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 要:當前,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和眾多扶持性政策的出臺,在校大學生日益成為重要的創業主體。本文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綜合分析,并從其自身的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創業熱;冷思考
創業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創造性事業,不僅需要創業精神、創業素質和創業經驗,更需要長期堅守和不斷創新。隨著高校畢業生的逐年增多,創業,已成為大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實現人生理想、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針對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陸續出臺,媒體熱衷的正面報道和一系列驕人的數據也顯示了大學生創業的卓越成績。在社會鋪天蓋地“最難就業季”的背景下,成功創業的案例無疑對大學生是極大的鼓勵,并增強了其付諸行動的動力。對此,在高校學工口工作十余年的筆者不禁開始憂慮:在校大學生跟風創業,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創業和學業能否兼顧?創業的原始動機又是如何?在校期間創業的時機是否成熟等。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生“創業熱”下,在校大學生盲目參與還需多一些“冷思考”。
一、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允許在校大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和高校紛紛出臺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這無疑是給廣大有創業夢想的在校大學生吹來了一陣春風。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暨2015年“就業藍皮書”顯示,2014屆大學畢業生“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較前兩年相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主要是因為選擇創業或升學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比例持續在增加。數據顯示,自主創業畢業生的比例由2013屆的2.3%上升到了2014屆的2.9%。報告顯示,從近三屆的趨勢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呈現持續和較大的上升趨勢。
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盲目或跟風參與創業仍然存在很多的弊端和問題。(1)精力不足,學業難以兼顧。近年來,因為創業導致學業荒廢不得不休學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20歲左右的在校大學生,正是打基礎、學知識的關鍵時候。而創業是一項艱巨、長期性的創造性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的精力勢必有限,想要創業成功必然付出百倍努力,學業也是必會受到干擾。(2)經驗缺乏。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常常盲目樂觀,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對于創業中的挫折和失敗,許多創業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喪消沉。(3)資金短缺。在校大學生少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創業資金主要依賴于父母、同學朋友和親人的資助,少有部分能夠獲得風投或者政府部門的經費支持。(4)技術含量低端,缺乏市場競爭優勢。當前,在校大學生創業多選擇擺地攤、開網店、做微商等比較低端的創業方式,部分創業者能夠從事產品設計與開發、中小型商業服務與貿易等,但比例偏低。(5)創業成功率低。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浙江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在全國各省區市當中是最高的,大概在4%左右,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在1%左右,而全世界學生的平均創業成功率是0.1%左右。由此可見,全國范圍內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極低,風險極大,導致經濟、心里承受力下挫。
二、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幾點建議
(1)分清主次,避免本末倒置。在校大學生應以學習為主,要珍惜大學時光,打牢理論功底,全面掌握學科基礎知識,構筑合理的知識結構;同時,廣泛涉獵課外知識,博覽群書、強健體魄,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更要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而這一切,需要以付出時間為代價。在校大學生不宜急功近利,盲目選擇有物質利益吸引的創業活動,更應該堅持好好讀書,努力成為某個領域內的專家和大牛。要成為大牛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心血,而不該、尤其不該在自己積累和打造自己黃金歲月里分散注意力,消耗自己的精力。(2)樹立廣義的創業理念。創業包括但不限于商業價值創造的行為過程,興家樂業、提升學業、開創事業都屬于廣義的創業范疇。在校大學生不應被眼前創業可能帶來的物質收獲所吸引。(3)創業的關鍵是要培養創業精神和創新品質。在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更應該在學習中培養自己勇于創新、敢當風險、團結合作、堅持不懈的創業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創新品質,為有朝一日開創事業打下堅實基礎。即使少量在校大學生創業條件基本成熟,在創業實踐中仍然要少一些盲目沖動,多一些理性思考,要對自己有客觀而清醒的認識,對所創項目做完善的調研,做足功課后,三思而后行。(4)創業要提高科技含量。當前,不少在校大學生選擇創業,首選的行業大都是門檻低、投資少、風險小的創業項目。這些項目技術含量低端,可替代性強,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大學生作為高知識群體,理應學以致用,選擇與所學或者感興趣的專業大致相關,從事科技含量相對較高的行業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