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宏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 江蘇 如皋, 226500)
?
不同手術時機對黏連性小腸梗阻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顧宏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院, 江蘇 如皋, 226500)
關鍵詞:黏連性小腸梗阻; 手術時機; 臨床療效; 并發癥
黏連性小腸梗阻主要為腹腔內腸黏連而引發的腸道內容物通過受阻,患者經常出現腹痛、腹脹與排便障礙等胃腸道癥狀[1],部分病例經保守治療后相關癥狀會逐漸消失,但大部分患者仍出現保守治療無效或治療后反復發作等情況[2],仍需采用外科手術方式治療。多項臨床研究[4]已證實,腹腔創傷與手術對黏連性小腸梗阻具有促進作用[3]。本研究比較不同手術時機治療黏連性小腸梗阻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48例黏連性小腸梗阻患者,根據入院至手術時間將其分為A組45例、B組65例與C組38例。A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19~74歲,平均(46.2±9.4)歲,存在腹部手術史39例,病情反復發作18例;B組中男36例,女29例,年齡21~75歲,平均(46.5±9.1)歲,存在腹部手術史55例,病情反復發作26例;C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20~72歲,平均(45.8±9.7)歲,存在腹部手術史32例,病情反復發作15例。各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 ① 具有明顯胃腸道癥狀表現; ② 經腹部檢查表現腸腔積液、積氣與氣液平面[5]; ③ 術中證實腹腔黏連誘發小腸內容物通過受阻; ④ 具有手術治療指征:病情進展迅速,合并彌漫性腹膜炎或腸絞窄,保守治療3 d以上病情無好轉。排除標準: ① 合并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癥; ② 無全身性感染等情況。
1.2方法
所有患者手術前均開展保守治療,持續完成灌腸、胃腸減壓、靜脈營養支持等措施,合并嚴重腹脹癥狀患者聯合應用生長抑制素以緩解胃腸消化液進一步分泌。術前積極開展胃腸造影檢查,判定梗阻具體位置以及梗阻誘發原因。采用黏連松解手術方式,行硬膜外麻醉,根據患者小腸梗阻病情給予適合的手術方案,其中103例接受單純黏連松解術,37例采取纖維黏連條索壓迫切除術,8例開展部分切除吻合術,術中關閉腹腔時對腹腔行等滲鹽水沖洗,術野行大網膜覆蓋并留置引流管。
1.3觀察指標
根據手術后癥狀與檢查評估臨床療效: ① 治愈:術后臨床癥狀均消失,腹部影像學檢查無異常,小腸造影表現腸管通暢; ② 好轉:術后多數癥狀均獲緩解,腹部影像學檢查與小腸造影檢查均有所改善; ③ 無效:術后臨床癥狀與檢查結果均無改善[6]。記錄患者術后死亡率、局部感染發生率及全身感染發生率等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與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組中治愈38例,好轉5例,治愈率為84.4%,死亡1例(2.2%); B組中治愈54例,好轉8例,治愈率為83.1%,死亡2例(3.1%); C組中治愈32例,好轉4例,治愈率為84.2%,死亡1例(2.6%)。3組臨床治愈率與死亡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A組術后發生淺表切口感染2例,深部切口感染1例,傷口裂開1例,腹腔膿腫0例,術后局部感染發生率為8.8%;B組術后發生淺表切口感染11例,深部切口感染4例,傷口裂開2例,腹腔膿腫1例,術后局部感染發生率為27.7%; C組術后發生淺表切口感染7例,深部切口感染1例,傷口裂開2例,腹腔膿腫1例,術后局部感染發生率為28.9%。B組與C組患者術后局部感染發生率均顯著高于A組(P<0.05)。A組術后發生泌尿系統感染1例,肺部感染4例,膿毒性休克0例,膿毒癥1例,全身性感染發生率為13.3%; B組術后發生泌尿系統感染3例,肺部感染5例,膿毒性休克1例,膿毒癥2例,全身性感染發生率為16.9%;C組術后發生泌尿系統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膿毒性休克1例,膿毒癥1例,全身性感染發生率為13.1%。3組患者的術后全身性感染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外科手術是黏連性小腸梗阻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7],臨床中約80%患者均會由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而采用手術治療方案[8],術后患者病情改善效果顯著,但通常均伴有不同程度并發癥發生[9-10]。世界急診外科指南[11]建議單純黏連性小腸梗阻患者的保守治療時間可延續72 h,東方創傷外科學會也提出其保守治療時限可達3 d以上,而患者的最佳手術時機仍缺乏準確定論。本研究將不同手術時機患者的預后療效與并發癥情況進行了全面比較,發現入院至手術時間不足36 h、36~72 h與72 h以上患者的臨床治愈率、死亡率以及全身性感染發生率比較均無明顯差異,但早期手術治療的A組患者的淺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傷口裂開及腹腔膿腫等局部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其他2組。作者認為盡早開展手術治療可避免手術局部感染情況的發生,當手術推遲36 h以上,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會顯著提高,與曾日明等[12]、方育等[13]報道結果基本一致。
