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霞, 王士忠
(1. 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 重癥監護病房, 北京, 102300;2.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心臟外科, 山東 青島, 266003)
?
ICU治療重癥感染患者的時間影響因素分析
孫曉霞1, 王士忠2
(1. 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 重癥監護病房, 北京, 102300;2.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心臟外科, 山東 青島, 266003)
關鍵詞:時間; ICU; 影響因素; 重癥感染; 患者
重癥感染為臨床中常見危急重癥,易引起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礙,重癥感染死亡率≥50%。由于重癥患者病情穩定性非常差,隨時可發生變化,因此要密切注意其病情變化[1-3]。本研究分析ICU治療重癥感染患者的時間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ICU重癥感染者,根據ICU時間的不同將60例重癥感染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30例。A組ICU時間為48 h,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3~72歲,平均(59.63±12.35)歲;平均心率(118.92±19.25)次/min;腹腔感染患者12例,肺部感染10例,其他感染8例。B組ICU時間>48 h,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4~73歲,平均年齡(59.61±12.38)歲;平均心率(119.01±19.12)次/min;腹腔感染13例,肺部感染10例,其他感染7例。2組患者在感染分布、男女比例構成、平均心率以及平均年齡等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收集整理2組患者臨床資料,統計2組患者乳酸水平、序貫性器官衰竭評分、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率以及慢性健康狀況系統Ⅱ評分,并進行對比分析,探討ICU治療重癥感染患者的時間影響因素。
1.3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計量資料,用t比較檢驗;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用卡方比較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組患者乳酸水平、序貫性器官衰竭評分、慢性健康狀況系統Ⅱ評分、平均動脈壓水平分別為(2.53±1.32) mmol/L、(4.93±3.84)分、(12.25±3.06)分、(57.30±9.42)mmHg,顯著優于B組的(6.20±1.71) mmol/L、(9.32±2.20)分、(20.75±3.63)分、(41.43±8.91)mmHg(P<0.05)。A組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率分別為6.7%和10.0%,顯著低于B組的73.3%和30.0%(P<0.05)。
3討論
重癥感染患者若未得到及時且合理的救治,很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其中以感染性休克最為常見,會延長患者治療時間和住院時間,還會威脅其生命安全[4]。研究[5]指出,慢性健康狀態系統Ⅱ評分的高低和ICU患者病死率存在正相關關系,慢性健康狀態系統Ⅱ評分越高,則患者ICU治療時間與住院時間也就越長,病死率也相對越高。有學者[6]對慢性健康狀態系統Ⅱ評分和肝移植手術患者ICU時間以及預后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表明慢性健康狀態系統Ⅱ評分和肝移植手術患者術后ICU住院時間、預后之間呈正相關。研究[7]也明確指出胰腺癌、肝切除患者的慢性健康狀態系統Ⅱ評分和術后患者ICU治療時間、住院時間和治療費用存在密切的關系,分數越低說明住院時間和治療時間越短,此時所產生的治療費用也相應越低。
重癥感染在治療期間若出現感染性休克,易使其有效循環血量受到嚴重影響,此時機體組織無氧代謝就會不斷地增加,引起缺氧問題,同時乳酸水平也會顯著上升。若血乳酸水平可在短時間內恢復到正常水平,通常情況下治療效果和預后均比較好。本研究結果表明,和B組相比,A組乳酸水平低,平均動脈壓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該結果來看,乳酸水平和平均動脈壓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ICU治療重癥感染患者的時間產生影響。有學者[8]明確指出行腹部手術術后轉為ICU者,有效循環血量的改善有利于其血乳酸水平盡快恢復至正常,而這對于膿毒性休克和膿毒癥的發生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改善伴有換氣功能障礙患者的氧合功能以及有效通氣的一個常用方法就是立即實施機械通氣,經機械通氣可使患者血流動力學更為穩定,減輕肺損傷。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在機械通氣以后脫機比較困難的主要原因有患者自身精神心理因素、呼吸負荷和呼吸機失衡以及心血管功能出現異常等,長時間實施機械通氣,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9-11]。為縮短ICU患者治療時間與住院時間,避免和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對于機械通氣患者脫機困難的原因進行分析,根據病因予以針對性的治療尤為重要,及時糾正患者內穩態和水電解質平衡性,同時還應合理且科學地使用抗生素,幫助患者盡快脫機[12-14]。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屬于臨床綜合征,其主要特征為纖維蛋白溶解以及血液中可溶性纖維蛋白、過量蛋白酶形成,患者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主要表現為血栓栓塞、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低血壓以及嚴重出血等。有研究[15]指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為引起三聯征的一個主要因素,隨著ICU患者治療時間延長,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病率也會相應增加,死亡率也會增加。研究[16]明確指出免疫功能下降、器官衰竭數量以及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死亡率存在正相關。本研究結果也證實,ICU時間短的A組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率均低于ICU治療時間長的B組(P<0.05)。可見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發生率均為影響ICU治療重癥感染患者的時間因素。
綜上所述,影響ICU治療重癥感染患者的時間因素有很多,在臨床中應針對這些因素實施合理的、針對性的干預,以降低重癥感染患者死亡率,縮短治療時間與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和預后。
參考文獻
[1]秦永新, 張久之, 黃偉, 等. 單中心ICU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分析[J]. 醫學與哲學, 2013, 34(18): 44.
[2]賈磊, 郁慧杰, 陸錦琪, 等. 重癥醫學科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流行病學特點及危險因素[J]. 中華醫學雜志, 2015, 95(9): 654.
[3]沈偉鋒, 李輝, 馬岳峰, 等. 創傷患者住ICU期間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11, 20(6): 588.
[4]李耀森, 王子海, 侯亞偉, 等. 影響重癥感染患者ICU治療時間的危險因素分析[J]. 山東醫藥, 2011, 51(17): 102.
[5]丁彥光, 金煒, 肖祥之, 等. 綜合ICU胸外傷患者肺部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7): 1747.
[6]王世英, 陳惠清, 周春蓮, 等. 某三級醫院重癥醫學科醫院感染調查分析及控制措施[J]. 中國醫刊, 2015, (5): 49.
[7]寧耀貴, 余劍華, 陳金龍, 等. 重癥醫學科患者急性腎損傷的發病率及危險因素的分析[J]. 中國臨床醫學, 2014, (3): 336.
[8]肖慈云, 胡龍鳳. ICU應用有創呼吸機患者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J]. 醫學臨床研究, 2013, 30(2): 272.
[9]吳俊麗, 肖波, 許建豐, 等. 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研究[J].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5, 38(1): 52-54.
[10]陳麗麗, 趙琳莉, 達曉燕, 等. 2種腸內營養途徑及護理在老年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18): 36-39.
[11]冼燕珊, 曾添輝. 小兒重癥手足口病合并神經源性肺水腫的呼吸機管理和臨床價值[J].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5, 38(5): 141-142.
[12]段勝東. 不同血液透析方法對維持性透析患者尿毒癥毒素清除效果及營養狀態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9): 26-29.
[13]薛健云, 趙毅琴, 江小麗, 等. 血液灌流及相關治療中并發癥的護理對策[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6): 82-83.
[14]胡堅. 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小兒急性肺損傷[J].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6, 39(2): 125-126.
[15]張濤, 陸卉, 任寧, 等. ICU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血流真菌感染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18): 4468.
[16]邰慧宇, 邢海林, 梁宗敏, 等. 重癥感染所致感染性休克患者ICU住院時間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3(20): 2220.
中圖分類號:R 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9-176-02
DOI:10.7619/jcmp.201609063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