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祥君
(遼寧省鳳城市沙里寨鎮農業站,遼寧鳳城 118127)
冬季斷奶仔豬提高成活率的措施
關祥君
(遼寧省鳳城市沙里寨鎮農業站,遼寧鳳城 118127)
豬場的悲哀是母豬不產仔,而最大的悲哀是產仔卻養不活。調查表明,大部分豬場仔豬死亡率都比較高。部分豬場產房死亡率較高,更多的豬場產房成活率可以達到97%,而保育的成活率只有約93%(目標成活率為98%以上)。仔豬在斷奶前非常健康,可一斷奶,開始出現毛松、腹瀉、消瘦,進而出現毛長蒼白、關節腫脹、呼吸困難、神經癥狀等,最終死亡或變成僵豬。部分老板舍不得淘汰此類病殘豬,由于病殘豬長期往外界排毒,造成整個豬場健康度下降、疫病多發,而造成更大的損失。
仔豬;健康度;疫病多發
針對以上問題,特指出幾點豬場常見的保育仔豬管理誤區,并提出如下建議:
提高仔豬斷奶后成活率最關鍵的指標為仔豬補料教槽情況,如果仔豬斷奶前學會了吃教槽料,就算仔豬斷奶時只有6kg,仔豬斷奶后的成活率也會明顯提高,且斷奶不容易出現腹瀉掉膘,能持續性的生長,全程料肉比也會下降,而母豬相對提前到23日齡左右斷奶,能提高母豬的群體年產胎次,提高母豬的年生產力,縮短母豬的非生產天數,大大提高豬場經濟效益。當然,不能絕對的采用23d斷奶的方法,斷奶時必須考慮仔豬健康度、仔豬大小、仔豬采食情況、母豬胎次、母豬膘情、天氣變化、欄舍周轉、疫情等多方面因素。
針對斷奶仔豬的保健,一定要選擇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中藥提取物黃芪多糖、淫羊藿提取物和沒有免疫抑制的抗生素,如頭孢、復方阿莫西林等。大量豬場驗證表明:在斷奶時、7d后或是轉群時、換料時做好保健,仔豬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仔豬的均勻度和生長速度明顯改善;且不會影響保育時期的疫苗免疫效果,還能改善免疫應答、提高抗體整齊度和保護率。
仔豬在受到應激時對溫度的要求更高,所以仔豬斷奶和轉群時必須開啟保溫燈,蓋上保溫箱蓋,墊上保溫墊、木板等,使欄舍溫度相對斷奶前提高3℃,達到28℃,冬天更是重要;而很多豬場員工以為仔豬大了,不需要保溫了,以人對溫度的感覺來認為仔豬不冷,尤其是晚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仔豬斷奶后的前1個星期,晚上仔豬全部擠在一堆,相互壓著睡覺,這樣幾天下來,生豬必然發病,尤其健康狀況相對較差的仔豬。
仔豬斷奶應激,會造成仔豬的腸絨毛變短,飼料消化能力下降,而且仔豬一般1h左右吃一次奶,習慣少量多餐的吃食方式,可大部分豬場仔豬斷奶后,采用一天飼喂4餐的方式,極易出現飼料消化吸收不良,出現腹瀉、抵抗力下降,繼而感染副豬嗜血桿菌、圓環病毒等,出現關節腫脹、毛松、蒼白、消瘦、呼吸困難等問題。建議采用少量多餐飼喂方式,從早上起床,到晚上10點,每2d喂一次飼料,每次只喂8成飽,并在飼料中添加促進消化吸收的微生態制劑,如此,仔豬相對以前吃的飼料更多,也不會拉稀,仔豬的生長速度更快,轉入肥豬舍前10d,慢慢減少飼喂餐數,調整為一天飼喂2餐~3餐。
換料前,必須對仔豬的狀態進行檢查,在仔豬體重為10kg以上、飼料消化能力強、健康度高的情況下換料,能明顯降低仔豬換料應激造成的發病率;仔豬斷奶重較低和健康度較差時,需延長飼喂教槽料時間。換料需逐步根據生豬情況進行,不能采用一刀切式的3d換完,當仔豬糞便不成形時,停止繼續增加更換保育料的比重,并適當控制飼喂量,于飼料中添加防治腹瀉的硫酸新霉素(如桿菌消)等藥物。
一般在仔豬的發病初期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發現仔豬毛松、采食量低、精神差等情況時,立即進行隔離,加強保溫,由于保育仔豬主要感染細菌為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胸膜肺炎、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采用長效頭孢廣譜殺菌,在疾病初期注射治療效果顯著,所以,發現病豬時選擇注射長效頭孢,其對圓環病毒、藍耳病等也有較好的控制效果。同時,需補充多維和加強腸道健康維護。
[1] 孟凡霞.冬季提高斷奶仔豬成活率的關鍵措施[J].獸醫導刊,2014,(24):46-46.
[2] 苗鐵成.提高冬季斷奶仔豬成活率的措施[J].新農村:黑龍江,2013,(6):1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