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群
(江蘇省常熟市支塘動物防疫站,江蘇常熟 215500)
淺談斷奶仔豬腹瀉的原因與防治
許文群
(江蘇省常熟市支塘動物防疫站,江蘇常熟 215500)
斷奶仔豬腹瀉是仔豬最常見、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輕者引發仔豬腹瀉,重者影響仔豬后期生長,成為僵豬,甚至發生死亡,嚴重威脅影響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從病原學、動物生理學、飼料營養學、環境、應激等方面著手,分析了斷奶仔豬發生腹瀉的原因,從飼養管理、飼料營養、免疫接種、藥物治療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綜合性預防措施及治療方法。本文旨在能給一線獸醫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減少斷奶仔豬損傷給養豬戶及養殖場造成的經濟損失。
仔豬;腹瀉;病因;防治
1.1 動物本身因素
1.1.1 生豬品種因素
一般來說我國地方豬種耐受性能強,腹瀉出現的情況少,而雜交、國外瘦肉型品種耐受性差,易出現腹瀉。
1.1.2 仔豬生理特點
消化機能不完善。初生的哺乳期仔豬腸絨毛結構發育不完全,對營養的吸收力弱。初生仔豬胃內腺體尚未完全形成,不能自主分泌鹽酸和激活已存在胃部的胃蛋白酶原。斷奶后仔豬無法獲得原本可從母乳中獲取的母源抗體和各類營養物質(早期斷奶仔豬的胰蛋白酶分泌不足,斷奶后仔豬腸絨毛脫落,導致腸道內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大量減少,使仔豬無法從飼料中獲得自身所需的營養物質)。如遇到外界冷熱突變、環境應激等均可誘發腹瀉。
不耐低溫。新生仔豬體內能量物質儲存量有限,能量代謝的激素調節功能尚不鍵全,皮下脂肪不發達、被毛稀少、體型小、抗寒性能差。綜上所述,仔豬對環境及溫度變化極為敏感,溫度突然下降出現同窩仔豬擠堆取暖,且極易引起低血糖及腹瀉。
免疫機能不完善。仔豬自身免疫機能尚未完全建立和完善,而仔豬所需的營養物質、母源抗體均是通過乳汁從母體中獲取的。當仔豬斷奶后,便會造成應激反應導致病原微生物大量入侵繁殖,從而引發腹瀉。
1.2 病原性因素
1.2.1 細菌性腹瀉
仔豬黃白痢:由仔豬大腸桿菌引起,主要發生于1~3日齡和3周齡仔豬,發病率不一,規模中等,癥狀輕重不一。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一般以寒冬、早春及濕熱季節多發,尤以氣候突變多發。
其他細菌感染:沙門氏菌病,仔豬紅痢,豬痢疾等。
1.2.2 病毒性腹瀉
豬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兩病主要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癥狀相似,主要以厭食、嘔吐、嚴重腹瀉、脫水為特征,日齡越小,癥狀越重,死亡率越高。
其他病毒性疾病:輪狀病毒病、豬偽狂犬病、腸炎型豬瘟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腹瀉。
1.2.3 寄生蟲性腹瀉
豬球蟲病:主要是由艾美兒屬及等孢子屬球蟲引起的。球蟲寄生在成年豬體內一般并無臨床癥狀,呈隱性感染狀態,但對于7~10日齡的仔豬卻危害較大。病豬呈現精神萎頓、衰弱、脫水、水樣或糊狀腹瀉,仔豬生長發育緩慢,有的甚至出現死亡。
線蟲病:主要寄生于豬消化道內,有豬蛔蟲、食道口線蟲、毛尾線蟲、類緣線蟲等,可引發消瘦、貧血、粘液性或血性下痢等癥狀。
1.3 應激因素
斷奶仔豬的消化道尚未發育完全,免疫和體溫調節等生理功能尚不完善,無法更好的適應環境。斷奶后,通常不能立即適應攝入物由易消化高營養的母乳向難消化的固體飼料的轉變。斷奶后,一般會出現一兩天拒食飼料現象,而后兩到三天后由于饑餓不得不大量進食,造成消化遲滯,未消化的飼料在胃腸道中發酵,導致胃腸道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進而導致腹瀉。
1.4 環境因素
仔豬飼養管理條件很大程度決定了仔豬在飼養過程中是否發生腹瀉。仔豬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無法自我適應環境,尤其對寒冷適應性差,氣溫驟變、保溫條件差等,都會使仔豬免疫力下降,無法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引起腹瀉。據研究表明,仔豬最適溫度為30~32℃,最佳濕度為60~75%,若保溫御寒措施不到位,濕度偏大,都會誘發仔豬腹瀉。
1.5 母豬營養攝入及飼料性因素
1.5.1 仔豬腹瀉與其母體營養狀況有密切關系。能繁母豬妊娠期營養不良,尤其是后期,飼料中各營養物質不足均可影響胎兒發育,繼而引起仔豬出生后發育不良及抗病力下降;哺乳期母豬缺乏營養,仔豬汲取乳汁營養不足,抵抗力下降,引起腹瀉。
1.5.2 飼料中植物蛋白、脂肪、纖維素等所占的比例過高。相較于成年豬,仔豬胃液分泌量少,消化酶種類少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分泌量不足,致使仔豬對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的消化能力較弱。所以仔豬飼料中添加蛋白質、脂肪、纖維素等含量應適宜,否則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瀉。
2.1 加強母豬飼養管理
