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衛
(河南省寧陵縣農業局,河南商丘476700)
?
桃褐腐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技術
徐智衛
(河南省寧陵縣農業局,河南商丘476700)
桃褐腐病是桃樹主要病害之一,發生廣泛,北方桃園多在雨季發生流行。褐腐病不僅導致桃樹落果、爛果,貯運期亦可繼續傳染發病,常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褐腐病除危害桃樹外,還可侵染李、杏、櫻桃等核果類果樹。現將桃褐腐病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桃褐腐病主要危害果實,也可危害桃樹的花、葉、枝梢。幼果至成熟期均可受害,越接近成熟受害越重。果實被害,最初在果面產生褐色圓形病斑,果肉隨之變褐軟腐,以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色絨狀霉叢,常呈同心輪紋狀排列,病果腐爛后易脫落。僵果是1個較大的假菌核,懸掛枝梢上長久不落,是褐腐病菌重要的初次侵染源。在低溫高濕條件下,花易被害,受害花自雄蕊及花瓣尖端開始,先發生褐色水漬狀斑點,后逐漸蔓延至全花,隨即變褐而枯萎。侵染花和葉片的病菌菌絲可通過花梗和葉柄逐漸蔓延到果柄和新梢上,形成潰瘍斑。潰瘍斑長圓形,中央稍凹陷、灰褐色,邊緣紫褐色,常發生流膠。當潰瘍斑擴展環繞枝梢1周時,上部枝梢即枯死。
褐腐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樹上及落地的僵果內或枝梢的潰瘍斑部越冬,其侵染分為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兩個階段。懸掛在樹上或落于地面的僵果,即病菌的假菌核,翌年春季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通過病蟲傷口、機械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果實,也可直接從柱頭、蜜腺侵入花器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果柄和枝梢。低溫、潮濕、多雨的環境條件,病果、病花表面會長出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果實成熟期溫暖且多雨多霧,易引起果實腐爛。病蟲傷、冰雹傷、裂果等果實表面傷口多,會加重該病發生。樹勢衰弱、管理不當、枝葉過密以及地勢低洼的桃園發病較重。貯藏期病果與健康果接觸,也可引起果實大量腐爛。
高溫高濕有利于褐腐病流行,分生孢子萌發溫度10~30℃,最適溫度24~26℃;病菌生長最適溫度24~25℃,10℃以上就能形成孢子并開始侵染,30℃以上病斑擴大明顯受到抑制。濕度在80%以下發病時間延長。蟲傷為病菌提供了侵入機會。樹勢衰弱、管理不善和地勢低洼或枝葉生長過于茂密、通風透光性較差的果園,發病較重。果實貯運過程中高溫高濕條件,有利于病害發展。不同桃樹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以成熟后質地細嫩、多汁、味甜、皮薄的品種較易感病;表皮角質層厚、成熟后組織堅硬的品種抗病力較強。
4.1農業防治
(1)消滅越冬菌源:結合冬剪徹底清除樹上和地面的僵果及病枝,集中深埋或燒毀;耕翻果園,深埋地面病殘體,消滅病菌侵染源。(2)及時防治害蟲:及時噴藥防治桃食心蟲、桃蛀螟、桃蝽象等害蟲,減少傷口及傳病機會,減輕病害發生。(3)加強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逆性:加強果園管理,包括精耕細作、合理施肥、抗旱排澇、桃園覆草等,同時通過合理修剪,培育強勁樹勢,提高果樹抗病能力。
4.2生物防治
微生物可有效防治一些病原菌,如從熱帶雨林的可食黏液密林菌中發現的抗菌物質經仿生合成的阿密西達可防治桃褐腐病。
4.3化學防治
桃樹萌芽前噴施1次80%五氯酚鈉加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100波爾多液,消除越冬病菌;開花前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在花腐發生嚴重地區,于初花期(花開約20%時)噴1次殺菌劑;在花腐發生不嚴重或很少發生的地區,于落花后10d左右噴藥,以后每隔7~10d噴1次,果實成熟前3~4周最后噴1次,以保護果實,防止病害發生。桃褐腐病發生后,可選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50%撲海因1000~2000倍液等防治,效果均較好。
4.4貯藏期果實處理
果實采收后,可用500mg/kg噻苯唑浸果1~2min,晾干后再裝箱貯藏或運輸。此外,采用2.1~5.25mg/mL氯硝胺溶液或0.7~1.75mg/mL苯來特溶液浸果,也可減輕貯藏期褐腐病引起的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