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義
?
換個思路如何?
□高明義

無題 佚名
由《小康》雜志社、清華大學等部門聯合組織的調查顯示,“2015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食品安全連續第四年位居該項調查的榜首,成為國人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排列其后的分別是醫療改革、腐敗現象、貧富差距、就業、房價、物價、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和教育改革等問題。
這個排列順序并不意外。從“利己”的角度考慮,老百姓關心的是更直接的切身利益。
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黨和各級政府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出臺了許多法規、辦法,監管部門也查處了一批批制售有害食品的黑心廠商,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實事求是地說,這份成績與反腐成績相比顯得十分遜色,讓人無心喝彩。每天,百姓仍在擔心與無奈中選擇食品,交談中常常相互提醒什么不能買、什么不能吃。媒體報道中,有關專家介紹優劣食品辨識方法已成為新常態。
查處有害食品比查處腐敗行為更有難度?顯然不是。腐敗行為多是少數人的暗箱操作,行為隱蔽,少有痕跡;而制售有害食品則是集體性參與、鏈條式經營、常態性發展,是公開的秘密。
那么,查處成效為啥相差懸殊?
有業內人士撰文認為,食品安全問題久治不愈,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是投入不足,表現有三:一是人力資源配置不足。以哈爾濱市為例,目前區以下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每人要負責監管幾百家工商企業。在人力不足的條件下,監管質量很難得到保障。二是監管設備資金投入不足、更新不及時。檢測設備的落后直接影響到監督檢查的質量。三是專項檢測檢驗經費投入不足,直接導致食品抽樣檢查次數減少,造成一些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
筆者相信這位業內人士所說的情況是真實的,也相信進一步加大投入能增強市場監管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性。但問題是還需要加大多少投入,才能讓百姓吃上放心食品呢?以人力不足為例,每人監管幾百家工商企業確實力不從心,但還需要增加多少監管人員呢?再增加十倍、百倍,靠人海戰術,挨家挨戶死盯死守,效果當然會好一些,但龐大的專業監管隊伍需要龐大的人員開支,政府財政是不是難以承受呢?設備資金和檢測經費的投入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這似乎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但如果換一個思路,能不能走出兩難困境呢?
結果有問題,方法一定有問題。問題在哪里呢?
有調查報告顯示,目前食藥監局、衛生局、質監局、工商局、糧食局、畜牧局、農委等許多部門都有食品質量監管職能及相應隊伍。這樣的監管體制是不是把人財物投入“撒芝麻鹽”了呢?各部門之間是不是存在人力資源和監管設備低水平的重復配置呢?監管工作中,各部門是不是有時相互觀望甚至推諉扯皮呢?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可不可以整合行政資源,收攏“五指”形成“拳”,集中力量辦大事呢?
再有,有害食品之所以泛濫,關鍵是違法成本太低!被罰后重操舊業,套用一句廣告語是“不到半年本兒就回來了”,起不到懲一儆百的作用。還有,如果能重獎舉報者,從嚴查處,每一位消費者都可能成為恪盡職守的監督員,何勞專業人員四處奔波?
[編輯:高明義電子信箱:ddsh100@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