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貴
(中江縣雙龍鎮畜牧獸醫站 ,四川中江 618103)
用驅蟲法治耕牛“肇皮癀”療效顯著
劉啟貴
(中江縣雙龍鎮畜牧獸醫站 ,四川中江 618103)
耕牛中常見一種領下水腫病,基層獸醫人員對該病大多以“肇皮癀”稱之。本文記述了用驅蟲法治耕牛“肇皮癀”的實踐案例,并且療效顯著,以此文供同行借鑒。
耕牛;領下水腫病;治療
多年來,在我鎮耕牛中流行著一種頜下水腫病。該病多見于黃牛,盛發于春季。臨床癥狀為:病初在下頜部形成觸摸柔軟,無痛無熱的皮下水腫,有的延至頸部及胸部,食欲基本正常,體溫無明顯變化,隨著病程的延長,病牛逐漸消瘦,腹瀉嚴重,食欲廢絕,最后終因衰竭而亡。基層獸醫人員對該病大多以“癀”論之,治則有用中藥利水、消腫者,也有用青霉素進行封療者,但均難于奏效,故有“生癀拉稀,神仙難醫”之說。因其治愈率低,常使獸醫人員丟臉,所以又把它叫做“肇皮癀”。據調查,2009年至2010年的兩年中,我鎮共有156頭耕牛發生該病,發病率為3.13%,淘汰、死亡即達34頭,淘汰死亡率為發病總數的69.14%,嚴重地威脅著我縣養牛業的發展。
為了維護群眾利于,今年三、四月份,我們到此病常發區的青龍、泉水、寶頂等村,探索病因及防治措施。根據“肇皮癀”頜下水腫的臨床特征,采用鑒別診斷法和推論診斷法,首先從理論上排出了出敗、炭疽、放線菌病的感染。接著用尼龍篩淘洗糞便查卵法對六頭病牛進行寄生蟲診斷,結果均發現大量肝片形吸蟲蟲卵。再區別臨床癥狀選投驅蟲藥:體質瘦弱,嚴重腹瀉者按20mg/kg口服丙硫苯咪唑;無腹瀉癥狀,體質稍好者,按60mg/kg口服別丁。投藥后均于第二日大量排蟲,三至四日食欲、糞便恢復正常,七至十日完全康復,療效達100%。有的經中藥治療無效的垂危病牛,改為驅蟲法治療后,也轉危為安。如青龍村四組,村民高長富所養一頭黃母牛,于今年二月二十九日出現頜下水腫,三月五日至三月二十八日,鄉站獸醫曾先后四次用青霉、鏈素封療,并輔以中藥利水消腫,無效。三月三十日邀請我一起會診,病牛臨床表現為下頜部皮下水腫,觸摸柔軟,無熱無痛,眼結膜黃染,體質衰弱,腹瀉嚴重,食欲不振,體溫37.8oc.查糞確診后,當日按20mg/kg 口服丙硫苯咪唑,四月一日從糞便中排除大量肝片形吸蟲,四月二日食欲、糞便恢復正常,四月十日完全康復。
2011年,我們將驅蟲法治耕牛“肇皮癀”在全鎮推廣應用,共治愈牛35頭,治愈34頭,治愈率達97.14%,療效十分顯著。
[1] 葉叁水.耕牛水腫病的治療[J].福建農業,1998,(7):12-12.
[2] 彭艷伶,王文昆,謝英瓊,等.四種驅蟲藥物對耕牛血吸蟲病的臨床治療試驗[J].畜禽業,2010,(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