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性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狀況及危險因素分析
王新有1, 禹康2, 郭新紅1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 血液病中心三病區; 2. 感染性疾病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關鍵詞:惡性血液病; 醫院感染; 病原菌; 白細胞; 中性粒細胞
惡性血液病為一種起源于造血系統的疾病,患者通常自身造血及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放、化療對骨髓造血及免疫功能的抑制,機體防御機制和免疫系統遭到進一步破壞[1], 極易引發醫院感染。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對疾病的治療手段已有突破性進展,但醫院感染的發病率卻未能有效控制[2]。有報道[3]指出,目前嚴重感染已經成為惡性血液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醫院感染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本研究通過對惡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分布特點及其危險因素進行總結分析,為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住院的惡性血液病患者314例,均經臨床、血常規、骨髓細胞學、細胞組織學染色、遺傳學或病理學診斷檢查,符合血液病診斷標準[4]。其中男174例,女140例;年齡11~77歲;急性髓細胞白血病136例,急性淋巴白血病85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26例,多發性骨髓瘤24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惡性組織細胞病各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9例,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8例,混合細胞白血病4例。
1.2方法
采用醫院感染專率調查表,詳細記錄314例次惡性血液病患者的年齡、性別、住院時間、疾病類型、化療情況及各種侵襲性操作等,一旦患者出現醫院感染可疑癥狀,及時獲取相應標本進行微生物培養,并及時填寫醫院感染登記表。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感染發生與患者性別、年齡、住院時間、感染部位的關系;分析病原菌種類、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等與醫院感染的關系。醫院感染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判斷[5]。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包對獲得數據進行處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惡性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
314例患者共計有81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為25.80%(81/314)。其中,男性感染率26.44%(46/174), 女性為25.00%(35/14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60歲的老年患者感染率為51.58%(49/95), <60歲的患者感染率14.61%(32/21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7~20 d感染率為9.52%(4/42), 21~30 d為23.81%(35/147), >30 d者為33.60%(42/1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惡性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共34例,占41.98%(34/81), 消化道及肛周均為9例(9/81, 11.11%),血液系統感染及皮膚軟組織均為7例(7/81,8.64%),泌尿道6例(6/81, 7.40%),中心靜脈導管4例(4/81, 4.94%),感染灶不明5例(5/81, 6.17%)。
2.3病原菌分布
81例醫院感染者共檢出病原菌菌株37株,標本類型為痰、血、穿刺液、咽拭子、尿,便等。革蘭陰性菌22株(59.46%): 大腸埃希菌11株(29.73%)、肺炎克雷伯桿菌4株(10.81%)、銅綠假單胞菌3株(8.11%)、鮑曼不動桿菌2株(5.41%)、陰溝腸桿菌及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各1株(2.70%); 革蘭陽性菌11株(29.73%),其中屎腸球菌4株(10.81%)、表皮葡萄球菌3株(8.11%)、金色葡萄球菌2株(5.41%)、緩慢葡萄球菌及溶血葡萄球菌各1株(2.70%);真菌4株(10.81%)。
2.4感染發生率與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計數的關系
化療后白細胞計數≤2×109/L的患者,感染發生率為41.78%(33/79), 2~4×109/L者感染率為21.90%(30/137), ≥4×109/L者為18.37%(18/9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中性粒細胞計數,≥1×109/L者感染發生率為14.06%(9/64),0.5~1×109/L者為21.01%(25/119), <0.5×109/L者為35.88%(47/1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惡性血液病患者通常自身免疫功能弱,加之其需要接受大劑量化療、造血干細胞移植及其他免疫抑制劑治療[6], 大部分惡性血液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低下的問題,而導致惡性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增加[7-8]。由于其免疫抑制、粒細胞缺乏,感染灶常無法局限,發生感染時局部癥狀不典型[9], 且一旦發生感染,往往進展快,病情重,臨床醫生經常難以找到感染部位,早期確診困難,病死率高。細菌培養結果最快也需24 h以上,因此掌握醫院感染的常見部位,有利于臨床醫生在取得標本培養結果前,對患者病情迅速做出正確判斷,采取有效治療措施,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提高患者生存率。
本研究314例患者中有81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為25.80%, 而≥60歲的老年患者感染率明顯高于<60歲的患者,且隨著住院時間的延加,發病率明顯增加。有研究[10]結果顯示,中國惡性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最低為17.05%, 最高為68.89%, 老年患者更高,可達88.46%。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紊亂,生理防御能力低下,而反復化療使其中性粒細胞進一步減少,功能缺陷,大大增加內源性的感染概率[11]。住院時間與感染率密切相關,而感染的發生還會導致住院時間的進一步延長。因此應盡可能縮短住院時間,避免因感染而延誤化療的正常進行。
本研究81例醫院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達41.98%, 其次為消化道,根據痰、血、穿刺液、咽拭子、尿,便等標本細菌培養結果顯示,革蘭陰性菌比例最高,其次為革蘭陽性球菌及真菌,這與文獻報道[12]一致,因此積極預防內源性感染意義重大。而內源性感染多數是多重耐藥條件致病菌,同時感染發生癥狀不典型,多種細菌混合感染概率高,難以確認主要致病菌,所以在臨床上對于僅有發熱征象,而無明顯感染灶患者,要高度懷疑感染的可能。
本研究顯示白細胞計數≤2×109/L組感染率明顯高于2~4×109/L白細胞組,其又進一步高于白細胞數4×109/L組。中性粒細胞計數從1×109/L降至0.5×109/L及以下時,感染率從14.06%增至35.88%(47/131)。正常數量及質量的粒細胞為機體抗感染的必要條件。由于惡性血液病患者多數白細胞存在有質或量的異常,大劑量化療加重對骨髓的抑制,白細胞數下降迅速。因此對于存在粒細胞缺乏者,應盡早應用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減少粒細胞缺乏癥者的感染率,提高其生存率。
參考文獻
[1]Salih Z, Cavet J, Dennis M,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for mortality with fungal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and non-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 South Asian J Cancer, 2013, 2(4): 220.
[2]楊祖耀, 詹思延, 王波, 等. 中國血流感染住院病死率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J]. 北京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10, 42(3): 304.
[3]王舒莉, 崔渤莉, 孟月生, 等. 惡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13): 3182.
[4]張之南, 沈悌. 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157.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 中華醫學雜志, 2001, 81(5): 314.
[6]羅洪強, 傅佳萍, 蔣景華. 惡性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及預防控制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 24(5): 1171.
[7]Marta D, Stefania F, Gianfranco S, et al. G-CSF treatment of 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 reverses neutropenia but does not correct the underlying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the neutrophil in defending against microorganisms[J]. Blood, 2014, 109(11): 4716.
[8]Gedik H, imek, Funda, Kantürk A, et 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which is more fatal-cancer or resistant pathogens[J]. Ther Clin Risk Manag, 2014, 10(4): 743.
[9]Panomket P, Thirat S, Wanram S, et al.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with reduced susceptibility to vancomycin in Sanprasitthiprasong Hospital[J]. J Med Assoc Thai, 2014, 97(suppl 4): S7.
[10]郭淑利, 田紅旗, 王慧睿. 血液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4): 862.
[11]李超. 老年血液病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26): 111.
[12]趙敬煥, 劉迪, 李亭, 等. 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析[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2, 12(5): 384.
中圖分類號:R 714.2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5-167-02
DOI:10.7619/jcmp.201605060
通信作者:郭新紅, Email: guoxinhong222@sina.cn
基金項目:中國高校醫學期刊臨床專項資金(11524322)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