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勇 黃新祥
(眉山市彭山區畜牧局疫控中心,四川彭山 620860)
淺析影響奶牛結核病檢測的因素與對策
馬 勇 黃新祥
(眉山市彭山區畜牧局疫控中心,四川彭山 620860)
2010年~2016年,連續6年12次對奶牛的結核病進行檢疫監測,發現影響檢疫檢測的因素較多。對因素進行列舉、分析,得出正確操作方法和堅持多次復檢是保證檢疫檢測結果的關鍵。
影響因素;結核病;檢測;奶牛
為了有效控制和預防奶牛結核病,一直以來各地疫控中心均采用PPD皮內變態反應的方式檢疫檢測奶牛結核病,并對檢出陽性牛進行凈化(淘汰)處理。筆者從2010年~2016年先后12次參與對轄區內的7000余頭奶牛的PPD變態反應檢疫檢測工作。發現影響檢疫檢測結果的因素較多,稍有不稱就會出現漏檢、誤判。現將檢疫檢測人員在工作可能出現的不當操作,影響奶牛結核病檢測的因素與對策淺析如下:
1.1 抗原的選擇
牛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抗原宜選擇如牛型提純結核菌素(PPD),如黑龍江省生物制品一廠生產,批號2003-01;中國獸藥監察所,批號2000-3。而不能選擇禽結核菌素或人用結核菌素。否則將會造成檢疫檢測結果不清,甚至引發疫病的新感染。
1.2 抗原的稀釋
一定要按照說明書使用規定的稀釋液進行稀釋,一般采用0.85%的滅菌生理鹽水進行稀釋,原則上1瓶用稀釋液2ml進行稀釋。不能夠想當然的采用礦泉水等進行稀釋,或為了注射方便將稀釋比例任意擴大。
2.1 正確的方法
PPD皮內變態反應 結核分支桿菌PPD皮內變態反應試驗方法按GB/T18645-2002方法操作。不得隨意更改或變動。
2.2 不正確的方法表現
2.2.1 選擇抗原皮內注射部位不正確。正確的部位應選擇在奶牛頸部上中1/3處皮膚緊湊厚皮部進行。許多不熟練的同志因為奶牛的騷動和人為緊張而將部位選擇在頸部上下1/3皮膚皺褶薄皮處,造成皮下注射。變皮內注射為皮下注射,造成過敏性反應炎性慢腫,未達成檢疫檢測目的。
2.2.2 抗原注射不當。過量注射抗原,造成抗原的浪費,甚至有可能造成腫脹消退延后等危害;注射抗原不足,造成變態反應不充分,出現漏檢現象。
3.1 不認識游標卡尺,不能正確測定皮厚
或多人次經手用不的標準測定皮膚的增厚變化。許多同志因為對游標卡尺接觸較少不能正確認識游標卡尺,靠估計記錄皮厚和變化,造成檢疫檢測結果不準確。部分站(場)檢疫檢測人員不固定,存在多人次對同一次檢疫檢測結果進行測定,嚴重影響檢測結果。
3.2 使用游標卡尺的方法不當
正確的操作應為:將游標卡尺與奶牛體表皮膚垂直卡定后取下,讀數。而不少同志則是采用隨意或傾斜或未卡緊皮膚就取下,讀數,導致無論原始皮厚和變態反應后的皮厚均不準確,從而致使檢測結果出現誤差。
(1)一次變態反應檢測就作為最終判定標準。部分檢疫檢測技術員將一次變態反應檢測結果就作為最終判定結果,導致誤判,嚴重影響最終檢疫檢測結果,并將其檢測結果通知衛監所進行計劃淘汰處理,給養殖戶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2)未按規定測定變態反應皮厚。部分技術員不按規定的時間到場測定皮厚,出現過早或過遲(相差在5~10h)測定皮厚,影響了結果的判定。部分技術員憑經驗辦事,走馬觀花靠估計記錄皮厚,嚴重影響了檢疫檢測的結果,影響了疫病的凈化進程。
(3)未按標準判定檢測結果,而是坐在辦公桌前想當然的根據上級下達的控制和計劃任務指標來判定結果(按比例劃定)。導致疫病理論上得到了凈化,而實際上未得到有效凈化。
從上的淺析中不難得出:奶牛結核病的檢疫檢測工作是一項細致謹慎的技術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給疫病控制凈化帶來錯誤的結果和經濟損失。
按規定購置抗原、正確選擇變態反應皮內注射部位、固定專人進行注射、使用智能游標卡尺進行皮厚測定。最為重要的是堅持2~3次復檢檢測。
[1] 王紅英,劉禎,胡新安,等.淺談奶牛結核病防制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奶牛,2008,(11):44-45.
[2] 趙新剛.奶牛結核病的檢測及防控對策[J].北京農業,2009,(6):92.
更正提示
茲有作者趙麗、賀建忠、陳宏偉、劉俊峰、王永、高軍、廖秋萍、劉永宏* 同志在本刊《獸醫導刊》2016年8月下(總第254期)發表文章《“懸疑講堂——獸醫講座”對提高獸醫專業學生專業興趣的作用》。作者簡介:趙麗(1982-),女,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物群發病?;痦椖浚簢壹墑游镝t學教學示范中心,塔里木大學高等教育教學研究項目(TDGJ1507),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