母豬配種前就應加強飼養管理,提高其免疫力。加強妊娠期營養,健全和完善免疫程序。進產房前對母豬及產房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消毒,產仔前七天母豬開始減料,產仔后逐漸加料。母豬分娩后應立即肌肉注射抗菌消炎類藥物,以防子宮出現炎癥。仔豬出生后,應保證盡早盡量吃初乳,以便及時獲得母源抗體。同時做好母豬產后護理,以保證哺乳期母豬乳汁的品質。
2.2 科學斷奶
仔豬斷奶有三個條件:一是體重,一般仔豬體重達到10kg左右,并且生長發育良好;二是誘食,養殖戶應在仔豬出生后1-2周齡開始誘飼,斷奶前仔豬已習慣飼料并且日采食量已達到500~600g左右,該時仔豬胃腸道已經成熟且不受斷奶影響、可正常運作;三是健康無病,仔豬健康方可考慮斷奶,反之要適當推遲斷奶時間。同時還要注意不要突然斷奶,可以選擇在斷奶前一周內每日減少哺乳次數,以減少應激,最好將母豬遷出,把仔豬留在原圈中再飼養一周后轉入保育欄。
2.3 投喂優質適口的飼料
選擇仔豬飼料應結合其特殊的生理特征,選用科學合理、營養均衡、易消化吸收的飼料。為防仔豬腹瀉,可在飼料中加入藥物預防腹瀉。仔豬在斷奶后一周之內繼續吃哺乳飼料,開始逐步減料,一周后換料,以15日為過渡期,逐漸過渡。飼料應選用大型企業的優質飼料,堅持少量多餐為原則;保證添加入食槽的均被采食。保證充足的飲水。對食欲差的仔豬,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采食量。
2.4 加強仔豬管理
研究表明仔豬飼養有三個腹瀉易發期,即產后1~7d、14~21d、斷奶后7d,所以要做好斷奶仔豬預防腹瀉工作必須做好斷奶前的工作。仔豬出生時保溫箱應達30~32℃,7日后每周可降3℃直至到21~23℃。保證濕度適宜,最佳范圍在60~75%。仔豬出生后應盡早盡量吃初乳,對于體質羸弱仔豬要進行人工輔助。7日齡后開始逐漸誘食,2~3周齡開始補飼,1月齡日采食量達到正常即可。在斷奶后1~2d應限飼,保持少量多次并保證充足飲水。及時清除糞污和保持圈舍內空氣新鮮。
做好定期消毒工作。仔豬剛斷奶,免疫力低下且機能未完善,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襲,同時如果豬舍未嚴格消毒且潮濕,病原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可能誘發腹瀉。圈舍在豬進入飼養前一周應進行一次徹底消毒,包括墻面、飼槽、用具及飲水器等。圈舍在飼養期間,可選用無毒、廣譜、無刺激的消毒藥進行帶豬消毒。
2.5 免疫接種和藥物預防
為了避免腹瀉發生,可根據各豬場實際需要進行免疫接種。有關的疫苗有: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苗或K88-K99-987P三價滅活苗、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苗、豬輪狀病毒弱毒苗、豬流行性腹瀉滅活苗等。有條件的可以在懷孕母豬產前接種疫苗,養殖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疫苗對仔豬免疫接種。母豬哺乳期,在飼料、飲水中加入抗菌類藥物、多維素、黃芪多糖等進行預防。
2.6 早發現早治療
發生腹瀉應停食或少食,但要保證足夠的飲水,可在飲水中加入補液鹽。飼喂時也應選取易消化的飼料,禁止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飼料,以促進病豬胃腸道盡快恢復正常。
2.6.1 斷奶仔豬腹瀉較輕者
慶大霉素1~1.5萬單位/kg,肌注,每天2次;或喹諾酮類3~5mg/kg,肌注或靜注;也可選用后海、后三里、尾根等穴位注射。
2.6.2 腹瀉較為嚴重者
5%葡萄糖生鹽水200~300ml,5%碳酸氫鈉30-50ml,維生素C0.2~0.5g、維生素B10.03~0.05g,混合后靜注或腹腔注射;或者每公斤飲水中添加補液鹽30g,讓仔豬自由飲水至癥狀消失。在腹瀉初期,不建議立即止瀉,止瀉不利于體內的毒素排出,應先補液,防止酸中毒及過度脫水造成死亡。后期止瀉可選用次硝酸鉍、鞣酸蛋白或活性炭。
2.6.3 中藥方劑防治
預防可選用白頭翁散,在飼料中添加可提高仔豬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治療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白頭翁散加減放、止痢散、烏梅散加減方等,同時也可配合針灸等方法。
綜上所述,斷奶仔豬腹瀉受其自身生理特點、病原、飼料及營養、應激和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因此在防治本病時應該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采取適當的措施綜合防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雖然仔豬腹瀉的原因眾多,但均與最初的飼養管理及圈舍衛生條件有關。因此在防治斷奶仔豬腹瀉時,做好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和圈舍衛生才是重中之重。養殖戶在飼養管理時應放棄舊模式、舊觀念、舊傳統的粗放型養殖模式,向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為原則的集約型科學養殖轉變。加強對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加強消毒滅源工作,堅持合理科學的免疫程序,加強營養供給,對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從而減少因腹瀉帶來的損失。
[1] 楊映梅.淺談早期斷奶仔豬腹瀉原因及預防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5,(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