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偉 陳軍輝
(泅縣畜牧獸醫水產局,安徽泅縣 234300)
泗縣種養結合綠色低碳循環模式攻關對策與建議
馬 偉 陳軍輝
(泅縣畜牧獸醫水產局,安徽泅縣 234300)
當前畜禽養殖污染己經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不容忽視、不可回避,破解糞污綜合利用難題迫在眉睫、必須正視。圍繞如何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泅縣根據自身實際,遵循畜禽糞污處理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和綜合利用優先的原則,利用現有條件,尋求種養結合的綠色低碳循環模式攻關,積極在全縣推廣相關技術,主要有實施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示范創建活動、沼氣工程項目、推廣微生物發酵床養殖技術和畜禽糞便轉化有機肥等形式,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率和污染物達標排放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實際推動過程中,還存在著主體認識不夠、技術模式不成熟、污染減排手段少等問題,本文著重就我縣種養結合綠色低碳循環模式攻關提出對策與建議,以供參考。
種養結合;低碳循環模式;對策和建議
1.1 種植業生產情況
種植業以小麥、玉米、大豆、山芋、花生等農作物為主。常年產小麥4億kg,玉米2億kg,薯類10億kg,豆類4000萬kg,稻谷1億kg,花生9000萬kg,2015年實現糧食總產85.9萬t,實現農業總產值93.7億元。設施農業面積0.27萬hm2,其中設施蔬菜0.15萬hm2,設施瓜果0.12萬hm2。全縣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定的企業達12家,產品24類47個;獲綠色食品認證的企業6家,產品14個,獲“三品一標”認證的生產基地面積達0.7萬hm2。
1.2 養殖業生產情況
我縣是傳統畜牧水產養殖大縣,養殖品種主要有豬、羊、家禽以及水產品養殖。2015年全縣生豬存欄56.74萬頭,出欄88.72萬頭;牛存欄4.97萬頭,出欄5.8萬頭;山羊存欄48.42萬只,出欄79.2萬只;家禽存欄1400萬只,出欄1600萬只;實現肉類總產13萬t,禽蛋產量3.2萬t;培育農業部和省市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場17個,養殖大戶1139戶,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組織235個,成立現代畜牧產業聯合體9個,認定養殖家庭農場596家,打造畜產品品牌20多個。
2.1 推進產業布局優化
一是實施糧食生產三大行動示范試驗。鞏固建設泗縣現有11個農業部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力爭到2017年在每個鄉鎮各建設一個小麥、玉米(或大豆)千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全縣達到32個千畝高產創建片。二是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獸醫衛生防疫條件的要求,結合泗縣長遠發展規劃,確保泗縣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設定畜禽養殖業禁養區:泗縣城區方圓104km2范圍以內及城鎮工業園區、居民永久性定居點、鄉村集鎮、鄉鎮村自來水廠、貫穿縣域境內的大河、大溝縱深500m范圍內禁止從事畜禽養殖。
2.2 實施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
在全縣建設16個糧食綠色增產攻關示范片,16個糧食綠色增產攻關示范村和20個糧食綠色增產攻關示范場。除了省級確定的6個糧食綠色增產攻關示范片(村、場)外,另外在全縣貧困村建立46個示范片。重點用于推廣應用優質專用特色品種、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有機肥或新型肥料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等施肥技術以及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使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綠色防控藥械推廣和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采購烘干設備等方面補助。
2.3 實施畜牧綠色低碳循環模式攻關
以泗縣強英鴨業集團為龍頭,利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采取“統一供應鴨苗、統一配送飼料 、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防疫 、統一保底價回收”的“五統一”的模式進行管理,實行種養結合模式,在7個鄉鎮、8個行政村建立11個種養結合示范區,每個示范區培育8~10個示范主體。由強英鴨業集團與糧食種植示范區簽訂飼料原糧收購合同,統一飼料加工,并統一向肉鴨養殖示范體配送飼料,肉鴨養殖示范體所產生的廢棄物統一建設發酵堆糞場,統一回收加工生產有機肥料,有機肥料作為還田施肥,提高糧食產量,實現“種、養、加”一體化循環。
2.4 實施蔬菜綠色增效種養結合模式攻關
