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璐佳
摘 要: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內部審計模式已不能適應現時基層央行風險防控工作的需要。而以風險為導向的現代內部審計模式,以其風險識別的系統性、風險分析的科學性、風險防控的超前性,成為了基層央行內部審計轉型的必然選擇。風險導向審計是在傳統審計模式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審計理念和方法,能有效的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和效果,是央行內部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風險導向;審計;基層央行
一、風險導向審計的概念
風險導向審計,也稱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審計或簡稱風險審計,是指一個組織的內部審計部門采用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對組織的風險管理過程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進行監控、檢查、評價,提出改進建議,促進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幫助組織實現目標的一種審計模式。該審計模式立足于對組織整體的風險管理進行系統的審查、分析和評價,并據以制定審計策略及與組織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將風險關注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
二、實行風險導向審計的作用
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運用是審計方法的一次飛躍,其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提高審計的獨立性。通過較為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來確定審計的目標和任務,使通過風險評估確定的審計計劃與管理當局的授權相結合,使審計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減少,審計的獨立性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降低審計風險。審計風險導向模式強調了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為起點的審計,包括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為起點的審計。風險導向的運用將審計人員執行各項審計業務的切入點提高到一個宏觀的、全局的層面,使其可以更有效地選擇重點審計領域,實施進一步的審計程序,在降低被審計單位各種風險的同時,較好地控制了審計風險。
(三)提高了審計效率。由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根據風險的大小進行審計計劃的安排,制定審計方案,都主要是關注較高風險領域,在低的風險領域關注較小,一般來說,低風險的領域占各管理活動的比例比較高,因此,可以集中有限的審計資源,減少效率較低的細節測試工作,大大提高審計效率。
三、風險導向審計在基層央行內部審計中的應用
目前,人民銀行內部已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內部監控機制。已將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內部審計、職工民主管理、宣傳輿論等六種監管部門及力量整合起來,建立聯席會制度,構建“六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就干部監督層面來說,有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監督;從輿論層面來說,有職工民主管理和宣傳輿論監督;從財務監督層面來說,有財務、內部審計監督等。但在整個監督體系中,屬于事后審計、查處和責任追究的監督方式較多,屬于事前審查,事中控制的較少;定量分析較多,定性分析較少,不能很好地發揮基層央行防控風險的作用。而風險導向審計,是將審計的關口前移,可以充分發揮預警性作用,實現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風險,彌補現行監督體系運行機制的不足。
(一)審查風險識別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風險識別是指對組織所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具體而言,它包括審查風險識別原則的合理性和風險識別方法的適當性?;鶎友胄袃炔繉徲嬋藛T在進行風險識別時,應通過收集各種信息資料和歷年內部審計結果,確定易發生風險與舞弊的業務環節。同時,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風險因素、風險的性質以及潛在后果。重點要關注組織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是否已得到充分、適當的確認。外部風險應重點分析以下外部影響因素:政治、法律環境;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貨幣政策目標、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及金融監管的有效性等。內部風險應重點分析內控制度設計、內控制度運行及不相容職務。通過對內控制度設計風險的分析,以確定基層央行內控制度設計上存在的缺陷和風險,及時對設計進行修正;通過對內控制度運行風險分析,以確定運行中出現的操作上或執行上的偏差造成的風險,及時修正措施,完成控制目標;通過對不相容職務分析,以確定相容職務易造成的舞弊風險,及時對相容職務進行分離。
(二)審查評估方法的適當性及有效性。風險評估是指應用各種管理科學技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最終估計風險大小,找出主要的風險源,并評價風險的可能影響,以此為依據,對風險采取相應對策。具體而言,包括審查風險識別原則的合理性和風險識別方法的適當性。基層央行內審人員應充分了解風險評估的方法,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對風險評估過程進行審查和評價,并重點關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對組織目標的實現產生影響的嚴重程度,并對風險評估方法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
(三)審查應對措施的適當性和有效性。風險應對措施是指為降低已識別出并以評估的風險所采取的措施,也稱風險管理工具的選擇。主要有規避、控制、抑制、保留、轉移和利用五種,基層央行內部審計部門和人員對有關部門針對風險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否充分、得當進行檢查,對于風險缺乏充分控制措施的情況還應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以強化組織的風險管理,降低風險損失。