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定邦
(廣元市蒼溪縣亭子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廣元 628467)
土雞放養的飼養與管理
龔定邦
(廣元市蒼溪縣亭子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廣元 628467)
土雞養殖是致富好項目,發展土雞養殖必須要掌握基本的管理和飼養技術,就適宜放養土雞的環境條件和放養土雞的飼養與管理兩個層面,就土雞放養的飼養與管理作要點闡述,以供參考和借鑒。
土雞;飼養;管理
土雞養殖是致富好項目,一只飼料雞半年成熟,入村的收購價不過40元左右,除去飼料錢,農民掙不了幾個錢。而一只散養一年的土雞,一品一家的收購價80元,翻了一番。文章就土雞放養的飼養與管理做要點闡述,以供參考和借鑒。
2.1 適宜放養土雞的環境條件
適合土雞放養的條件,安排在山地、坡地、經濟林地等均可。而且,放養地必須遠離居民區、場礦區、交通主干道等等。坡地坡度不能過大,30°左右即可。同時,確保周邊有潔凈的水源、池塘等。林地要求避風向陽,無污染,無獸害,地勢干燥,樹齡在3~5年。確定的放養地,同時用舊魚網、纖維網等隔開,同時,供給健康、潔凈的飲水。大田同樣可安排放養雞群,玉米地、高粱地等高秸稈地為最佳放養地。
2.2 放養土雞的飼養與管理
放養土雞分育雛和放養兩階段。
2.2.1 育雛期飼養管理
(1)育雛前準備
育雛前制定計劃,包括育雛數、時間、疫苗、藥品等等。
育雛設備的維修,接雛前兩周,檢修門窗、供溫設備、照明設備等等。
育雛消毒工作,接雛前一周,清掃育雛舍,沖洗、消毒,關閉雞舍待用。
溫控和飼料,接雛前2d,育雛舍溫度升至30~32℃。準備好足量的飼料,飲水器,育雛專用飼料等等。
(2)土雞育雛技術
①飲水
溫開水30℃,加入氟哌酸(或其他抗菌藥)、葡萄糖、電解多維等等。頭周堅持飲服5%的糖涼開水,之后自由飲服。飲水應潔凈衛生,飲水器早晚各沖洗1遍。
②開食
雛雞入舍飲水后2h左右,在塑料布或料盤上撒雛雞專用全價飼料,每2h撒1次,每次喂量以基本吃完為準。白天每次喂八成飽,晚上最后一次喂足。
③溫度
土雞體溫調節能力差,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由此,必須通過人工加溫的方式,確保土雞適宜的飼養環境。關于保溫的方法,各地情況不同而略有差異。常用的保溫方法,有火坑保溫、煙道保溫、火爐升溫、紅外線燈育雛等等。
④濕度
1~7日齡相對濕度為65~75%,2周齡以后50~60%,切忌潮濕。南方空氣濕潤,應通過加強通風、更換墊料來降低濕度。
⑤光照
控制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第一周光照時數為23h,光照強度為40lx;第二周光照時數減為16h,光照強度為20lx;15日齡后每周減少1~2h,到16~18周齡每日光照時數保持在9~10h。
⑥通風
做好保溫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季節的變化,加強通風管理。嚴格通風,最起碼的標準,進入雞舍聞不到有氨臭的味道。
⑦飼養密度
根據養殖情況,嚴格控制飼養密度。通常情況下,網上平養1~2周,40只/m2;3~4周,25只/m2;5~6周,15只/m2。地面厚墊料平養,可酌情增減飼養量。
⑧消毒
嚴格消毒流程,每周至少帶雞消毒2次。進出口設置消毒池,及時更換消毒藥液。根據流行病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2.2 放養期飼養管理
(1)放養設施
確定放養地后,本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簡便節約的原則,場地周邊搭建簡易的棚舍。棚寬5m,長度依雞群大小而定(容雞15只/m2),棚頂中間高1.8~2m,前后墻高1m左右。棚頂上先覆蓋一層油氈,油氈上面覆蓋一層茅草或麥秸,草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防水保溫。
(2)放養密度安排
放養密度依據場地大小而定,通常情況下,每放養100只約占0.067hm2的面積。適宜的放養日齡,夏季最佳30日齡,春季最佳45日齡,冬季最佳50~60日齡。而且,公雞放養3個月后,體重在1.5~2kg之間即可上市。最佳放養季節,為春末夏初。此時,氣候適宜,風力適中,可接受光照時間充足,更有利于放養雞群的生長發育。放養蛋雞的話,最好安排在春季,如此當年的9~10月份開產,有效產蛋期達1年之久,能更好地彌補冬季市場蛋資源緊缺的問題,相對經濟效益要好很多。當然,其他季節安排也可。但是,效益相對較差。
(3)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放養前的準備工作,包括:①消毒,雞棚下地面需平整,同時,噴施生石灰水消毒液,清滅致病菌。②鋪墊墊草,墊草要干凈,無霉變,松軟,而且,干燥,吸水性強。墊草種類盡量就地取材,以鋸末、谷類、干樹枝等為最佳。③準備飲水器、食槽,飲水器確保每100只配一個8kg的塑料飲水器,飼槽確保每只雞設置一個3cm寬的采食槽,或,塑料桶替代即可。④淘汰殘次雞,篩選擬上山的山雞,淘汰殘次、體弱、有病的山雞。⑤早期準備飼料誘食,即使放養期間,同樣需采食飼草,滿足其基本的養分補給。后期,逐漸過渡到以覓食為主。
(4)放養訓導工作
為確保小雞盡早適應放養覓食的習慣,雛雞經脫溫后,即可安排進入放養階段。小雞轉入山林開始,每天的早上至少安排2人,配合著進行引導訓練。通常情況下,一人在前吹哨拋灑食物誘食,另一人雞群后驅趕,直到雞群全部進入放養林地。早期為強化誘食效果,每天中午林地可補哨1次。同時,注意及早趕出,及早歸舍,嚴控活動范圍。傍晚時分,用同樣的方法,誘導歸舍訓練。一般情況下,經1周時間的訓練,雞群就能養成“吹哨—覓食”的條件反射,能大大提升放養雞群的管理效率。
(5)放養雞的補飼
注意補飼,多少應依據飼料資源多少而定,本著“早上少喂,中午補喂,晚上喂飽”的原則,滿足雞群基本的養分補給。
晚上補飼期間,可在放養地周邊放置幾盞照明燈,如此雞群采食的同時,可誘使昆蟲四面八方聚集過來,可被雞群當作晚餐食用。
為節省飼料開支,滿足雞群蛋白的補給。建議人工繁育蚯蚓、地鱉蟲等,盡量確保成本低,來源廣泛,成本而且要低。
[1] 徐可玲,王明章.淺談林下土雞養殖技術[J].中國畜禽種業,2014,(1):129-130.
[2] 粵良輔.土雞林下養殖法[J].農家之友,2012,(4):50.
[3] 秦虹,李從軍,朱成東.石棉縣發展林下養殖草科雞的思考[J].四川畜牧獸醫,2012,(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