的技術方案,形成方便易懂的技術手冊;同時應充分發揮州、縣的人才資源優勢,不定期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將技術帶到農牧群眾中去,努力提高農牧民的技術水平。
4.2對策與建議
4.2.1統籌聯動,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得榮縣氣候干燥,年蒸發量遠遠大于年降水量,地理地形特殊,高山峽谷,農牧業基礎脆弱,防災抗災能力低。需要聯合國土、水務、交通等部門對基礎設施進行建設,著力解決人畜安全飲水問題,改善農田灌溉設施條件,發展通村道路,促進產業發展。
4.2.2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構筑品牌得榮縣有著“西部太陽谷”的美稱,遠離污染,良好的光熱條件、立體的氣候分布、純凈的水土資源,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具有先天優勢,農產品具有“綠色、有機、無污染”的顯著特征,特別適合發展釀酒葡萄產業,“得榮樹椒”、“得榮蜂蜜”都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在全社會熱切關注“舌尖上的安全”的今天,正是得榮農產品進軍市場的大好時機。得榮農產品長期處在“小而全”、“零而散”的狀態,人均耕地較少,發展一村一品并不適宜,應集中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形成規模,打造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為百姓增收。
4.2.3因地制宜,種養結合發展產業得榮縣大部分鄉鎮村組都在高山、二半山區域,絕大多數耕地都以坡耕地為主,除開種植業,比較適宜林下養殖業,藏豬、藏雞養殖技術成熟,條件適宜,品質優良,且市場穩定,群眾也有發展擴大規模的想法思路。在這些區域,就不能與河谷地區采用一樣的規劃方案,應結合各村組實際情況,制定相適應的產業發展方案。
4.2.4加強市場培育,拓寬銷售渠道近年來,得榮雖然培養發展了一批龍頭企業和專合組織,但整體上量少質弱,對專合組織如何構建、怎樣運行,均缺乏有效的引導,個別企業、專合組織只是掛了牌子,沒有開展實質性的生產經營活動,“兩個帶動”作用發揮差,組織化、專業化程度低。應結合“圣潔甘孜”等區域公用特色農產品品牌,抓住“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機遇,積極融入市場,加強對得榮樹椒、葡萄酒、蜂蜜、蕎麥等優勢特色產業的宣傳,避免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情況,形成合力,拓寬各種銷售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讓得榮的優勢產業叫得響、走得出去。
參考文獻:
[1] 普呷.政府工作報告[J].http://www.gzdr.gov.cn/12330/12331/12495/2015/08/19/10489323.shtml,2016-03-31.
[2] 李朝應. 野生樹椒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 四川農業科技, 2010(7):31-33.
[3]李苗裔, 王石英, 蔣容,等. 干熱河谷區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觀格局變化分析——以得榮縣為例[J]. 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2012, 30(1):60-66.
[4]謝學強, 唐德華, 李云松,等. 得榮縣農業推廣之得失與啟示[J].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1, 20(3):10-14.
[5]胡志如, 李朝應.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得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J]. 四川農業科技, 2011(8):52-53.
[6]李朝應. 加快釀酒葡萄產業化步伐做大做強釀酒葡萄產業[J]. 四川農業科技, 2011(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