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軍
(遼寧省瓦房店市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瓦房店 116300)
淺談牛口蹄疫的診斷方法及綜合性防治措施
董 軍
(遼寧省瓦房店市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瓦房店 116300)
牛口蹄疫屬于一種傳染性較強的疾病,具有危害大、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因此采用有效的治理措施來提高牛口蹄疫的免疫能力非常關鍵。本文簡單闡述了牛口蹄疫的流行特點、診斷方法、治療和預防措施,希望對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牛;口蹄疫;防治措施
口蹄疫(Aftosa)也被稱為“口瘡”,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會對偶蹄動物產生侵害。口蹄疫病毒傳播速度較快,曾經在世界范圍內暴發,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牛尤其是犢牛較容易感染口蹄疫病毒,一旦感染病毒,疫區的發病率就會達到 50~80%以上,因此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口蹄疫列為動物傳染病之首。
該病的病原為口蹄疫病毒,血清型有 A、O、C、亞洲 I 型、非洲Ⅱ型和非洲Ⅲ型等 7 個主型,各型又有若干亞型。各型之間無法互相免疫,但是他們的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是相同的。病毒對外界的抵抗能力較強,在低溫條件下病毒能夠保持數日不死;高溫對病毒有毀滅作用;病毒對酸堿非常敏感,1~2%的氫氧化鈉 、30%的熱草木灰 、1%~2%的甲醛溶液是良好的消毒藥。
牛口蹄疫的病毒可從患病牛的糞尿、乳汁、精液、淚液以及呼出的氣體中檢測到,病毒大量存在于水皰皮和水皰液中,個別患病牛在疾病康復8年后仍可從其唾液中檢測出病毒。牛口蹄疫病毒可通過健康牛直接接觸病毒包含物或者是間接接觸,經過消化道、呼吸道或者是破損的皮膚黏膜進行感染。該病流行比較猛烈,一旦有染病情況,可迅速在2~3 d內感染整個牛群。牛口蹄疫的發病率很高,但是病死率卻很低,一般不到總群體的1~2%。一年四季之中,夏季病發較為平穩,冬季較為多發,也是疾病防治的關鍵期。
此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4d,有的可以長達1周左右。病初體溫升高到40~41℃,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反芻減少,乳牛產奶量下降,流涎、很快就在唇內、齒齦、舌面、頰部黏膜、蹄趾間及蹄冠部柔軟皮膚以及乳房皮膚上出現水泡,也可能發生潰瘍,水泡破裂后形成紅色爛斑,然后糜爛逐漸愈合,愈合后形成瘢痕,蹄部發生病變以后,病牛表現為跛行,不愿站立和行走,如果護理不當,可能會引起并發感染,引起化膿、壞死、甚至蹄匣脫落。
犢牛患病時,多數看不到特征性水泡,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腸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極高。成年牛多呈良性經過,死亡率低,一般不會超過1~2%。如果僅僅是口腔發病,經一周左右即可病愈。當蹄部病變的時候,可能會延長至2~3周或者更長。有些病牛在愈合過程中,病情會突然惡化,全身衰弱,肌肉發抖,心跳加快、站立不穩,最后因心肌麻痹而死亡,這種類型稱為惡性口蹄疫,死亡率可達20~50%。
目前,牛口蹄疫的診斷依據主要是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等。通過這些依據可以初步確定感染的疫病是否為口蹄疫。但是,口蹄疫病毒有許多種,為了準確掌握所患口蹄疫類型而進行針對性治療,可以收集患病區域的皮膚或分泌液,送到專門的實驗室進行檢驗。在送到實驗室之前,可將采集物置于50.0%甘油、生理鹽水溶液中,并及時送到實驗室鑒定病毒類型。如果牛已經到了恢復期,則可取牛血液,分離出血清,運用瓊脂擴散實驗來鑒定病毒類型。
加強牛的日常飼養管理,定期做好相關衛生防疫工作,對圈舍、飼養工具等其他接觸物定期消毒,預防病毒蔓延。如果牛出現口蹄疫病癥,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并對相關設施消毒處理,對病死牛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發病場地需全面消毒,直至 7d 內無新病例出現方可放入健康牛。
為了減少牛口蹄疫疾病的傳播并減少對養殖戶的經濟損失,要加強對牛的檢疫,并密切關注周圍疫情發展動態。避免從疫區引進種牛、小牛或者其他易感牲畜。對于存在病毒威脅的疫區牛,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對于已經患口蹄疫疾病的病牛,則需采集樣品送檢判斷病毒類型,便于制定治療方案。
牛口蹄疫的治療病牛發生口蹄疫后通常經過 10~14 d可自愈。為了幫助病牛早日康復,縮短病程,防止繼發感染導致死亡,要對病牛進行隔離處理并進行治療。
治療口腔、舌面病變潰瘍時,可用0.1~0.2%高錳酸鉀液或或 1%的明礬或 2%醋酸溶液進行清洗,清洗后涂抹3%紫 藥水 、碘甘油 、冰硼酸或青黛散等。病牛乳房處理采用 0.1%高錳酸鉀溶液或 1~2%來蘇爾水或 0.1%新潔爾滅溶液清洗乳區。如果奶牛患口蹄疫,擠完奶后在病變區域涂抹 10%磺胺膏或抗生素軟膏。病牛蹄部處理先用 1%的硫酸銅或 3%來蘇爾水清洗,清洗后涂擦 10%碘酊或松餾油。如果病牛蹄部患病嚴重,可對蹄部扎上繃帶,2d 處理一次。其次制作長 1.5~2m、寬 1~1.5m、高20~25cm 的藥浴池,內盛 1% 福爾馬林或 1%硫酸銅溶液,每天讓病牛蹄部藥浴 1~2 次,持續 5~6d。對于惡性口蹄疫牛,患部涂藥后可注射強心劑和滋補劑(如安鈉鉀、葡萄糖鹽水等)。
[1] 張榮彬.牛口蹄疫的流行特點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