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佳萍(浙江省紹興市中醫(yī)院,浙江 紹興 312000)
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方治療痰熱型咳嗽臨床觀察
邊佳萍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yī)院,浙江 紹興 312000)
目的:觀察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方治療痰熱型咳嗽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予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方,對照組予復方甘草口服液、頭孢克洛,治療7天。結(jié)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2.5%,對照組8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方治療痰熱型咳嗽臨床療效較好。
痰熱型咳嗽;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方;對照治療觀察
筆者用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方治療痰熱型咳嗽效果較好,總結(jié)如下。
共80例,均為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中醫(yī)內(nèi)科門診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20~55歲,平均(38.6±5.3)歲。對照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26~61歲,平均(39.1±3.1)歲。兩組病程3天~30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外感咳嗽的診斷標準,辨證為痰熱型咳嗽。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zhì)黏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黏,欲飲水。或鼻塞聲重、周身酸痛、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苔白膩、脈滑數(shù)或浮滑。咽后壁或有淋巴濾泡增生,或有雙扁桃體腫大I~III度。
排除標準:其他疾病或藥物引起的咳嗽。
治療組用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方。炙麻黃8g,生石膏30g,桃仁9g,甘草6g,魚腥草30g,蘆根30g,薏苡仁30g,黃芩15g,蒲公英15g,浙貝母9g。咽痛咽癢加射干9g,發(fā)熱或寒熱往來加柴胡8g,大便干結(jié)不暢加白術(shù)30g、枳殼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避風寒,禁食油膩、辛辣、冰冷之品。
對照組用復方甘草合劑(上海美優(yōu)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mL、1日3次口服,頭孢克洛分散片(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0.25g、1日3次口服。避風寒,禁食油膩、辛辣、冰冷之品。
兩組療程均為7天。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顯效:咳嗽,咯痰,咽部癥狀均消失,體征恢復正常。有效:咳嗽,咯痰,咽部癥狀及體征均明顯減輕。無效:癥狀無改變或有加重。
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時用卡方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時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顯效27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對照組顯效22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咳嗽的主要病因乃六淫之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張景岳提出“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風寒之邪犯肺,肺氣郁閉,氣郁化火,煉液為痰。《素問·咳論篇》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平素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釀濕生痰,痰濁上逆犯肺,亦發(fā)為咳嗽;情志不暢,肝氣郁結(jié),郁而化火,木火刑金,亦發(fā)為咳嗽。咳嗽的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而痰與火又互為因果,痰亦可郁而化火,火能灼傷津液為痰。
麻杏石甘湯為治療邪熱壅肺的代表方。《傷寒論》第63條指出“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中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火郁發(fā)之”而泄邪熱。石膏辛甘大寒,用量倍于麻黃,意在直清里熱,麻黃配石膏,則變辛溫之性為辛涼,利于清宣肺中郁熱而定喘逆,二者互相佐制,則宣肺平喘而不溫燥,清泄肺熱而不涼滯,一散一清,一宣一降,恰合肺之氣機。
千金葦莖湯為治療肺癰之主方,不論膿之將成或已成,皆可用之。膿未成者服之可散,膿已成者可使肺熱清、痰瘀化、膿液外排。方中葦莖現(xiàn)多用蘆根,蘆根甘寒,歸肺胃經(jīng),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嘔且利尿之功,既清肺熱,且利小便。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熱而排膿,下利腸胃而滲濕。桃仁活血逐瘀,止咳平喘,可助消癰,且有潤腸通便之功效,與蘆根合用,使邪有出路。
化裁方取麻杏石甘湯中麻黃、生石膏、甘草,千金葦莖湯取蘆根、桃仁、薏苡仁,配魚腥草清肺熱解毒、消癰排膿,協(xié)浙貝母共達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與黃芩、蒲公英同用清瀉肺熱、化痰解毒之效益彰。諸藥清、宣、化、降,共奏清熱宣肺解毒、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藥理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湯具有抗病毒,解熱、鎮(zhèn)咳、平喘和調(diào)節(jié)免疫的作用,能抑制肥大細胞的脫顆粒及炎性物質(zhì),對于呼吸道感染、肺炎、氣管及支氣管炎、鼻竇炎、甲型H1N1流感等均有一定治療作用[2]。動物實驗研究表明,薏苡仁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作用,薏苡仁素的解熱鎮(zhèn)痛作用與氨基比林相似[3]。貝母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緩解氣管、支氣管痙攣,改善通氣狀況,增加氣管表明腺體組織分泌,使痰液黏度下降而達到祛痰作用,對卡他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均有抑制作用[4]。
麻杏石甘湯合千金葦莖湯化裁方治療痰熱型咳嗽有較好臨床療效。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5.
[2] 黃曉潔.麻杏石甘湯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yīng)用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4,30(1):110-114.
[3] 劉曉梅,薏苡仁的藥理研究與臨床新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36-37.
[4] 朱瑄,貝母的藥理研究及臨床應(yīng)用[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yīng)用,2010,4(17):98.
R256.111.5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645-02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