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四川省蒼溪縣橋溪鄉畜牧獸醫站
?
豬蛔蟲病的防治體會
高偉/四川省蒼溪縣橋溪鄉畜牧獸醫站
1.案例一:散養戶青貴先,養殖12頭育肥豬,來源是從外地購入斷奶仔豬,35 kg左右時,發現個別豬有嘔吐、咳嗽、拉稀現象,飲食欲沒有明顯變化,使用口服土霉素可溶性粉和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后不見好轉。經臨床檢查和糞檢蟲卵后,初步診斷為豬蛔蟲病,使用伊維菌素注射液進行驅蟲治療,皮下注射,一次量0.3 mg/kg體重,間隔10 d后,加強驅蟲一次。如果預計3個月后出欄,60 d后進行上訴驅蟲方式一次。驅蟲一周內,每天及時清理糞便,清掃圈舍,避免豬只接觸感染性蟲卵。實施防治方案后,畜主反饋信息:驅蟲一周后,發病癥狀消失。
2.案例二:金龍村生豬規模養殖場,110日齡育肥豬群中有咳嗽、嘔吐現象,存在拉稀現象,養殖戶發現糞便中有白色、長度約20 cm的線狀異物,豬群中其他情況為發現異常。經現場診斷和實驗室診斷,確定該豬群感染了豬蛔蟲。提供了治療和驅蟲程序。治療方法是,注射多拉菌素注射液,肌內注射,一次量0.3 mg/kg體重。同時建議每年對豬群進行定期檢查糞便中蟲卵類型及數量,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驅蟲,或每年對全群種豬定期驅蟲3~4次,仔豬斷奶后驅蟲一次。經治療后,豬群穩定,只有3只僵豬出欄期延后。
3.案例三:某規模化養殖場,育肥豬群被毛粗亂,皮膚發白。經臨床檢查,采集血液和糞便進行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糞便中蛔蟲卵為800個/g糞便,給該豬場育肥豬群進行實施防治措施,進行緊急驅蟲,使用伊維菌素混飼,每日每1 kg體重0.1 mg。連用7 d。投藥1個月后,場長介紹,育肥豬被毛光澤,采食量有所增加。
1.流行病學。仔豬蛔蟲病較多見。在豬場廣泛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蛔蟲的生活史簡單;繁殖力強,產卵數多;蟲卵對各種外界環境因素的抵抗力強。
蛔蟲的生活史簡單,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溫度和干燥對蟲卵的影響較大,在室內的低溫環境和缺氧的環境下仍能存活。在28℃~30℃時,只需10 d左右即可發育成第一期幼蟲。在疏松濕潤的耕地或園土中一般可以生存2~3年之久。但在熱帶砂土表層3 cm范圍內、夏季太陽光直射下,數天內死亡。一般只有在糞便表面的蟲卵才能發育。煮沸的3%~5%熱氫氧化鈉溶液能殺死蟲卵。
從檢查糞便中的蟲卵數量估計,每條此蟲每天平均產卵10萬~20萬粒。蟲卵具有的四層卵模結構可以保護胚胎不受外界各種化學因素的影響,具有保持內部濕度和阻止紫外線透過的作用,而且蟲卵的全部發育過程都是在卵殼內進行的,增加了感染性蟲卵在自然界的積累。
2.臨床癥狀。臨床表現隨豬日齡、體質、感染等情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一般3~6月齡的豬感染后的病情比較嚴重;成年豬具有較強的免疫力,能耐受一定數量蟲體的感染,不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感染較嚴重的豬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異嗜、營養不良、貧血、被毛粗亂等癥狀,有的仔豬稱為僵豬,還可表現咳嗽、嘔吐、流涎和拉稀等癥狀。有的病例1~2周癥狀轉輕,也有的病例漸漸虛弱、最終死亡。
3.實驗室診斷。確證本病主要靠糞便檢查法觀察到一定數量的蟲卵結合剖檢在小腸內觀察到大量的蟲體具有診斷意義,針對兩個月內的仔豬確診本病需要結合呼吸系統的癥狀和病變進行診斷,病理剖檢時,在肺臟見有大量出血點,進行幼蟲分離法處理后觀察到大量的蛔蟲幼蟲具有實際的診斷意義。
4.藥物防治。使用敏感性的驅蟲藥進行預防性驅蟲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常用的驅蟲藥有伊維菌素、左咪唑、多拉菌素、丙硫咪唑等,本文中主要使用了伊維菌素和多拉菌素,均收到明顯效果。豬場可根據流行情況每年進行1~2次驅蟲、產前驅蟲、斷奶后驅蟲等,制定適合本場的驅蟲程序,盡量做到一次驅多類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