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
他是怎樣打敗自己的
□馬志國
馬志國
心理學者,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專家委員,全國網上家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家,CCTV等多家電視臺心理節目特邀專家,著有《怎樣做學校心理咨詢》《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等著作40余部。
高強今年19歲,就讀于一所重點高中的三年級。眼看高考在即,他卻怎么也找不到學習的狀態了。上課聽不進去,課下不想做作業,晚上睡不好覺,只要呆在學校里就覺得壓抑難耐。最近他患了咽炎,吃東西困難,還容易干嘔。父母很擔心,帶著他去看醫生,咽炎的癥狀已經好了,但是嘔吐的現象卻還持續著。醫生拿他沒辦法,建議轉入神經科治療,但吃了許多藥也不管事兒,父母以為高強是因為高三學習壓力過大,所以想讓他重讀高二。
在咨詢室訪談的過程中,高強的父母告訴我,之所以想讓高強重讀高二,是因為孩子性格比較要強,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學校的尖子生,他習慣了眾人矚目,但現在在重點高中,高強卻再也找不回當初的風采了。連續幾次的考試,他的成績開始不停地下滑,高強的父母知道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所以希望高強能夠以重讀高二的方式,提升他在全校的排名,從而找回當初的自信。為了這個決定,家里大費周折,可事情終于辦妥的時候,高強卻不同意了。
高強的父母向我訴苦,他們不知道孩子究竟怎么了,也不知道該怎樣幫助孩子,甚至不知道讓高強重讀高二到底好不好。高強就坐在我的對面,他給我的感覺就是沮喪,一副失敗透頂的病人的模樣。
就心理咨詢臨床經驗來看,但凡出現軀體癥狀而醫生無法查出病原的現象,大多都是心理壓力所致。而這類軀體化現象,是因為個體在遇到生活困境難以應對時,潛意識里將心理壓力轉換成了軀體癥狀,實際上是一種心因性反應,是以病人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心理防衛,為的是減輕內心的痛苦。
因此,我斷定高強身上反映出來的軀體化現象,其實就是為了逃避眼前的挫敗感。而這種挫敗來源于何處呢?我想正是因為排名下滑的壓力,催生了他心底的失敗感。他就這樣被自己打敗了。
那么,高強是怎樣被自己打敗的呢?坐在我對面的高強一直垂頭喪氣,他反復念叨著一句話:“我太失敗了,徹底失敗了……”我對他有如此強烈的失敗感而好奇,他告訴我,他在初中時成績一直名列全茅,但現在他在重點高中的排名卻下滑到500多。
“你覺得自己失敗了?”
“這還不是失敗嗎?”
“那么,怎樣才是成功呢?”
“起碼要保住前100名吧!”
“那就怪了,重點高中可是集中了初中階段各個學校的尖子生。假定你曾經的母校前100名都考入了重點高中,難道在尖子生云集的重點高中,你們還能都占據前100名嗎?如果這樣的話,其他學校來的尖子生排在哪兒呢?”
“也是啊,看來有些人的名次可能要下滑了。”
“不是可能,而是一定,一定會有很多人不能保住初中時候的名次了。”
“對,一定。”
“那你憑什么要求自己還保持住前100名呢?”
高強沉默了很久才說:“是的,我也很難保持100名了。”
“競爭群體不同了,這就好比國家比賽中的冠軍,世界比賽中未必還能拿冠軍。”
高強眼睛亮了:“是,是這樣的。”
“這原本是一個非常簡單明白的道理,你為什么想不通呢?”
“是啊,為什么這樣簡單的道理我沒想通呢?”
“就是因為過高的自我期望,多年的尖子生,讓你對這種高期望形成了慣性,認為自己作為尖子生是理所當然的,否則就是失敗。”
“是,過去十來年我都是尖子生,現在一下子落下來還真接受不了。”
我直指要害:“所以,你就痛苦、迷茫、失望,甚至絕望、找不到方向了,你就躲進了病癥里。其實,這是一種逃避,逃避現實的困境。想重讀高二,實質上也是逃避。可是,以這樣的心態,即便重讀高二,名次就一定會前進嗎?如果回到了高二,名次并沒有如預想的得到提升,你會不會感到更失敗?若是帶著這種失敗感去學習,怎么可能有好的效果?”
“您說到我心里去了……”
至此我們看到,高強的思路是這樣的,先給自己預設一個認知誤區:我努力就應該是尖子生,然后從這個錯誤認知出發進行錯誤的推論:我沒有保住尖子生就是徹底失敗了。你看,人就是這樣從認知誤區出發把自己打敗的。
高強應該怎樣自救才能走出失敗的心靈泥沼呢?他是個悟性很好的男孩,一旦意識到了過去的認知誤區,就開始積極尋求改變了。但對具體如何改變,他還是存有疑惑。
“換一個思維方向,在強手如林的重點高中,你的成績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還能保持在500名左右,這能不能說明你的努力有成效?”
“能。”
“重點高中的500名,比普通初中的100名,后退了嗎?”
“沒有。”
“不僅沒有后退,而且還略有前進,是這樣嗎?”
“是的。”
“更重要的是,當動力與阻力正好相當的時候,逆水行舟會出現怎樣的情況?”
“船不能動。”
“說的好。船雖然沒有前進,劃船用的力起作用了沒有?”
“起作用了。”
“如果沒起作用,船會怎樣?”
“倒退。”
“換句話說,一個學生的名次不但沒有后退而且還有前進,你說,這個人的努力是不是有了效果,是不是成功的?”
高強的眼睛有了光彩:“是啊,我沒有失敗啊,我是成功的。”
“更重要的是,當你看到自己的成功時,你的學習狀態會更好,學習效果也會更好,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對吧?”