目前,術后新發黏連情況是影響黏連性小腸梗阻手術開展的主要問題,部分醫師不倡導手術治療也正是基于對術后黏連復發的思考[14],進而有效評估臨床手術指征是保證合理手術時機與預防并發癥發生的基本要求。針對確切存在絕對性指征患者可直接開展外科手術,而未見絕對性指征則需經口服水溶性造影劑完成胃腸造影檢查,明確其結果后對臨床診斷與手術治療均具積極作用,國外學者Ceresoli等[15]也提出水溶性造影劑在黏連性小腸梗阻診治過程中均可發揮良好效果。本研究患者術前均行造影檢查,作者認為經胃腸造影檢查24 h內未見相關癥狀改善,便可立即開展手術,以避免延遲手術時機而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Kulvatunyou N, Pandit V, Moutamn S, et al.A multi-institution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Clinical an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redictors of which patients may require early surgery[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5, 79(3): 393-398.
[2]滕旭, 林貴鋒, 曾煒謙.影響黏連性小腸梗阻遠期療效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 2013, 12(5): 713-715.
[3]李炳祿, 劉惠斌, 郭萬桃, 等.應用改良內置管小腸排列術治療廣泛黏連性梗阻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3, 22(3): 312-314.
[4]劉曉平, 蘇晉捷, 曾祥福, 等.泛影葡胺聯合早期腸內營養在黏連性小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J].江西醫藥, 2014, 49(2): 127-129.
[5]尹合坤, 李聯杰, 李啟祥, 等.經口雙氣囊小腸鏡對不全性黏連性小腸梗阻的治療價值[J].廣東醫學, 2014, 35(9): 1373-1375.
[6]Misro A K, Kadoglou N.Contraindication and End Point of Gastrografin Trial in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Indian J Surg, 2015, 77(3): 251-257.
[7]韓耀華, 楊振江, 國世剛, 等.X線下治療黏連性不全性小腸梗阻的臨床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4, 23(8): 725-728.
[8]譚聲義, 李灼日, 周開倫.應用醫用創面膠行腸系膜固定小腸排列術治療黏連性梗阻: 附40例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4, 23(7): 1008-1010.
[9]邱招展, 林純潔, 歐世州, 等.腹腔鏡手術在黏連性小腸梗阻中的應用價值[J].浙江創傷外科, 2015, 20(1): 41-42.
[10]陳勁松, 黃炯強, 雷建, 等.泛影葡胺在急性黏連性小腸梗阻治療中的作用[J].廣東醫學, 2015, 36(6): 940-941.
[11]董江楠, 蔡曉燕, 喬德林, 等.經鼻插入型腸梗阻導管治療黏連性小腸梗阻的臨床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5, 24(5): 430-433.
[12]曾日明, 楊春艷.急性黏連性小腸梗阻的手術時機及指征[J].中國社區醫師: 醫學專業, 2012, 14(26): 93-94.
[13]方育, 曹鋒, 李嘉, 等.黏連性小腸梗阻手術時機的探討[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5, 30(2): 108-110.
[14]Timofeev M E, Breusenko V G, Shapoval'iants S G, et al.Lapar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arly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fter gynecological surgery[J].Khirurgiia (Mosk), 2015, 19(3): 52-60.
[15]Ceresoli M, Coccolini F, Catena F, et al.Water-soluble contrast agent in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value[J].Am J Surg, 2015, 19(12): 424-429.
收稿日期:2016-03-20
中圖分類號:R 57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13-119-02
DOI:10.7619/jcmp.2016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