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祥(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九龍分院,重慶 401420)
腎結石中醫診療體會
王明祥
(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九龍分院,重慶 40142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腎結石發病率逐漸上升。據國外文獻報道,近年來腎結石發病率為0.1%~1%,復發率為50%~80%[1]。
腎結石屬中醫“石淋”、“砂淋”、“血淋”范疇。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至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施為主要病機。正氣虧虛,脾腎功能失調,痰濁內蘊,復感風、寒、濕、熱之邪,或飲酒傷食、疲勞過度、七情內傷、手術等,濕濁內停,郁久化熱,濕熱煎熬,可成石淋。
三段論治療。將排石過程分為3個階段,即活血促動石、利尿促排石、活血補腎促愈。活血促動石主要為排石打好基礎,是結石與組織松解而向下移動。治療以活血祛瘀行氣為主,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出現患側腰腹痛或疼痛加劇且向下腹及會陰移動,則表明結石已被促動。即可進入第2階段,即利尿促排石,此期改服通淋排石湯(自擬)以促進結石排出。疼痛癥狀消失且結石排出(經B超復查泌尿系無結石),證明排石成功。但是在排石過程中,尿道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加之活血利尿排石中藥苦寒易損傷腎陰。所以需進入第3階段及活血補腎促愈時期。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2]。一方為主,辨證加減治療。以益腎為主,結合清利濕熱、行氣化瘀、通淋排石等法[3]。
單味中藥治療。曾有報道游氏用貓須草150g(疼痛劇烈用300g)煎湯,分2~3次服,治療泌尿系結石38例。癥狀消除32例,癥狀消失5例,l例膀胱結石要求手術治療而中止服藥[4]。朱良春教授曾于1989年提出“濁瘀痹”之病名,他認為濁瘀內阻是主因,脾腎不足是根源,并創立了貫穿治療全程的泄濁化瘀、調益脾腎治療大法。朱老認為土茯苓、萆薢、威靈仙、百合、山慈菇有很好的排血尿酸作用。筆者用朱老治療“濁瘀痹”(痛風)泄濁化瘀、調益脾腎法和清熱利濕、利尿通淋之法相結合,泄濁化瘀、清利通淋,藥用土茯苓、萆薢、威靈仙等合八正散加減治療腎結石取得較滿意臨床效果。
李某,男,45歲, 2014年5月13日首診。痛風病史5年,3天前因飲啤酒后出現右腰部疼痛,雙足大趾跖趾關節腫痛,舌質淡紅苔簿黃膩,脈小弦。查泌尿系彩超示右腎竇可見直徑約0.5cm結石,右腎盂積水,右側輸尿管上段擴張。血尿酸(UA)522μmo/L。中醫診斷為石淋,濁瘀痹。病機為濕熱煎熬,痰濁內蘊。治以泄濁化瘀,清利通淋。藥用土茯苓40g,萆薢20g,威靈仙30g,澤瀉10g,澤蘭10g,土鱉蟲10g,赤芍15g,金錢草30g,海金沙30g(包煎),琥珀6g(研末沖服),雞內金30g,石韋15g,車前子15g(包煎),制大黃10g(后下),石見穿30g,甘草6g。7劑,日1劑,水煎取汁200mL。每日2次,每次100mL,飯后溫服。服藥后間斷飲水300~500mL,同時拍打右腎區5~15min或跳躍5~15min。2014年5月19日二診,右腰部疼痛,雙足大趾跖趾關節腫痛明顯減輕,舌脈同前。復查血尿酸(UA)430μmo/L。守原方再續進7劑,煎服法及物理治療同前。半月后排出一直徑約0.5cm、園形光滑、黃色的結石,復查泌尿系彩超未見異常。右腰部疼痛,雙足大趾跖趾關節腫痛諸癥消失,復查血尿酸(UA)380μmo/L。囑忌煙酒、減少攝入高嘌呤食物,多飲水,無癥狀時用大麥桿、金錢草、玉米須泡水當茶飲,以降低血尿酸,減少痛風、痛風性結石的復發。
[1] 戴京璋.實用中醫腎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1-256.
[2] 李翠勤.中藥三段論治腎結石68例[J].廣西中醫藥,2010,33(1):33-34.
[3] 王學千,畢云.腎結石中醫藥治療概況[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6,15(4):205-209.
[4] 游金星.貓須草治療泌尿系結石38例[J].浙江中醫雜志,1996,31(1):310.
R249.7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729-02
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