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偉,孫凌蓉(重慶市沙坪壩區中醫院,重慶 400038)
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80例觀察
劉曉偉,孫凌蓉
(重慶市沙坪壩區中醫院,重慶 400038)
目的:觀察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療效。方法:80例用針灸治療。結果:痊愈45例,好轉24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86.25%。結論: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效果好。
圍絕經期綜合征;針灸;臨床觀察
筆者近年采用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80例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80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年齡40~58歲,平均51.2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3.25年。
參照《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1]診斷標準。①多發生于45歲以上的婦女,月經量逐漸減少,周期延長,亦可有月經不規則、經量增多或閉經,有潮熱、出汗、頭暈、心悸、抑郁、易激動與失眠等癥狀,常并發骨質疏松、高血壓、假性心絞痛等。②第2性征有不同程度的退化。③生殖器官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有時并發老年性陰道炎。④實驗室檢查可見血中雌酮、雌二醇降低,促卵泡激素、促黃體生成激素增高。陰道涂片出現中層及低層細胞。
排除心、腦、腎等臟器的器質性病變和神經精神系統病癥。
針刺:主穴取關元、氣海、脾俞、百會、腎俞、肝俞、三陰交,均用補法。心悸不安者加心俞、神門,平補平瀉;失眠者加四神聰,平補平瀉;頭暈耳鳴者加風池,瀉法;煩躁易怒者加風池、太沖,瀉法。補法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瀉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
灸法:溫和灸百會或氣海、關元穴,每次30min。
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間隔2天,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效果。
參照文獻[2]《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癥狀消失,半年后無復發。好轉:癥狀減輕,或部分癥狀消失,或半年后偶有復發。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半年后復發。
痊愈45例(56.25%),好轉24例(30.00%),無效11例(13.75%),總有效率86.25%。
李某,女,42歲。潮熱、心煩、盜汗1年,加重3個月。半年前始停經,3 個月前始心煩易怒、多夢、大便干結,自覺陰道干澀,性欲冷淡,舌干,舌尖有火辣感,二便正常。舌紅少苔,脈細數。查心率80次/min,律齊,血壓120/85mmHg。神經系統檢查未發現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雌酮,雌二醇降低。診斷為圍絕經期綜合征。針刺關元、氣海、脾俞、腎俞、肝俞、三陰交、心俞、神門、配以太沖、風池。灸氣海、百會。主穴用補法,太沖、風池用瀉法,留針30min,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2天進行下一療程。治療4個療程后癥狀消失,隨訪2年未見復發。
圍絕經期綜合征屬中醫“絕經前后諸癥”范疇,病機為沖任空虛,腎精、腎氣衰弱。因此,當以滋補肝腎、調理沖任為基本治療原則。
百會穴是督脈腧穴,督脈通于腦,足太陽膀胱經也會于百會穴,并由此入絡腦。楊上善注:“胃流津液滲入骨空,變而為髓,頭中最多,故為海也。是腎所生,其氣上輸腦蓋百會穴,下輸風府也。”針刺百會穴能升舉清陽、鎮靜安神,使腦髓得養。氣海穴“為元氣之海”,關元穴是足三陰經與任脈之交會穴,關元、氣海可補益元氣、調理沖任。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暢肝、脾、腎三經氣機。脾俞、腎俞、肝俞滋補肝腎,健脾生津。風池、百會、太沖平肝潛陽,鎮靜安神。四神聰為經外奇穴,能改善大腦功能,益腦安眠。心俞、神門安神定志,活血調經。諸穴配伍,滋補肝腎,調理沖任,活血調經,安神定志。艾灸百會、氣海可溫經散寒,益氣固攝,以助補益功效。
研究表明,圍絕經期綜合征發病機理為卵巢功能減退導致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異常。這與中醫腎-沖任-胞宮-生殖軸功能紊亂的病機認識極為相似[3]。針灸刺激可調節丘腦-垂體-卵巢軸或腎上腺軸的功能異常,使機體的自主神經紊亂得到糾正。同時,針灸可以興奮卵巢,促進性激素分泌的增加,提高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促使機體內分泌環境重新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從而改善臨床癥狀。
[1] 杜元灝,石學敏.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4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41.
[3] 余謙,黃泳,張和嬡,等.針刺調補沖任法對女性內分泌軸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1,21 (3):169.
R246.315.1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709-01
2016-03-05
孫凌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