高強抬起了頭,挺直了腰:“我知道了,我不去重讀高二了……”
隨后,我們就如何淡化對考試結果的關注進行了較多的交流。高強意識到淡化對考試結果的關注,有助于在學習中正確把握心態,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有助于考試發揮出真實的水平。為了幫助他獲得更深切的理解,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曾經有個人是小鎮上最早開肉攤的,多年經營,練就一手過硬的切肉本領。不管你要買多少,他一刀下去,保準絲毫不差。因此,他有了“神一刀”的美名,他的肉攤也聲名遠揚,生意自然紅火。
有一天,一個不服氣的包工頭來了,把3000元錢扔到桌子上,說他買的肉其中3.3斤帶骨,6.6斤全瘦,9.9斤肥瘦都要,如果“神一刀”能夠做到一兩不差切好肉就把錢全部給他。有人在一旁鼓動“神一刀”快點切,他卻轉過身,一遍又一遍地磨刀,似乎在想些什么。過了好久,他抬頭瞅瞅包工頭說:“這三份肉我給你切了,你按斤兩付錢,額外的我一分不收。”只見他說話間手起刀落,三份肉很快就切好了,上秤一稱,果真份份絲毫不差,圍觀的人贊不絕口。有人問他:一頭豬也賣不上3000元,你咋不收下那3000元呢?他憨厚地笑了:“見錢眼開,心里就會長草,長草就會心慌,心慌就會手抖。如果我心里想著那3000元,十有八九會下刀沒了準,那就不僅丟了手藝,還叫人家笑話。”
高強聽了這個故事,若有所悟。他告訴我:“老師,我知道了,放下過高的自我期望,就是要放下對考試結果的過分關注,把考試的結果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聽他這么一說,我點了點頭。
此外,我還與高強的父母進行了交流。當他的父母聽聞高強繼續讀高三的決定后,終于松了一口氣。但為了讓高強能更好地做好自我調整,我與他的父母進行了深入溝通。我告訴他們,孩子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一定也有家庭的原因。希望父母降低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同時,在孩子“鬧病”的時候,不要過分關注。高強父母承認,孩子的心態確實受家庭影響很大,他們表示一定會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走出失敗的泥沼,尋找到屬于他的成功。
為什么學生有過高的期望反而學習效果不好呢?為什么淡化對結果的關注會讓效果得到改善呢?這既是學生應該關注的問題,更應該是我們教師關注的問題。
實際上,這是一個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心理學告訴我們,一般來說,情緒緊張度太低,缺乏強烈動機,學習活動的效率會不高;情緒緊張度太高,動機過于強烈,學習活動的效率也不會高;只有保持適度的情緒緊張度,才有助于提高學習活動的效率。就中學生目前的學習現狀看,在對待考試的問題上,情緒緊張度過低的情況不多,但情緒緊張度過高的情況卻屢見不鮮,因而學習效率低下也不足為奇了。
為什么目的性太強,學習效率會低下?究其原因,這都是“目的顫抖”的錯。那什么叫“目的顫抖”呢?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讓被試者給繡花針引線,并許以價值不同的獎品。結果發現,被試者目的性越強,越全神貫注,手越顫抖得厲害,線越不容易引入。由于手的顫抖是目的性過強造成的,所以,心理學家就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目的顫抖”。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目的顫抖”。太想寫好字,你的手會顫抖!太想踢進球,你的腳會顫抖!太想做出創意,你的腦會顫抖!
為什么會出現“目的顫抖”?現代心理學進行了解釋,這是因為目的性越強,就越害怕不能達成,就越害怕失敗的結果。而越是害怕失敗的結果,大腦中反而越容易出現失敗的圖像。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大腦里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把球打進水里,這時,他的大腦里偏偏就會出現球掉進水里的圖像。這一圖像會指揮他的神經系統,使事情向他害怕的方向發展,結果球大多情況下都會掉進水里。
那我們該怎樣戰勝“目的顫抖”?我們該怎樣指導學生不再“目的顫抖”呢?前面“神一刀”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神一刀”師傅手沒有顫抖,是因為心沒有顫抖,沒把那3000元放在心上,也就是沒把那個目的放在心上。看來,要戰勝“目的顫抖”,先要戰勝自己的心。
因此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人生豈能沒有目的?目的性,是人的行為所獨有的特點,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離不開這樣那樣的目的。但是,目的的存在只能是引領我們前行,如果太看重那個目的,如果將目的當作重壓背負在身上,那么,巨大的牽累與莫名的恐懼,就會驚擾我們的心靈,羈絆我們的手腳。
有句話說得好:“大體則有,具體則無”。我們應該有人生的理想,有生活的目標,有行動的目的。但是,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名利場上,我們都需要把目的看淡一些,多一份勤奮,少一份貪求;多一份踏實,少一點浮躁。在做事情的具體過程中,把羈絆心靈的“目的”扔得遠遠的,讓自己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如此心境,哪里還有什么“目的顫抖”?如此人生,豈能不多那么一籌勝算?
然而,當下卻有一些學校,在臨近大考前搞五花八門的“誓師大會”,想方設法制造緊張的氣氛,讓學生感覺進考場猶如進戰場,讓學生心顫抖、腦顫抖、手顫抖……然而,學習是腦力活動,不同于體力活動,不同于體育競技,不同于戰場拼殺,腦力活動有腦力活動的規律。如此不顧規律的結果,只會讓學生的學業成績,毀在我們親手制造出來的“目的顫抖”上。
因此,如果我們的教師把目的看得淡一些,把目的扔得遠一點,那么學生的心靈就會少一些“目的顫抖”,學業就會多一份成功的勝算。
(責任編輯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