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菊
?
喚醒班會課的魅力
□王秀菊
認識丁如許老師,是在2013年9月。那時,我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進修學習,有幸聽到丁如許老師的《打造魅力班會課》講座,他的人格魅力令我們在座的學員紛紛折服,而《打造魅力班會課》這本書也從此成了我的案頭至愛。
其時,我正帶領著工作室的老師們一起做《中小學班會課序列化研究》課題。我們發現,當今很多班會課,有的直接被語數英學科所挪用;有的掛羊頭賣狗肉,黑板上板書著班會課的題目,待學校前來檢查的領導走過,老師便開始評講作業;還有的老師雖然認識到了班會課的重要性,但苦于缺少班會課的整體思路和活動方案,不知該如何下手。丁老師的書,讓我們堅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困頓之中橫掃一切迷茫,豁然開朗。
研究班會課的方向沒有錯,那么該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從哪些方面來為各年級的班會課選擇題材呢?按照書中介紹的經驗,我從國內大事、年級特點、偶發事件、年齡特點、學校要求等幾方面入手,遵循由低到高、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循環往復的原則,整理出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每學期八節班會課的內容,做成了《中小學班會課序列化研究》的框架。
架子搭起來的,如何一步步做實做透,做出新意呢?《打造魅力班會課》又一次給予我們啟發:“要大膽創新形式。”于是,我們嘗試著打破固定的思維,學習電視、電影中的新鮮形式,制作了班級感恩視頻,讓家長和孩子在活動中實現共情。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創新,將嶄新的載體與傳統的班會相結合,創造出新的教育形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與阻隔,自由分享班會文化的盛宴。在我們打造的“小三國”班本序列課程中,孩子們成了這個舞臺的主角:講三國故事,學三國歌曲,賞三國詩詞,演三國劇本,繪三國服裝,唱三國戲曲……在情趣盎然的班會課中,師生一同從微課程走向教育大世界。

萬瑋攝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丁老師指出,上班會課時一定要注意“巧借八方力”。于是,我向班干部借力,讓他們競選小主持人,同時為他們組織如何當小主持人的培訓;我向所有學生借力,“班級卷簾人”“班級調味師”等趣味稱號被孩子們一搶而空,每節班會課也因為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更有實效;我還向家長借力,邀請家長參與到班會課的設計中來,參與到班級活動的組織中來。2014年4月,我甚至邀請到了丁老師來聽我的班會課《復習與考試》,并得到了他的現場點評和針對性指導。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沉睡的巨人,教育就是要喚醒那個沉睡的巨人,發現學生自我內在的璀璨光芒。一旦生命自覺被喚醒,生命就會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向前推進。讀著《打造魅力班會課》,我們定能將班會課打造得魅力四射,讓師生的人生因此散發迷人光彩!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五小學)
·且讀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