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江蘇省泰州市中醫院 急診科, 江蘇 泰州, 225300)
?
集束化救護流程在中重度創傷患者急救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徐敏
(江蘇省泰州市中醫院 急診科, 江蘇 泰州, 225300)
關鍵詞:重度創傷; 集束化救護流程; 急救; 搶救成功率
隨著交通運輸業及現代工業的日益發達,因意外事故引發的急性創傷患者數量不斷增加[1]。急性創傷患者病情變化迅速,致殘率及病死率高[2]。中重度創傷患者在傷后“黃金1 h”的前10 min是最重要的“白金10 min”[3],不同的時間段內采取急救措施會產生不同的救治效果[4]。自2014年6月起,泰州市中醫院急診科改變傳統創傷救護流程,在實施創傷集束化救護流程[5]的基礎上,成立了創傷急救小組,依據護理人員的不同層次進行合理分工,對實施集束化救護流程前后的多項指標進行分析對比,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4年6月—2015年3月本院急診科搶救的210例急診創傷患者作為觀察組,2013年8月—2014年5月本院搶救的202例急診創傷患者作為對照組。2組患者院前指數(PHI)[6]均大于4分。對照組組男115例,女87例,年齡(49.57±16.99)歲;主要外傷部位為頭部110例,胸部50例,腹部20例,其他部位22例。觀察組男110例,女100例,年齡(51.60±16.25)歲;主要外傷部位為頭部108例,胸部55例,腹部23例,其他部位24例。2組在性別、年齡、主要受傷部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 急診創傷患者實施傳統救護流程,醫院120急救站接聽呼救電話后定點出車,120醫生在現場或在轉送醫院途中對患者進行初步處置,患者到達醫院后急診護士立即接診,而后病情評估、通知醫生、采取急救措施、護送檢查、等候檢查、聯系收住科室、辦理入院手續、護送入院,期間不進行明確具體的分工。
觀察組: ① 制訂集束化創傷救護流程。本院急診科根據科室自身特點及中重度創傷患者情況制定集束化創傷救護流程。② 成立創傷急救小組,合理排班。依據護理人員的急診工作年限、急救知識及技能水平、溝通與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將急診科護理人員分為高年資(H)、中年資(M)、低年資(L)3種不同層次。H護士作為主班護士,由8年以上急診工作經驗的主管護師擔任;M護士作為搶救班護士,由5年以上急診工作經歷的護師擔任;L護士作為輔助班護士,由2年左右工作經驗的年輕護士擔任。排班過程中充分考慮各層次護理人員的合理搭配,做到均衡配置[7]。③ 實施集束化救護流程,合理分工。進一步明確與規范急救過程中的所有護理人員的身份與職責,提高搶救效率。主班H護士在參與搶救的同時主要負責統籌協調工作,指導并監督搶救措施的實施情況,把握全局;搶救班M護士負責搶救措施的具體實施、病情監測及轉運工作;輔助班L護士協助M護士完成搶救工作。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安排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護送及轉運,對病情危重及可能出現病情變化的患者安排H護士與救治醫生共同轉運,其余患者安排M護士轉運。④院前院內急救工作緊密銜接。患者由120隨車醫生在到達現場時或在救護車上立即進行PHI評分,并在第一現場或在轉送至醫院途中對PHI大于4分的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急救措施,同時通知院內急診科做好搶救人員及搶救物資、設備的準備工作,急診科在患者到達醫院之前通知急救小組相關成員迅速到位,提前準備好心電監護儀、呼吸機、氣管導管及靜脈輸液等各類用物。患者到達醫院后,急診護士立即通知并配合急診醫生做好病情處置及監測工作,在醫生下達醫囑前迅速建立2條靜脈通路[8],維持有效呼吸及循環,并根據病情協助醫生通知功能科室進行相關檢查、聯系專科會診、做好緊急手術前準備,確保急救生命鏈暢通無阻。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的院前急救反應時間、院內急診處置時間,急診搶救成功率、轉運意外發生率、急診死亡率、入院7 d死亡率,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2結果
對照組院前急救反應時間、院內急診處置時間分別為(17.20±6.49)、(74.15±12.01) min, 顯著長于觀察組的(14.79±4.54)、(61.63±15.13) min (P<0.01)。觀察組急診搶救成功率、轉運意外發生率、急診死亡率、7 d死亡率及滿意度分別為92.8%、8.5%、2.8%、12.8%、88.1%,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9.7%、19.8%、10.3%、20.3%、73.2% (P<0.01)。
3討論
在啟用集束化救護程序后,本院在東、西院區分別設立120急救站點,實施120急救車網絡分布式管理,在接聽呼救電話后,根據事發地點在第一時間內就近出車。在集束化救護程序啟用前,院前急救反應時間17 min左右;啟用后,院前急救反應時間明顯縮短至13 min左右。
院前指數(PHI)能夠直接反映患者的創傷嚴重程度[9-10], 科學合理、積極有效的救護流程對搶救工作具有很大的幫助[11]。通過對創傷急救流程進行整合及優化,醫護人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效地完成各項搶救任務,在提高搶救效率的同時為患者后續手術及治療贏得寶貴時間,減少了很多急救中間環節,實現了搶救流程連續無縫隙。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院內急診處置時間從74 min左右縮短至61 min左右,搶救成功率由79.7%提高到92.8%。