以神州綠棚太空蔬菜育種基地為中心,打造墩集、泗城、長溝萬畝蔬菜產業帶。到2017年,建成1個占地33.33hm2的太空蔬菜育種基地,建成集約化育苗中心1個,墩集整村推進草莓種植發展到333.33hm2,泗城蔬菜基地面積達到666.67hm2,長溝鎮集中連片設施蔬菜面積達到53.33hm2,草廟鎮油桃發展到66.67hm2。所有蔬菜產業帶實行種養結合,種養所占土地與示范區養殖圈舍面積比按10:1進行地(場)消化糞污,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力爭到2017年培育出3個綠色蔬菜品牌,4個無公害菜品牌。
2.5 實施林果綠色增效種養結合模式攻關
以泗城鎮慧佳農業生態園、汴河園林、泗城鎮碧云天瓜果采摘園、宏平葡萄采摘園、草廟通海村干雜果采摘園、墩集石梁河村草莓采摘園為示范,圍繞“綠色、生態”種養結合模式,強化與養殖場對接,采用糞污發酵后施肥、澆灌,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同時規范養殖場糞便生態發酵、規模場程序化免疫、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綠色養殖技術,實現飼料中有害物質零添加、畜禽糞污零排放、病死動物零入市要求。
2.6 探索“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建成縣域生態農業大循環1個,示范園區農業生態中循環2個,企業生態農業小循環若干個。大循環就是全縣集中建設有機肥加工廠1座,年加工有機肥1200t,完成全縣畜禽糞污的收集、加工和還田施肥。中循環就是以強英鴨業產業聯合體和新聯禽業產業聯合體為示范園區,開展“種、養、加”農牧結合互利模式,實現區域生態農業中循環。小循環就是以每個養殖場為單元,開展建設廢物堆集場、沼氣處理池、貯液池等模式,糞污實行就地(場)消化,種養所占土地與示范區養殖圈舍面積比按10:1進行地(場)消化糞污,一點帶面,推動全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2.7 引導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建種養環境友好型農作制度
以產業聯合體、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抓手,強化對農業經營主體的“資源—廢棄物—再生資源”產業循環模式的技術指導、扶持和服務,通過宣傳培訓、示范帶動、項目支持、銀企對接、動態管理等手段推廣種養結合利益聯結模式,遵循“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規模、種養結合”和“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節水養殖、循環利用”的種養結合農業循環原則和技術措施,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3.1 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農委、縣畜牧局、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環保局、縣科技局、縣水利局、縣農機局、縣林業局等相關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泗縣種養結合低碳循環攻關領導小組,為發展種養結合農業循環提供組織保障。
3.2 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本著“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捆綁使用”的原則,打破條塊限制,按要求進行整集中統籌安排使用,做大財政資金投入規模,提高使用效益。二是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改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方式方法,探索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和農機、房屋、規模化養殖場、園林等產權及有形資產的質抵押貸款,促進農村資源、資產向資本轉化,助力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縣創建工作。
3.3 強化技術支撐
采用“外引、內聯”方式,整合縣內外科技人才,組建技術服務團隊。對外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先進科技成果和高端科技人才資源優勢,為創建工作提供技術服務支撐,對內整合縣直部門科技人才組建技術服務組,負責技術指導。
3.4 加強監管,突出績效考評
貫徹監理制度,保證工程質量;細化報賬制度,保證資金的規范使用;落實管護制度,成立管護組織,落實管護人員,籌集管護資金,保證工程長久運行;善用監督制度,真正發揮群眾監督員的制定目標責任制,對成員單位進行考核。
3.5 多措并舉,發揮示范帶動效應
一是強化產品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的標準化管理,帶動示范主體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引導培育一批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專業合作組織。二是完善組織模式,采取“示范縣+示范區+示范主體+農戶”的帶動服務模式,通過各方簽訂合同,在明確各方經濟責任的基礎上,以直接的業務往來向帶動戶提供服務的一種經營方式,實現帶動效應。
[1] 孟祥海.中國畜牧業環境污染防治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4.
[2] 張美華.畜禽養殖污染的環境經濟學分析——以密云縣為例[D].首都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