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徽
(濟源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濟源 459000)
仔豬低糖血癥的診斷及防治
劉 徽
(濟源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濟源 459000)
仔豬低糖血癥又稱乳豬病或憔悴豬病,是仔豬在出生后最初幾天內因饑餓致體內貯備的糖原耗竭而引起的一種營養代謝病。其特征是血糖顯著降低,血液非蛋白氮含量明顯增多,臨床上呈現遲鈍、虛弱、驚厥、昏迷等癥狀,最后死亡。
低糖血癥;營養代謝病;死亡
本病是一周齡內小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豬群死亡率高達25%。
仔豬出生后吮乳不足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引起仔豬吮乳不足的因素有:仔豬不能吮乳,如吃奶小豬患有嚴重的外翻腿(八字腿)、肌痙攣、腦積水、衰弱或母豬子宮內感染引起仔豬先天性疾病;母豬泌乳不足或不能泌乳,母豬患任何一種產奶量減少或奶分泌抑制或根本不能產奶的疾病,例如母豬子宮炎—乳房炎—無乳癥綜合征使母豬根本不能泌乳,還可由于痘病或其他母豬產后疾病、麥角中毒引起無乳癥或奶頭壞死;窩豬頭數比母豬奶頭數多,在小豬固定奶頭后,就有其他小豬始終吃不到奶;管理因素,如產仔欄的下橫檔位置不適當,使小豬不能接近母豬乳房。仔豬患有先天性糖原不足,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消化不良等是發病的次要原因。
環境寒冷、或空氣濕度過高使機體受寒是發病的誘因。新生仔豬所需的臨界溫度約為23~35℃,對寒冷具有一種有效的代謝反應,外周血管也具有充分的收縮功能,但它們缺乏皮下脂肪(出生后1~2周內),體熱很容易喪失。處在陰冷潮濕環境中的小豬,其體溫的維持需要迅速利用血中的葡萄糖和糖原貯備,假如又吃不到足夠的奶,這時就發生低糖血癥,并可立即引起死亡。
仔豬在出生后第一周內不能進行糖異生作用,而羔羊、犢牛、馬駒在出生時糖異生作用發育較完善,耐饑餓能力較強,這可能是仔豬容易發生低糖血癥的原因。
在同窩豬中的大多數小豬都可發病。最初在行為上的變化是,由正常的活潑有力,要吃奶,變成有氣無力,不愿吮奶,離群獨臥。個別小豬四肢衰弱乏力,低聲嘶叫,肌肉震顫,盲目游走。小豬呈憔悴狀,皮膚冷濕、蒼白,體溫低,肌肉緊張性下降,并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或消失。當運動失調加劇時,小豬歪腿站立,并用鼻唇部抵在地上維持這種站立姿勢。隨后呈胸臥式或側臥式臥地不起,可能有被壓傷的危險。最后,小豬呈現驚厥,伴有空口咀嚼,流涎,角弓反張,眼球震顫,前肢、后肢收縮,昏迷和死亡。
血糖水平由正常的4.9 9 5~7.2 1 5 m m o l/L幾下降到0.278~0.833mmo1/L(50~150mg/L)。當下降到2.775mmo1/L以下時,通常就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血液非蛋白氮通常升高。
一般而言,根據仔豬、母豬的情況,環境因素的檢查,尸體剖檢時內容物缺少、脫水、肝臟小而硬以及仔豬對葡萄糖治療的反應能做出診斷。
本病應與新生仔豬細菌性敗血癥和細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等引起明顯的驚厥等疾病區別。
通常應采取病因療法,補給糖,并改善飼養和加強護理。
臨床多應用10~20%的葡萄糖溶液15~20ml腹腔內注射,每4~6h一次,直至癥狀緩解,并能自行吮乳時為止。也可灌服10~20%葡萄糖水,每次10~20ml,每2~3h一次,或用倍量水稀釋過的蒸發乳30~50ml灌服。
同時將應患病仔豬置于溫暖環境中,溫度應保持在16℃以上,以保證療效。
初生仔豬應及早吃食初乳,防止饑餓,注意保暖,避免機體受寒。不會吃奶的小豬要盡快地讓其學會吃奶。此外,還可把小豬寄養給其他泌乳母豬。
[1] 郭小清,康宏玫,唐莉蘋,等.新生仔豬低糖血癥的診療報告[J].
畜牧與獸醫,2005,(4):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