集束化救護流程的應用使急診科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自潛能,各司其職,不僅減少了工作依賴性,也提高了搶救效率。中重度創傷患者病情發展變化快,科學規范的轉運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轉運風險[12]。觀察組實施院內安全轉運模式[13], 在轉運前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完善一系列準備工作,對病情危重及可能出現病情變化的患者由H護士與救治醫生共同轉運,轉運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遇突發情況與醫生共同搶救,大大提高了轉運安全性。本研究顯示,急診中重度創傷患者的轉運意外事件發生率由19.8%下降到8.5%。
創傷患者由于疼痛以及創傷的突發性等因素,極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創傷后不良應激反應,家屬易出現悲傷、內疚、急躁等不良情緒[14-15]。常規搶救流程中,護理人員容易忽視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變化,缺乏必要的護患溝通,極易造成護患矛盾。在集束化救護流程中,H護士隨時關注患者心理狀況,給予必要的心理安慰,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并及時將患者的搶救情況與家屬進行解釋與溝通,提高了家屬的信任度,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精神,進而提高了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湯釧猷, 侯云德, 秦伯益.醫學院士世紀談[M]. 杭州: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182-193.
[2]姚元章. 嚴重創傷院前急救中值得探討的幾個問題[J]. 創傷外科雜志, 2012, 14(4): 297-299.
[3]何忠杰. 創傷急救的新概念—白金10分鐘[J]. 解放軍醫學雜志, 2004, 29(11): 1009-1010.
[4]霍世英. 加強護理人員的病人安全教育實踐與效果[J]. 護理管理雜志, 2010, 10(9): 681-682.
[5]Resar R, Pronovost P, Haraden C, et al. Using a Bundle Approach to Improve Ventilator Care Processes and Reduce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J]. J Qual Patient Saf, 2005, 31: 243-248
[6]Koehler JJ, Baer LJ, Malafa SA, et a1. Prehospital Index: a Scoring System for Field Triage of Trauma Victims[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86, 15(2): 178-179.
[7]鄧榕貞, 葉紹乒. 定位協作模擬搶救在急診專科培訓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 2013, 28(22): 78-79.
[8]喻茜. 嚴重多發傷早期急救護理路徑探討[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0, 14(20): 29-30.
[9]陳銳, 黃英華, 楊進, 等. 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在院前與院內急救無縫隙鏈接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 中國急救醫學, 2010, 30(6): 512-516.
[10]楊家有, 陳劍平. 院前指數評價急診創傷住院患者的價值[J]. 廣西醫學, 2014, 36(10): 1399-1400.
[11]廖小春, 陳國清. 嚴重多發傷患者急救護理與護理程序改進[J]. 臨床急診雜志, 2011, 12(5): 346-347.
[12]李黎明, 楊慧. 頸髓損傷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護理探討[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3, 16(4): 87-88.
[13]6 646例院前急救與轉運患者的疾病譜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05, 8(20): 1689-1691.
[14]胡國萍. 護理人員護患溝通方法調查及對策[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1, 17(4): 238-239.
[15]孫溦, 屈紀富. 創傷后心理應激的研究現狀[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9, 18(6): 666-667.
收稿日期:2016-01-12
中圖分類號:R 4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12-152-02
DOI:10.7619/jcmp.20161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